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與哀愁》作者:戰場上沒有真正的無神論者

2020-11-28 南方周末

皮特·恩格倫(Peter Englund) 1957年生於瑞典布登。歷史學家、作家、瑞典學院院士,曾長期在巴爾幹地區、阿富汗、伊朗從事戰地記者工作。他善於以個體的感受、情緒體現戰爭的複雜性,被稱為「當代講述戰術、殺戮、戰爭心理至為傑出的一位作家」 圖 / 彭輝

身兼歷史學家、作家、戰地記者等數種角色於一身的恩格倫被讚譽為「當代講述戰術、殺戮、戰爭心理至為傑出的作家」

1980年代的一天,年輕的皮特·恩格倫坐在大學圖書館裡寫著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17世紀瑞典大人物們的世界觀。

終日埋首於史料和瑞典古代詩歌裡,他經歷著一場小小的精神危機——窗外空氣裡帶著一股風暴欲來的氣息,那正是冷戰後期局勢最緊張的時刻,兩大陣營之間摩擦不斷,戰爭看上去隨時有爆發的可能。

他有一股強烈的願望想見證歷史的發生,而不是坐在這裡遠遠地眺望。

投筆從戎後,他被分在軍事情報部門的一個機構裡。「然後,我就被卡在辦公桌前,每天處理各種報告、文件。」他撲的一聲笑著回憶。

1992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東局部戰爭逐步升級。此時,已出版了幾本戰爭史作品的恩格倫再次感到「無法視而不見」,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前往巴爾幹、阿富汗、伊朗地區做新聞報導。

「我是一個歷史學家,那我至少要到現場親眼去看看是怎麼發生的。」他解釋說,「我相信一件事——親歷現場,能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歷史學家,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說。」

事實也是如此:身兼歷史學家、作家、戰地記者等數種角色於一身的恩格倫被讚譽為「當代講述戰術、殺戮、戰爭心理至為傑出的作家」。

多次從軍和做戰地記者的歷練,讓61歲的恩格倫有著遠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的體魄與精力。受邀參加上海書展的數日裡,他一直處於連軸轉狀態,演講,對談,接受採訪。一遇到令他投入的話題,他雙眼放光,把一整天輾轉奔波的疲憊、飢餓都拋在腦後。「在瑞典,很少有機會回答這樣富有智性挑戰的問題。」他興奮又恰到好處地給出了同行的恭維。

在斯德哥爾摩那幢莊嚴、古老的深黃色建築物裡,恩格倫還有一重「榮耀」身份——瑞典學院院士。這家聞名於世的學術機構的職責之一是,每年組織評選、頒布諾貝爾文學獎。2009到2015年期間,恩格倫擔任學院的常任秘書,「有點類似一家公司的執行長。」他類比道。

2012年10月6日這一天,恩格倫正要開車去機場接趕來斯德哥爾摩領獎的中國作家莫言,突然接到電話——妻子的羊水破了。他臨時委託學院的另一位院士帕·瓦斯特伯格代為主持和頒獎,然後自己急急地趕往醫院。

他掏出手機,一臉得意地向我們展示起小女兒的照片——屏幕上,一個一頭毛蓬蓬淺金亂發的小洋娃娃橫抱著一隻同樣毛蓬蓬的小奶貓。

「為莫言頒獎,別人可以替代;等待、陪伴女兒來到這個世界,只有當父親的能做。」他看著女兒的照片,一臉的滿足。

這一刻,他把剛剛有關戰爭、殺戮、幻滅的「智性探討」拋在了腦後。

美麗,哀愁,大火

《美麗與哀愁》的準備和寫作,花去恩格特整整十年的時光。

這部以「一戰」為題材的歷史著作,是他影響力最廣泛的非虛構作品。每一次被翻譯成一種語言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版時,他都會改寫一次,刪去一些內容,然後增加一些新的人物和故事細節。他很享受一遍又一遍的改寫過程——「這給我藉口回到我熟悉的史料堆裡,回到我熟悉的人物中。」

