1月13日,位於大同縣北部山區的巨樂鄉東閣老山村,這裡75%的人口收入在貧困線以下。
與放鞭炮慶祝成為「貧困縣」的地方相比,大同縣扶貧辦主任王漢斌顯得內斂,他只是在辦公室傳閱文件。
「身份特殊」的大同縣已「覬覦」貧困政策十幾年。
與「跑」下貧困縣對應,在以小康為政績的年代,大同縣申請到「小康縣」稱號。此後的十多年中,與其他縣比,大同縣發現,戴著不同的帽子,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頂貧困縣的帽子,不僅意味著大量資金、項目,還有來自各方面的支持。於是,大同縣看著「鄰居」藏富,自己開始了「逐貧」,並終於成功入列。
「跑下來了。」2013年1月21日,大同縣扶貧辦主任王漢斌,將一份山西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文件,遞給辦公室的每個人看。
在成為「小康縣」16年後,山西大同縣終於開始享受「貧困」待遇。
這紙文件明確,大同縣享受「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樣待遇。
在王漢斌看來,得到這一紙文件,像跑贏了一場競賽。
其實大同縣在2011年底已經贏了競賽。2011年底,國家確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涵蓋貧困縣679個。大同縣被列入其中的「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區,進入了國家扶貧對象的行列。
此後,2012年3月19日,大同縣新組建了一個部門扶貧開發辦公室。原為大同縣開發辦主任的王漢斌,成為了縣裡的首個扶貧辦主任。
王漢斌認為,劃入連片特困區,是大同縣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貧困縣能帶來的扶持,大同縣已豔羨了十幾年。如今,終於「後退」到了和鄰縣相同的起跑線上。
「小康」帶來求助難
「小康縣哪會缺這麼點錢?」大同縣退休幹部梁斌龍說,小康的帽子總是會把獲得幫助的門關上
「你見過這麼窮的小康縣嗎?」1月13日,一名高姓計程車司機反問。
大同縣城面貌「簡陋」,由一條南北大街和一條東西大街構成主框架。大街兩邊是三四層的樓房,後面是成片平房。
大同縣距離大同市20公裡,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申請到「小康」頭銜,是大同市東部六縣中唯一的小康縣。其他五個,陽高、田鎮、廣靈、渾源、靈丘都是貧困縣。
大同縣認為自己是「窮人戴著地主的帽子」。大同縣扶貧辦主任王漢斌介紹,大同縣18萬人口中,有近6萬是貧困人口。北部農業人口貧困發生率在75%以上,南部65%以上。即便縣城所在地的西坪鎮,農業人口貧困發生率也在四成以上。
大同縣委黨校前校長梁斌龍介紹,大同每次尋求幫助,「小康」的帽子都會把門關上。他舉例,2000年左右,因房屋破損嚴重,他去省委黨校申請修繕資金,得到的回答卻是「小康縣哪會缺這麼點錢?」
「當時我跟省黨校領導吵起來了。」梁斌龍說,他把領導拉到縣裡看了看破房子,才申請下來。「其實我也理解他們,給貧困縣是名正言順,而給小康縣,怕有人說閒話。」
王漢斌說,他任大同縣開發辦主任時,申請項目、申請資金處處碰壁。「只要是小康縣,就沒有政策扶持。小康縣甚至沒有扶貧辦,連和省市扶貧辦對接的單位都沒有。」
大同縣巨樂鄉東閣老山村黨支部書記貟天貴也受過「小康」的傷。
他說,1999年前後,省計生協會有政策,做節育的家庭給扶貧資金以示獎勵。貟天貴統計了村裡名單,往縣、市、省一頓跑,對方同意給12萬元。他謀劃著要用這筆錢發展養殖業,帶動村民致富。一切就緒,到省扶貧辦辦手續提錢時,工作人員一核查,說小康縣不能享受扶貧政策。
貟天貴於是甩手回了村裡。十多年過去了,貟天貴的養殖村的夢想還沒實現。
貟天貴說他總在想,如果當時事情辦成了,東閣老山村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大同縣「自力更生」的同時,對於靈丘等貧困縣享受著不同待遇,都「看在眼裡」。
得「貧困」者多助
與大同縣相比,「貧農」靈丘一直得到從中央到地方的幫助,給錢,給物,給項目
對比大同縣,靈丘縣城顯得要「發達」。商業街上,有了各種國際品牌的體育用品專賣店。當地有人把靈丘縣城稱作「小香港」。
大同縣戴著「地主的帽子」,靈丘則一直是「貧農」。1985年,靈丘被山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扶持的多災貧困縣。1991年1月,靈丘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2001年,靈丘被國務院核定為新時期扶貧開發重點縣。
靈丘等貧困縣會得到「輸血式」扶助。貧困縣享受專項扶貧資金、各部門的資金傾斜和定點幫扶、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優惠等等。
還會得到中央對口扶貧。靈丘縣的幫扶單位是團中央。公開報導顯示,1998年8月20日到2003年底,五年中,團中央為靈丘各項建設直接投入資金500多萬元,捐贈汽車、電腦、藥品等各類物品價值530萬元。組織實施各類項目140多個。
山西各省級機關則負責幫助靈丘縣下轄的貧困鄉鎮。1996年3月15日,山西省委為靈丘派駐扶貧工作隊,省體改委、建材局、貿易廳、地稅局、團省委、機電廳、科協7個廳局每個廳局幫扶1個貧困鄉。至2000年的五年期間,山西省委7廳局扶貧工作隊總投資1355.10萬元。
大同市委從1996年開始派出工作隊,市發展計劃局、財政局、民政局等約20個單位在靈丘縣定點包村扶貧。
這個時期的大同縣,剛剛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與扶貧政策無緣,小康縣的各項配套支出還帶來沉重負擔。
貧與富的歷史伏筆
當年別的縣沒要小康「榮譽稱號」,但大同縣要了。由此,不同的政策「命運」開始
提起戴了16年的「小康縣」帽子,大同縣很多人覺得是當時的領導為了政績「瞎胡鬧」。
退休幹部梁斌龍回憶,大同縣約在1996年成為小康縣。大約1995年的時候,時任縣委書記申報的,批下來的時候已是新的縣委書記繼任。
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國颳起的小康風,小康縣是典型,成為小康是一種榮譽和面子。
王漢斌回憶,當時大同縣的日子確實比鄰縣好過一些。大同縣是純農業縣,人均耕地較多,從農業收入看,要高於鄰縣。大同縣另外的收入來源是煤炭。因靠大同市東側,大同縣成為煤炭輸出交易重地,境內有兩個煤檢站。大同縣人搞運輸和倒賣煤炭,收入頗豐。
按《山西統計年鑑》,1996年,大同縣國內生產總值4.6億元,處於當時東部縣的中遊。大同縣人口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61元,在大同市轄的7個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煤炭大縣左雲。
微話題:傳湖南新邵縣慶祝入選貧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