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的來源 IC封裝的特性是什麼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將去耦電容直接放在IC封裝內可以有效控制EMI並提高信號的完整性,本文從IC內部封裝入手,分析EMI的來源、IC封裝在EMI控制中的作用,進而提出11個有效控制EMI的設計規則,包括封裝選擇、引腳結構考慮、輸出驅動器以及去耦電容的設計方法。

將去耦電容直接放在IC封裝內可以有效控制EMI並提高信號的完整性,本文從IC內部封裝入手,分析EMI的來源、IC封裝在EMI控制中的作用,進而提出11個有效控制EMI的設計規則,包括封裝選擇、引腳結構考慮、輸出驅動器以及去耦電容的設計方法等,有助於設計工程師在新的設計中選擇最合適的集成電路晶片,以達到最佳EMI抑制的性能。 

現有的系統級EMI控制技術包括:

(1)電路封閉在一個Faraday盒中(注意包含電路的機械封裝應該密封)來實現EMI屏蔽;

(2)電路板或者系統的I/O埠上採取濾波和衰減技術來實現EMI控制;

(3)現電路的電場和磁場的嚴格屏蔽,或者在電路板上採取適當的設計技術嚴格控制PCB走線和電路板層(自屏蔽)的電容和電感,從而改善EMI性能。

EMI控制通常需要結合運用上述的各項技術。一般來說,越接近EMI源,實現EMI控制所需的成本就越小。PCB上的集成電路晶片是EMI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因此如果能夠深入了解集成電路晶片的內部特徵,可以簡化PCB和系統級設計中的EMI控制。

PCB板級和系統級的設計工程師通常認為,它們能夠接觸到的EMI來源就是PCB。顯然,在PCB設計層面,確實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來改善EMI。然而在考慮EMI控制時,設計工程師首先應該考慮IC晶片的選擇。集成電路的某些特徵如封裝類型、偏置電壓和晶片的工藝技術(例如CMOS、ECL、TTL)等都對電磁幹擾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將著重討論這些問題,並且探討IC對EMI控制的影響。

1、EMI的來源

數字集成電路從邏輯高到邏輯低之間轉換或者從邏輯低到邏輯高之間轉換過程中,輸出端產生的方波信號頻率並不是導致EMI的唯一頻率成分。該方波中包含頻率範圍寬廣的正弦諧波分量,這些正弦諧波分量構成工程師所關心的EMI頻率成分。最高EMI頻率也稱為EMI發射帶寬,它是信號上升時間而不是信號頻率的函數。計算EMI發射帶寬的公式為:F=0.35/Tr
 

其中:F是頻率,單位是GHz;Tr是單位為ns(納秒)的信號上升時間或者下降時間。


從上述公式中不難看出,如果電路的開關頻率為50MHz,而採用的集成電路晶片的上升時間是1ns,那麼該電路的最高EMI發射頻率將達到350MHz,遠遠大於該電路的開關頻率。而如果IC的上升時間為500ps,那麼該電路的最高EMI發射頻率將高達700MHz。眾所周知,電路中的每一個電壓值都對應一定的電流,同樣每一個電流都存在對應的電壓。當IC的輸出在邏輯高到邏輯低或者邏輯低到邏輯高之間變換時,這些信號電壓和信號電流就會產生電場和磁場,而這些電場和磁場的最高頻率就是發射帶寬。電場和磁場的強度以及對外輻射的百分比,不僅是信號上升時間的函數,同時也取決於對信號源到負載點之間信號通道上電容和電感的控制的好壞,在此,信號源位於PCB板的IC內部,而負載位於其它的IC內部,這些IC可能在PCB上,也可能不在該PCB上。為了有效地控制EMI,不僅需要關注IC晶片自身的電容和電感,同樣需要重視PCB上存在的電容和電感。

當信號電壓與信號迴路之間的耦合不緊密時,電路的電容就會減小,因而對電場的抑制作用就會減弱,從而使EMI增大;電路中的電流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如果電流同返迴路徑之間耦合不佳,勢必加大迴路上的電感,從而增強了磁場,最終導致EMI增加。換句話說,對電場控制不佳通常也會導致磁場抑制不佳。用來控制電路板中電磁場的措施與用來抑制IC封裝中電磁場的措施大體相似。正如同PCB設計的情況,IC封裝設計將極大地影響EMI。


