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基因編輯在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垂青,有人覺得眾望所歸,有人還是難以置信——儘管它對基因工程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在倫理道德、技術專利等層面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在諾貝爾獎之前,埃馬紐爾·沙爾龐捷和詹妮弗·杜德納還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醫學獎。沃爾夫獎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兩位女科學家的獲獎再次驗證了這一點。
為何在具有爭議的情況下,基因編輯仍能屢獲世界大獎?記者從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獲悉,在沃爾夫基金會主席、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看來,在有爭議的情況下,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仍能獲得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CRISPR-Cas9技術自2013年首次應用以來,給農作物育種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用來生產能更好地抵禦不同疾病的農作物。它的主要突破是生產出了抗病性和環境適應性強的水果作物,以及改善了水果品質。」謝赫特曼表示,「另一點,CRISPR技術在治療不同種類的癌症方面有非常驚人的潛力。」
圖說: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兩位科學家因基因編輯獲獎 來源 東方IC
據介紹,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執行長瑪格麗特·福蒂在一份聲明中說道:「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當之無愧的,我們向這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表示最深切的祝賀。」而據腫瘤學前沿刊物《腫瘤靶向治療》報導,在美國中大西洋州份最大的醫療服務機構之一克裡斯蒂安娜護理中心,腫瘤學家們已經開始使用這項技術。很多腫瘤學專家也認為這項技術可以幫助到很多不同類型癌症的患者,如淋巴瘤和T細胞白血病等。
至於很多人都擔心的倫理問題,謝赫特曼援引了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發明——硝化甘油的例子。謝赫特曼表示,硝化甘油本身不過是混雜著硝酸甘油的一些固體混合物,它的存在不是為了殺戮。向惡向善,都在人的一念之間。而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用他的一部分財產創辦諾貝爾獎的時候,也是希望鼓勵更多有益於人類的科學進展。
謝赫特曼還表示,今年真的非常遺憾,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沃爾夫獎頒獎儀式將推遲到下一年,他也還沒來得及與兩位頂尖的女科學家會面。他希望新冠疫情能夠早日結束,能夠邀請埃馬紐爾·沙爾龐捷和詹妮弗·杜德納參加一個屬於她們的、盛大的典禮,感謝她們在科學上的巨大貢獻。
通訊員 陳愷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