「說是愛上他們,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我感到自己很難和這些人物分開,很難和和他們告別。」

對這一場歷時四年零五個月、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的世界大戰,他以大量的私人日記、書信和回憶錄為史料,選取23個主要人物,結合編年和日記的形式,以時間為經,編寫一出複雜、微妙的多聲部敘事,再現了這些小人物在戰爭中的經歷和心靈、情感、心理的衝擊。

在這23個主要角色裡,有男人、女人、孩子,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歸屬於不同的國籍、陣營,各自有著不同的社會身份和職業——上流社會的家庭主婦、來自南美的冒險家、護士、士兵、軍官、外科醫生、教師、詩人、作家,他們在不同戰線和戰場上,主動或者被動捲入這場世界大戰。

《美麗與哀愁》的優美敘事,贏得了閻連科、莫言和金宇澄這幾位中國文學界重量人物的一致誇讚。金宇澄以「布下一個細密的羅網」來形容恩格倫的敘事技巧和對細節的掌控力,它「籠罩了日常對話和私人信件的所有趣味,同時也籠罩了讀者」。「這是困難的寫作,令人肅然起敬。」

在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的課

相關焦點

  • 無神論者:美國的「異己分子」
    方方面面都交織在一起——家庭、學校以及企業——其結果是,你若不屬於某個宗教團體,就會遭到排斥,很多人由於不再屬於任何宗教團體,經歷了真正可怕的煎熬。」溫奈兒辯稱,如果說這聽起來象是離開邪教組織的經歷,也許是因為「從其原始形態上說,相信《聖經》就是上帝語錄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基本上就是一個龐大的邪教。」的確,當我與幾位無神論者一起交談的時候,訪談最終感覺變成了自助團體的聚會。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我們不妨反過來思考下,中國歷史上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張載等,以及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泰勒斯等他們究竟是信了哪個神才變成了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也想問問,那些可惡的神父到底是信了哪個神才去侵害兒童的?儘管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徵、對伽利略和布魯諾的迫害、焚燒女巫、為西方殖民者探路的年代已經過去,卻不代表來自宗教的壓迫就此結束。現在仍有不少宗教人士反對同,反墮胎。
  • 不可逆轉 瀕危生物美麗"大紫蛺蝶"訴說哀愁
    驅車上拉拉山途中,「拉拉山旅遊服務中心」就在下巴陵那處不收費的收費站旁,門前一座嶄新的人行步橋,橫跨馬路,通往中心對面的「幽境步道」,走階梯往下幾步,映入眼帘的是面被巨型蝴蝶圖騰棲止的入口,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棟小屋,正是去年新闢建的蝴蝶生態館
  • 看了這部神劇,你還確定自己是無神論者嗎?
    故事講述了幾百年之後,地球上發生了一場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的戰爭,導致地球最終毀滅。在毀滅之前,一個無神論者改造了兩個機器人,帶著一堆冷凍胚胎來到離地球最近的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克卜勒22b行星上,希望把這裡改造成無神論者的天堂。接下來我就不劇透了,總之此處播出後,一集高潮、兩集封神,估計今年要橫掃艾美獎。
  • 讀首詩再睡覺|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
    《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我只能無奈地望著你無助的眼神和那日漸蒼老的臉上布滿皺紋.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生活我只是獨自望著遠方美麗的黃昏和那個鋪滿舊時光斑駁的門口.
  • 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1982年,黨中央專門下發文件,強調「我們共產黨人是無神論者,應當堅持不懈地宣傳無神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也指出:「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
  • 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嚴守黨章規定,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和信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9年歷史表明,共產黨員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神論者,是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具體體現,是做一個合格黨員的基本要求。