電路中相當一部分電磁輻射是由電源總線中的電壓瞬變造成的。當IC的輸出級發生跳變並驅動相連的PCB線為邏輯「高」時,IC晶片將從電源中吸納電流,提供輸出級所需的能量。對於IC不斷轉換所產生的超高頻電流而言,電源總線始於PCB上的去耦網絡,止於IC的輸出級。如果輸出級的信號上升時間為1.0ns,那麼IC要在1.0ns這麼短的時間內從電源上吸納足夠的電流來驅動PCB上的傳輸線。電源總線上電壓的瞬變取決於電源總線路徑上的電感、吸納的電流以及電流的傳輸時間。電壓的瞬變由下面的公式所定義:

V=Ldi/dt,

其中:L是電流傳輸路徑上電感的值;di表示信號上升時間間隔內電流的變化;dt表示電流的傳輸時間(信號的上升時間)。

由於IC管腳以及內部電路都是電源總線的一部分,而且吸納電流和輸出信號的上升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IC的工藝技術,因此選擇合適的IC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上述公式中提到的所有三個要素。

2、IC封裝在電磁幹擾控制中的作用

IC封裝通常包括:矽基晶片、一個小型的內部PCB以及焊盤。矽基晶片安裝在小型的PCB上,通過綁定線實現矽基晶片與焊盤之間的連接,在某些封裝中也可以實現直接連接。小型PCB實現矽基晶片上的信號和電源與IC封裝上的對應管腳之間的連接,這樣就實現了矽基晶片上信號和電源節點的對外延伸。貫穿該IC的電源和信號的傳輸路徑包括:矽基晶片、與小型PCB之間的連線、PCB走線以及IC封裝的輸入和輸出管腳。對電容和電感(對應於電場和磁場)控制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個傳輸路徑設計的好壞。某些設計特徵將直接影響整個IC晶片封裝的電容和電感。

首先看矽基晶片與內部小電路板之間的連接方式。許多的IC晶片都採用綁定線來實現矽基晶片與內部小電路板之間的連接,這是一種在矽基晶片與內部小電路板之間的極細的飛線。這種技術之所以應用廣泛是因為矽基晶片和內部小電路板的熱脹係數(CTE)相近。晶片本身是一種矽基器件,其熱脹係數與典型的PCB材料(如環氧樹脂)的熱脹係數有很大的差別。如果矽基晶片的電氣連接點直接安裝在內部小PCB上的話,那麼在一段相對較短的時間之後,IC封裝內部溫度的變化導致熱脹冷縮,這種方式的連接就會因為斷裂而失效。綁定線是一種適應這種特殊環境的引線方式,它可以承受大量的彎曲變形而不容易斷裂。

採用綁定線的問題在於,每一個信號或者電源線的電流環路面積的增加將導致電感值升高。獲得較低電感值的優良設計就是實現矽基晶片與內部PCB之間的直接連接,也就是說矽基晶片的連接點直接粘接在PCB的焊盤上。這就要求選擇使用一種特殊的PCB板基材料,這種材料應該具有極低的CTE。而選擇這種材料將導致IC晶片整體成本的增加,因而採用這種工藝技術的晶片並不常見,但是只要這種將矽基晶片與載體PCB直接連接的IC存在並且在設計方案中可行,那麼採用這樣的IC器件就是較好的選擇。

一般來說,在IC封裝設計中,降低電感並且增大信號與對應迴路之間或者電源與地之間電容是選擇集成電路晶片過程的首選考慮。舉例來說,小間距的表面貼裝與大間距的表面貼裝工藝相比,應該優先考慮選擇採用小間距的表面貼裝工藝封裝的IC晶片,而這兩種類型的表面貼裝工藝封裝的IC晶片都優於過孔引線類型的封裝。BGA封裝的IC晶片同任何常用的封裝類型相比具有最低的引線電感。從電容和電感控制的角度來看,小型的封裝和更細的間距通常總是代表性能的提高。

引線結構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管腳的分配。由於電感和電容值的大小都取決於信號或者是電源與返迴路徑之間的接近程度,因此要考慮足夠多的返迴路徑。

電源和地管腳應該成對分配,每一個電源管腳都應該有對應的地管腳相鄰分布,而且在這種引線結構中應該分配多個電源和地管腳對。這兩方面的特徵都將極大地降低電源和地之間的環路電感,有助於減少電源總線上的電壓瞬變,從而降低EMI。由於習慣上的原因,現在市場上的許多IC晶片並沒有完全遵循上述設計規則,然而IC設計和生產廠商都深刻理解這種設計方法的優點,因而在新的IC晶片設計和發布時IC廠商更關注電源的連接。

