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們的求財活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完成的。因此,「人和」與否與財運也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
經營的作風與買賣的興衰直接相聯繫。為了求得一本萬利,招財進寶,商家必須博得顧客的信任和好感。一批迎合顧客購物心理的商業俗語就是這樣產生的。「和氣生財」是經商者歷來推行的作風,它的意思是說待客和善就能財源茂盛,要求做生意的人謙恭和藹,笑臉相迎,以禮待人,促成生意成功。因此「和氣生財」這句老話至今仍廣泛地留存在許多經商人口中,一些商店還把它作為招牌懸掛。「童叟無欺」、「貨真價實」、「按質論價」是專門用來說明買賣是公平的,誠實的。對年幼和年老的都一樣做買賣;貨物的質量是可信的,價格是合理的。
這些目的在於宣傳誠實經商的俗語,不僅能給顧客一種安全感,同時也如同座右銘般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生意人,成為人所皆知的商業道德準則。杭州胡慶餘堂是一家歷史 悠久的中藥店,它的店堂後面掛著一塊「戒欺」(意思是對於欺騙的事要存有 警惕心)的匾。長期以來,誠實可靠,講究信譽的經營作風,在這家藥店形成了一種傳統。這換來了胡慶餘堂的生意興隆。
求財講究「人和」,不單純地是講經濟道德,還有另一方面的含義,即對環境氣氛、世人心理的利用。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卷二講:在歙縣巖石鎮,時人「人一小肆中,午餐,几案楚楚,薰爐研屏,若蘇人位置。壁有文太史畫一幀,題句云:秋色點霜催木葉,清江照影落扶疏。高人自愛扁舟穩,閒弄長竿不釣魚。」店主人如此安排,其目的在於造成一種文化氛圍,以助人和之利。舊小說《生綃剪》中也有一例: 杭州附近塘栖鎮上打一家鐵店門前,貼一張告示道:「本店不打屠宰刀器。」人心向善,一望而知店主是菩薩心腸,所售鐵器自然貨真價實。這也是巧妙地形成人和之氣,以助財運。
當然,亦有不少人不講求財之德,唯利是圖,弄虛作假。這種做法,無疑是對人和的一種踐踏。往酒中摻水,甚至稱賣的是陶淵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雞肚中塞沙,在豬肉及魚肉中注水,偽造古董及家譜,胡要價格等等,不時可見。
搗鬼求財雖有效,但亦有限。所以,從古至今,以搗鬼發大財且得善終者絕無僅有。傷了人和之氣,也就葬送了個人財運。
從本質上講,財運與人和的關係就是財與德的關係。中華民族注重道德,認為有德則有財,失德則失財。傳統文人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編寫了不少反映這種信念的故事。
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盛澤鎮的小織工施復外出時拾到兩錠銀子,他滿心歡喜,準備用這筆錢添置一張織機,一年下來會增加不少收人。但繼而一想,這銀兩若是富人掉的,如牯牛身上拔下一毛,沒什麼打緊的; 但是貧者掉的,便是丟了養命之根,氣惱之下送了性命也未可知。由是,他轉身回去,守在拾銀之處。等了很久,施復果見失主尋來,便將銀子奉還。失主千恩萬謝,兩人分手而別。許多人都笑施復呆傻,施復卻心中坦然。自此之後,施復每年養蠶,大有利息,家境漸富。後又在灘闕有危難之時,巧遇當年失主回報,逢兇化吉,財運亨通。在故事的最後,作者感嘆道:「六金還取事雖微,感德天心早鑑知,灘闕巧逢恩義報,好人到底得便宜。」這是有德者有財的故事。
邯鄲淳《笑林》中講了一個無德者失財的故事: 漢代有一個人,年老無子,家境甚富,但性情卻極為儉嗇。他惡衣疏食,清晨而起,半夜才息,管理產業,聚財不厭其多,但從來捨不得用財。一次, 家門口來了一個乞丐, 沒有施捨便死活不肯離去。老人沒有辦法,只得人屋內取了十文錢,隨走隨把錢一個個地往袖子裡裝,等到了門外,只剩下五個小錢拿在手中。老人不忍心再看錢,閉上眼睛遞給了那個乞丐,緊接著又叮矚說:「我傾家蕩產才湊出這五個錢來周濟你,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免得別人也像你一樣來找我。」 老人不久就死了。他的田宅地院被官府沒收,他的銀錢也被充公,收人國庫。
以上兩則故事,雖屬於文人的編制,但它們有其現實依據,也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某種規律性。民間有句話:「聚財先聚德,善是富貴根。」此語不虛,千真萬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