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萌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渾儀製造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1900年,渾儀連同五件古代天文儀器被八國聯軍盜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於1920年將這批儀器歸還中國
農曆丁酉雞年將至,天文專家表示,這一年從2017年1月28日開始,至2018年2月15日結束,長達384天,並且會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
2017雞年為何多出19天?農曆到底怎麼算?昨日,我國農曆官方出版機構——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室傅燕寧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為大家詳解我國傳統曆法,以及農曆幕後「推手」的秘密。不過對於「現代欽天監」的叫法,傅燕寧表示:「我們與欽天監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不僅編寫年曆還預報大行星運行軌道
中國現行的農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和天文參考系編訂,南京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和天文參考系是農曆的官方出版機構。
「歷算室是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一個部門,部門成立很早了,目前工作人員有10個。編制農曆其實是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傅燕寧說,在推算農曆前,要做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一架精密計算機必不可少。
「現在是用電腦模型推算農曆。比如算天體的位置,是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標準模型。用模型來計算農曆,過程很快。」他表示,現在的計算方法相對準確,誤差還是有,所以要不斷地改進模型。
他們的工作除了編訂農曆外,大到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標準升降時間,日全食發生的準確時間;小到科學計算出日照時間。此外,還有重要一項是觀測天體運動,用來改進模型。
傅燕寧表示,現在,歷算室不但可以獨立編寫年曆,還能準確計算太陽、月亮等天體運動方位和速度,預報各類天象。歷算室並且公布每年的24節氣的具體時間(精確到分鐘)、重要的天象(日月食等)時間、大行星運行軌道等信息。
正在編制農曆計算的國家標準
我國曆法的起源追溯到傳說時代,確立制定時期始於戰國。戰國時期的四分曆都體現在《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古六歷,它們是我國最古老的曆法。
然而,傅燕寧表示,在現代天文學發展上,舊中國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1970年以前,我國出版的年曆都以翻譯「洋歷」——蘇聯和歐美的曆書為主。
1964年,紫金山天文臺取得獨立編算工作的初步成功。1965年,進一步提高了編算質量。之後紫金山天文臺短時間內編算出1969年和1970年兩本中國天文年曆。在這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970年天文年曆》中的序言寫道:「中國天文年曆的誕生表明,依賴『洋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傅燕寧看來,農曆對於中國人來說,必不可少,其現存的意義體現在文化價值。「農曆涉及中國重大節假日的計算和確定,如春節、中秋、清明等,還是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他表示,歷算室目前正在編制農曆計算的國家標準,將編算方法統一確定。「不能說你算是今天過年,他算是明天過年,需要一個標準,即怎麼算農曆。」傅燕寧說,隨著廣泛的高精度天文觀測資料的大量積累,紫金山天文檯曆算室的工作不斷擴充。未來,歷算室將放眼國際,開展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工作,進行前沿性課題研究。
歷算室不能與古代欽天監相提並論
傅燕寧揭秘,由於曆法特殊的政治含義,常有歷代統治者重新修訂,以確立自己的統治權威。
「古代曆法,並不單純為了計算日期和指導農業,還帶有重要的政治含義。這也決定了歷算室並不能與古時候的欽天監相提並論」。傅燕寧介紹,按歷史的職責研判,負責授時的機構即欽天監,欽天監是法定編歷機構。
「我們與欽天監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欽天監是為皇帝服務,我們是純粹把農曆編算出來就完了。」他說,在古代,皇帝被奉為天子,時令是天意,「皇帝要熟知天象的變化,如果天子都搞不清天意,那還怎麼證明統治的權威?」
傅燕寧說,除此之外,古時候很多天文現象,諸如日食月食之類,都被認為是上天對世人的警示;王朝的重要典禮和祭祀儀式,通常也要參照著特定的節氣進行。
他表示,古代曆法,從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統治權力本身。皇帝頒布曆法,昭示著其政權的合法性;子民接受曆法,代表其承認政權的合法性。
解讀>>>
農曆並非陰曆