理想情況下,要為每一個信號管腳都分配一個相鄰的信號返回管腳(如地管腳)。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思想最前衛的IC廠商也沒有如此分配IC晶片的管腳,而是採用其它折衷方法。在BGA封裝中,一種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是在每組八個信號管腳的中心設置一個信號的返回管腳,在這種管腳排列方式下,每一個信號與信號返迴路徑之間僅相差一個管腳的距離。而對於四方扁平封裝(QFP)或者其它鷗翼(gull wing)型封裝形式的IC來說,在信號組的中心放置一個信號的返迴路徑是不現實的,即便這樣也必須保證每隔4到6個管腳就放置一個信號返回管腳。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IC工藝技術可能採用不同的信號返回電壓。有的IC使用地管腳(如TTL器件)作為信號的返迴路徑,而有的IC則使用電源管腳(如絕大多數的ECL器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了解先進IC封裝的10種基本技術
    (圖片來源:Research Gate)9VKednc3D封裝在3D IC封裝中,邏輯裸片堆疊在一起或與存儲裸片堆疊在一起,無需構建大型的片上系統(SoC)。裸片之間通過有源中介層連接。2.5D IC封裝是通過導電凸塊或TSV將元件堆疊在中介層上,3D IC封裝則將多層矽晶圓與採用TSV的元件連接在一起。
  • IC封裝熱阻的定義與測量技術
    Ψjx為熱傳特性參數,其定義如下Ψ和Θ之定義類似,但不同之處是Ψ是指在大部分的熱量傳遞的狀況下,而Θ是指全部的熱量傳遞。在實際的電子系統散熱時,熱會由封裝的上下甚至周圍傳出,而不一定會由單一方向傳遞,因此Ψ之定義比較符合實際系統的測量狀況。Ψjt是指部分的熱由晶片接面傳到封裝上方外殼,如圖二(d)所示,該定義可用於實際系統產品由IC封裝外表面溫度預測晶片接面溫度。
  • IC封裝術語及示意圖
    美國Motorola 公司把用模壓樹脂密封的封裝稱為OMPAC,而把灌封方法密封的封裝稱為 GPAC(見OMPAC 和GPAC)。 2、BQFP(quad flat package with bumper) 帶緩衝墊的四側引腳扁平封裝。QFP 封裝之一,在封裝本體的四個角設置突起(緩衝墊)以 防止在運送過程中引腳發生彎曲變形。
  • 興森科技:公司在內的國內IC封裝基板廠商與日韓頭部封裝基板廠商...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4月8日訊,有投資者向興森科技提問, 您好,看到公司年報提到封裝倒裝晶片模板,請問晶片封裝倒裝晶片模板是什麼技術?興森在這個技術上有什麼優勢?還要想請問廣州興科半導體有限公司目前進展?
  • LED封裝用環氧樹脂的機理與特性介紹
    本文將對環氧樹膠封裝塑粉的機理、特性、施用材料加以介紹,但願對IC封裝工程師們在選擇材料、闡發封裝機理方面有所幫助。本文將對環氧樹膠封裝塑粉的身分、特性、施用材料加以介紹,但願對IC封裝工程師們在選擇材料、闡發封裝機理方面有所幫助。  1.LED封裝的目的  半導體封裝使諸如二極體、結電晶體、IC等為了維護自己的氣密性,並掩護不受四周情況中溼度與溫度的影響,以及防止電子組件遭到機械振蕩、衝擊孕育發生破損而造成組件特性的變化。
  • IC封裝名詞解釋(1)
    美國Motorola 公司把用模壓樹脂密封的封裝稱為OMPAC,而把灌封方法密封的封裝稱為 GPAC(見OMPAC 和GPAC)。 BQFP(quad flat package with bumper) 帶緩衝墊的四側引腳扁平封裝。QFP 封裝之一,在封裝本體的四個角設置突起(緩衝墊) 以 防止在運送過程中引腳發生彎曲變形。
  • IC封裝名詞解釋(4)
    SOI(small out-line I-leaded package)  I 形引腳小外型封裝。表面貼裝型封裝之一。引腳從封裝雙側引出向下呈I 字形,中心 距 1.27mm。貼裝佔有面積小於SOP。日立公司在模擬IC(電機驅動用IC)中採用了此封裝。引 腳數 26。  SOIC(small 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  SOP 的別稱(見SOP)。國外有許多半導體廠家採用此名稱。
  • LCD液晶屏IC的封裝方式
    常見的IC封裝方式有:COB、COG、COF、SMT、TAB這5種。我們目前主要有COB和COG的封裝方式。下面就由液晶屏廠家為你介紹這幾種不同的封裝方式。COB:這個工藝是將裸晶片使用膠直接粘在PCB板指定位置上。
