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易學"研究中,驚奇的發現華夏先祖們曾反覆論證過時間的意義。
比如,他們觀測到一個太陽年為365天,一個月亮年為354天,太陽年比月亮年多出了11天,那麼怎樣才能將太陽年和月亮年進行有序的統一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特有的農曆,最遲不晚於夏朝時就已經產生了。
農曆,又被稱為"陰陽合曆",其基礎特徵是,以19年為一個周期,選出其中7個年份在月亮歷(陰曆)十二個月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月(潤月),從而變為十三個月為一年。經過19年後,太陽曆和月亮歷就會再次重疊一一對應。
那麼這個19年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當然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界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而發現的。
比如《周易·說卦》中講道: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以立天道曰陰與陽;
又如《周易,繫辭》中講道: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讀者可能會問"易學"中並沒有提到每過19年陰曆和陽曆就會產生一輪循環呀?
作者肯定的答覆大家,有提到過!
大家注意,易經共有64卦,每卦有6爻,總計384爻,用384爻減去一年365天,結果就是19。
神不神奇,驚不驚喜?
原來易學就是通過這些小常識,一點一滴地為我們揭示著天地之間的無窮秘密!
可是作者卻認為,宇宙間並不存在時間!
這一認識可能違背了大部分人心中的常識。
時間怎麼可能不存在?
一年有365天,有12個月,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天有24小時,每小時有60分鐘,每一分鐘有60秒。
這麼明確的常識還需要辨論時間是否存在這一問題嗎?
可是大家深入的想過為什麼一年是365天嗎?
大部分人其實都能給出標準答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年,準確的時間為365.2564天。
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在我們的常識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就是一年。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可是,無論地球公轉還是自轉,就事論事來說,一年和一天就是兩個表達空間距離的長度單位而矣!
換個說法,我們都知道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也就是在光速下運行一年所到達的距離。
那麼我們心中所認識的一年,其實是地球以每秒29.8公裡的速度繞太陽公轉了365.2564天,剛好轉了一整圈,總長度為9.4億公裡。也就是說,這個9.4億公裡就是我們心中所認為的一年。
這些數字過於巨大,在古代人類的知識體系中是無法運算出來的。
在這種狀態下古人從日月星辰的運轉中逐漸發現了某些周而復始的規率。
時間觀念做為距離觀念的替代品應運而生。
所謂一天,無非是地球自轉一圈的距離。
所謂把一天分為24小時(華夏古代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是因為自轉一圈剛好運轉了360度,如果分為12個時辰,那麼表達的是地球每自轉30度所運行的距離。地球赤道周長為40075.02公裡,除以12個時辰,那麼地球每個時辰自轉的長度等於3,339.585公裡。如果除以24個小時,那麼地球每小時自轉的長度等於1,669.7925公裡。
如上所述,我們僅僅是在意識中把宇宙間的距離單位轉化為了時間單位。時間單位不過是對距離單位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而矣。
說到這裡許多讀者或許就會問了,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是證明了速度越快時間就會變慢嗎?難道這還不能說明時間的真實存在?
呵呵!如果你能真正認可時間僅僅是一個距離單位的話,都不需要作者解釋,你自己就能想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像。
如果用時間來介定一個點到別一個點的距離的話,以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為例,我們通常會記住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為8分18秒。也就是說光速運行8分18秒就是太陽光到達地球的距離,其平均值為14960萬公裡。
以現代物理學為基礎,我們知道光速為每秒299792458米。
那麼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按奇點學說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西方學者認為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可是通過對宇宙的觀察,人類目前已經實現了對地球以外910億光年距離的觀測。
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宇宙一共才產生138億年,可觀測宇宙就達到了910億光年,這是怎麼回事?
前文提到光速被稱為極限速度,西方科學家介定為只能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超越的速度。那麼以此原理,宇宙產生於138億年前,可觀測的宇宙也應該是138億年吧?
這就涉及到宇宙逃逸和宇宙膨脹兩大問題。也就是說宇宙從大爆炸發生以來其向外膨脹的狀態從來沒有停止。
越是處於宇宙外圍的物質向外逃逸和膨脹的速度越快,快到超越了光速,甚至達到了光速的數倍。了解了這個概念就能回答可觀測宇宙為什麼遠超138億年,達到910億光年這個問題了!
解決了以上問題,我們終於可以回到"速度越快時間越慢"這個問題了。
對自身速度作出論斷,卻沒有帶入宇宙膨脹速度。
打個比方,當你坐在火車的尾部,以火車的運行速度為基礎速度,但是你卻在火車運行期間從尾部步行到了火車的前部。其結論是,火車速度加步行速度使得總速度變得更快,於是更快速的到達了終點,這是空間速度和自身速度重疊達成的結果,我們可以理解為空間發生了摺疊或者彎曲,在整個過程中時間從不曾出現。
所謂的原子鐘在此狀態下比在地球上走得慢一些,其原理僅僅是原子鐘在不同狀態下其原子的活躍度發生了改變,而非時間發生了改變。一個記量工具在不同狀態下產生了誤差,既不能代表時間真實存在,也不能代表時間發生改變。
因此,我們可以把時間理解為人類認知世界和人類自身的一種度量衡,這個工具被人類稱之為時間,其實它表達的卻是在不同速度下從一個點到達另一個點的距離。
對於宇宙來說,時間毫無意義,也從來不曾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