而是「陰陽合曆」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事實上並非如此。」傅燕寧介紹,農曆又稱華歷、夏曆、國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它實際上屬於陰陽曆。
大家熟知的陽曆,就是「太陽曆」,是依據太陽的變化,即地球繞太陽運動時,人在地球上所觀測到的太陽的變化來編訂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設定為一年;陰曆,就是「月亮歷」,是根據月亮的變化來編訂的曆法,以月亮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循環為一個月;農曆則兼顧了太陽和月亮的雙重變化,屬「陰陽合曆」,是我國古代人民獨創的曆法。
農曆之所以又「陰」又「陽」,傅燕寧說,這與我國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說,農曆是隨著農業生產實踐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就有「欽若昊天,敬授民時」的記載,這說明古人通過觀測天象來洞察自然界現象,以發現規律,編成曆法,指導農事活動。
「古代中國人可能先觀測到了月亮的變化,因為月亮的圓缺更加直觀,信息更易於捕捉。但同時,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當時的農業生產完全靠天吃飯,需要嚴格掌握氣候變化的年周期,而這極大依賴於太陽的變化規律。」傅燕寧說,因此,古代人需要製作一個既包含月亮變化又包含太陽變化的曆法。
「農曆也有年月日,只不過它們的算法比較複雜。不像公曆每年固定,農曆每年一算,且每年都有變化。」傅燕寧說。
(記者 高萌)
農曆
·························· 知道 ··························
陰曆
+
依據
月亮變化
現行農曆前身是
明末清初編制的《時憲歷》
望月
(十五)
朔月
(初一)
陽曆
依據
太陽變化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一百多種曆法,我們討論的農曆限於現在所使用的曆法。現行農曆又稱夏曆,它的前身是明末徐光啟編制的《時憲歷》。在此基礎上,它又經過了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修正,所以現行農曆也有《紫金歷》這個稱法。
縱觀中國古代曆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說來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安置閏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當然,這些內容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逐步充實到曆法中去的,而且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曆法、預報季節。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曆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曆法——《四分曆》。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採用的《儒略曆》中,也用365日這個數據,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
漢朝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變革,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但《太初曆》的原著早已失傳,西漢末年,劉歆基本上採用了《太初曆》的數據,據《太初曆》改為《三統曆》。它被收在《漢書·律曆志》裡,流傳至今。
之後中國曆朝頒布的曆法,均與《太初曆》大同小異。
中國古代曆法的第二次大改革,與南北朝時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祖衝之有關。祖衝之編制了《大明曆》,其中首次引用了歲差,雖然數值精度不高,卻是我國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
唐以前曆法,都用平朔,只知月有一大一小。唐高祖武德二年傅仁均造《戊寅元歷》,才用定朔,為我國曆法史上第三次大改革。
元十三年,世祖忽必烈下令由郭守敬設立太史局,召集南北歷官修訂新曆,經過4年的努力,新曆告成,被命名為《授時曆》。《授時曆》中提出365.21425天為一年,和地球實際繞太陽一年的周期只差26秒,登上了我國古代曆法的最高峰。
《授時曆》雖然是優良的曆法,但是還是有許多天體運動規律未能被充分認識和掌握。因此,日子一久,仍有差錯出視。在明代的200多年中即出現過多次日、月食推算上的誤差。徐光啟和李天經明末先後受命領導修歷工作,徐光啟提出的改歷方案是「參用西法」,編成《崇禎曆書》,未及正式頒行而明已亡。《崇禎曆書》正式採用定氣。這是中國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後一次大改革。
明崇禎十七年五月清軍進入北京,11月,清廷任命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為欽天監監正。湯若望將《祟禎曆書》作了刪改稱為《時憲歷》,用了98年。之後欽天監根據法國天文學篆卡西尼的計算方法和數據,於清高宗乾隆七年完成《曆象考成後編》,從乾隆七年用到清朝亡。
(整理 歐陽思隕)
·古代中國人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