  • 查IC網分享異構集成與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的演進
    異構集成技術是指將單獨製造的組件集成到更高級別的組件或系統封裝(SiP)中,總體而言,該組件提供了增強的功能和改進的操作特性。此外,這類組件可以是任何一種產品,例如微機電系統(MEMS)、高帶寬存儲器(HBM)的組裝封裝(例如,無源元件)等(圖1)。圖1異構集成技術如何工作的高級視圖。
  • ic在人體靜電下是否會損壞
    ic晶片ic也可稱為集成電路,是將大量的微電子元器件而今幾乎所有看到的晶片,都可以叫做IC晶片,良品ic到廢舊ic導致的原因很多,其中電擊損壞佔多數,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ic的相關知識。ic在人體靜電下是否會損壞?隨著靜電防護在各電子製造企業的實踐中,企業也提出了不少針對靜電防護的具體問題,甚至於對靜電防護的總體認知產生了很多問號、懷疑。
  • EDA365:先進IC封裝,你需要知道的幾大技術
    首先,讓我們了解高級IC封裝中不斷出現的基本術語。 以下是在下一代IC封裝技術中使用的10個最常見的術語的簡要概述: 2.5 D封裝 在2.5D的封裝中,模具被堆放或並排放置在一個隔片的頂部,基於矽通孔(TSV)。基座是一個交互器,提供晶片之間的連接。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 什麼是COB封裝?有哪些優劣勢?
    什麼是COB封裝?有哪些優劣勢? 工程師黃明星 發表於 2018-08-13 15:32:05 什麼是COB?
  • 上百種常見的IC封裝,都在這,史上最全
    二、CSP (晶片規模封裝) CSP封裝是一種晶片級封裝,我們都知道晶片基本上都是以小型化著稱,因此CSP封裝最新一代的內存晶片封裝技術,可以讓晶片面積與封裝面積之比超過
  • 模擬IC與數字IC到底有什麼差別
    03與元器件關係緊密 模擬IC在整個線性工作區內需要具備良好的電流放大特性、小電流特性、頻率特性等;在設計中因技術特性的需要,常常需要考慮元器件布局的對稱結構和元器件參數的彼此匹配形式;模擬IC還必須具備低噪音和低失真性能。電阻、電容、電感都會產生噪音或失真,設計者必須考慮到這些元器件的影響。
  • tftlcd顯示器工作原理是什麼 tftlcd顯示器應用特性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tft-lcd的工作原理以及tft-lcd的應用特性。在1992年,emi宣布發明了一種新的液晶顯示技術鐵電液晶flcd(ferroelectriclcds)。鐵電液晶的優點是響應速度快,可達微秒級。而且無需更改電壓也可以保持當前的狀態,也就是更省電,這對於 筆記本電腦 ,pda等便攜設備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flcd的優點眾多,但目前市場上的產品缺很少,因為flcd對于震動非常敏感,很容易損傷晶體,但將來一定會有所改進。
  • 開關電源emi濾波器典型電路及分析
    打開APP 開關電源emi濾波器典型電路及分析 發表於 2017-12-06 08:51:16 R為洩放電阻,可將C3上積累的電荷洩放掉,避免因電荷積累而影響濾波特性;斷電後還能使電源的進線端L、N不帶電,保證使用的安全性。圖(d)則是把共模幹擾濾波電容C3和C4接在輸出端。   EMI濾波器能有效抑制單片開關電源的電磁幹擾。圖2中曲線a為加EMI濾波器時開關電源上0.15MHz~30MHz傳導噪聲的波形(即電磁幹擾峰值包絡線)。
  • 九千元的便攜電臺icom ic-705值不值得買?
    2020-12-30 10:45:54 來源: HamRadio 舉報
  • 一文看懂cob封裝和smd封裝區別
    cob封裝的定義   COB封裝全稱板上晶片封裝(ChipsonBoard,COB),是為了解決LED散熱問題的一種技術。相比直插式和SMD其特點是節約空間、簡化封裝作業,具有高效的熱管理方式。
  • LED封裝結構、工藝發展現狀及趨勢
    最近晶片級封裝CSP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所以現在與未來的LED封裝技術,更需要在LED封裝設計上與晶片設計上同時進行, 並且需要對光、熱、電、結構等性能統一考慮。在封裝過程中, 雖然材料( 散熱基板、螢光粉、灌封膠) 選擇很重要, 但封裝結構( 如熱學界面、光學界面) 對LED光效和可靠性影響也很大, 大功率白光LED封裝必須採用新材料, 新工藝, 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