·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
·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暑
製圖/方磊
連結>>>
世界上還存在
約40種獨特曆法
曆法是推算和記錄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手段,古今中外的曆法有很多,可以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曆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曆法,而每種曆法的背後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當今世界,雖然格里曆,即現行的公曆,是國際通用曆法,但是很多國家還存在其他紀年方法,大約有40種曆法作為記述國內日期、宗教和科學重大節日的正式曆法,其中主要有夏曆、伊斯蘭曆、印度歷、希伯來曆、伊朗歷等。
瑪雅歷 年底有5天幽靈日
號稱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瑪雅歷在秘魯等中南美國家至今仍有遺存。瓜地馬拉有一個一直使用瑪雅歷的部落,他們就是瑪雅人的後代。關於瑪雅人這種太陽曆的來龍去脈至少有10種說法,比較可信的是公元前3114年8月開始啟用的太陽曆,不過它又分為民間歷和宗教歷兩種,民間歷把一年分為365天,也叫哈布;宗教歷則只有260天,通稱左爾吉。瑪雅人出生時都從左爾吉那裡受賜一種命運,與每人的生日對應的神就是他在天上的教父。
瑪雅人的太陽曆有18個月,每月20天,年底多餘出來的5天作為幽靈日,因帶有背運成分深為人所避忌。另外,這5天又是進入新一年的過渡期,對於其中某一天的禍患程度,瑪雅人通常按左爾吉與哈布兩種日期的位置關係來推算。
印度歷 一年6個季節
印度國定歷簡稱印度歷,是印度政府為統一在印度各地的五花八門曆法,於1957年制定的印度官方統一曆法。
印度歷是一種太陽曆,每年日子數目和公曆一致,閏年設置也和公曆一致,但月份設置以黃道十二宮為準,一年設6個季節,每個季節有兩個月,季度設置先後為春季、夏季、季風季、秋季、冬季、露季。
紀年以公元78年為印度曆元年。平年以格里曆的3月22日為一年的開始,閏年以3月21日為一年的開始。
衣索比亞歷每年13個月
衣索比亞人採用從先祖亞歷山大手裡繼承過來的另一種陰陽曆,月的劃分按陰曆進行。為了補償與陽曆的偏差,每年9月末要相應增加幾天。衣索比亞曆法規定每年都有13個月,其中12個月為30天,還有一個月是5天(閏年為6天,每四年計一次閏年)。這個只有5天或6天的月在衣索比亞稱為小月。在瀏覽衣索比亞旅遊小冊子時,人們有時會看見「歡迎來衣索比亞享受13個月陽光」的語句。
雖然衣索比亞也是將一天劃定為24小時,但它卻是以日落和日出來區分兩天的分界,而不是以午夜12點來劃分。因此,我們的上午7點,在衣索比亞是白天開始的1點;而我們的晚8點,在衣索比亞則是夜裡2點。如果不了解衣索比亞時間上的這一特點,就可能會在約會時鬧出笑話。
衣索比亞曆法比西曆(公曆)要晚7年8個月,或者晚8年。在公元20世紀和21世紀,衣索比亞歷的新年均會在公曆9月11日或9月12日開始。
伊朗歷 每周從星期六開始
伊朗歷,又名波斯歷,是目前在伊朗和阿富汗使用的陽曆。在伊朗歷裡,每周從星期六開始並在星期五結束。
波斯人很早就了解曆法的重要性,並持續改良。他們是最早採用陽曆的文化之一。伊朗在1925年3月31日立法採用了伊朗歷,追溯公元622年為伊朗曆紀元元年,並以春分為每年的第一天,且指定月名和每個月的天數。
阿富汗在1957年立法採用新伊朗歷,兩者除了月名不同,每個月的天數都相同。主要的差別在,阿富汗沿用在1925年之前伊朗使用的傳統阿拉伯語月名,而不是伊朗在1925年採用的新名。
希伯來曆 新年是七月初一
希伯來曆也稱猶太歷,是以色列目前使用的古老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每月以月相為準,和伊斯蘭曆一樣,以新月初升為一月的開始,但設置閏月,使每年和太陽周期一致。以每年春分後的第一個月為一年的開始,設置閏月之方式和傣歷一樣,採用十九年七閏,但閏月統一放到閏年的第六個月之後。
猶太新年是猶太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新年的開始是希伯來曆每年七月初一,一般在公曆9月到10月之間,所以這幾天是猶太新年的假期。跟我們的春節一樣,猶太人的新年也是祈求來年的幸福和順意,也是闔家團聚、充滿美食和快樂的日子。
未來公曆多出一天作國際公休日
且不說曆法的多樣性,僅就目前通用的公曆而言也並非十全十美,有關改革在上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在眾多的方案中,12月世界歷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同。
12月世界歷把一年劃分為四個季度,每一季度的第一個月為31天,其餘兩個月為30天,而且固定包括13個星期,每個季度的第一天固定為星期日,最後一天固定為星期六。這樣的四個季度一共有364天,多出的一天不屬於哪個季度,也不排在哪個星期,而把它排在年底作為國際公休日,供全世界的人們同時休息。若逢閏年,這種國際公休日就增加一天,排在6月30日和7月1日之間,同樣它也沒有季度、星期。
與目前的公曆相比,12月世界歷避免了日期與星期的無序排列,每年的季度、月份、星期都一樣,再也不用每年更換年曆,充其量單獨準備一份閏年年曆。它的最大不足在於,因兩個世界公休日被排除在正常日序之外,給社會活動和歷史事件的記錄造成極大不便。
儘管如此,在更完善的方案出臺之前,12月世界歷仍是公曆改革的首選方案,聯合國曆法修訂委員會已初步決定在本世紀的某一合適年份開始試行。
(整理 歐陽思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