  • 《比利時的哀愁》終於有了簡體中文版!地位堪比《百年孤獨...
    近日," 比利時國寶級作家 " 雨果 · 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由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發行,滿足了讀者多年的期盼和等待。 他筆下的《比利時的哀愁》,則被稱作比利時現代文學的絕高峰嶺。 該書自 20 世紀 80 年代在歐洲出版後,斬獲極高讚譽。小說分為上下兩部(《哀愁》《比利時》),厚達 758 頁,共有 179 個人物,恢弘磅礴,宛如史詩,誠如英國《衛報》所言," 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規模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 世界史:何承天與佛教有神論者的爭論,代表南朝前期無神論者觀點
    百家原創作者:風生講歷史哈嘍,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今天隨著小編一起了解,在歷史上,南朝時期無神論與以佛教為代表的有神論的鬥爭,主要集中於六個方面:一是佛經所說荒誕,大而無徵;二是人死神滅,沒有三世輪迴;三是佛教無益國家治安;四是佛教漢代才入中原,古無法教;五是佛教為戎方所出,並非華俗
  • 德國專家:為何中國人明明是無神論者,也沒有國教,卻撐到了現在
    所以,在對待神靈的態度上,中西方的差異就很大。在西方世界,神的代理人及其機構是宗教教徒和教會,而教會組織的國教普遍存在於西方各國中。有一些西方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未曾離開過關於神的教育,他們認為,萬事向神祈禱就會化險為夷。不過,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無神論者國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疑惑。
  • 在美國,人們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
    比如說,美國的電視媒體現如今絕不敢嘲笑猶太人或是黑人,但他們會肆無忌憚地攻擊、誹謗一個無神論者。  澎湃新聞:從你們的協會創立到現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國無神論者的處境有沒有改善呢?  西爾弗曼:我很希望能給出肯定的答覆,但可惜不能。
  • 「無神論者的溫情」 展覽作品徵集ing……
    在狹義上,無神論是指對相信任何神明存在的一種抵制、排斥、打擊。中國是世界上最不信神的國家嗎?全球獨立網絡-蓋洛普國際(WIN-Gallup International)於2015年做的一個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肯定的,在中國僅有14%的人稱自己信教。有47%的人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30%的人不信教。
  • 傳福音Tips:向無神論者作見證的4種方式!
    根據我的經驗,比起和無神論者接觸,與有宗教信仰或名義上信教的人相處反而更難。我想告訴所有主內的弟兄姊妹,不要把無神論的鄰居看做是你們信仰的威脅,而是視為需要耶穌基督福音的人群。世界上有很多種不同類型的無神論者。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人們歸為一類,採取標準化的技巧和答案。我稱最極端的無神論者為NFAs (新原教旨主義無神論者的縮寫)。他們通常為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標榜「上帝不存在,我恨他」。比起你周圍的鄰居,你在網上碰到他們的概率更大。
  • 中國第一個無神論者是誰?
    本期帶來的資訊是(中國第一個無神論者是誰?)王充(公元 27 --公元 97),字仲任,東漢時期會稽上虞( 今浙江省上虞縣境)人。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無神論者。他通過對當時「唯我獨尊」的迷信神學及其唯心論的全面批判,進一步發展了秦漢以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創立了以元氣自然論為核心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其卓越的思想成就為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寶庫增添了璀璨的篇章。
  • 科學家都是無神論者嗎?
    霍金許多科學家不信宗教,那是否意味著他們是無神論者?很多聰明的人,比如達爾文,被錯誤地貼上無神論者的標籤,而事實上他們是不可知論者。在達爾文前往加拉帕戈斯觀察蜂鳥45年後,他在一本私人雜誌上闡明了他的宗教信仰。他在書中寫道:「萬物之初的奧秘,我們不得而知。但我作為一個人,必須保持一種不可知論者的身份。」其他自稱不可知論者,如霍金、愛因斯坦和卡爾薩根,經常被錯誤地稱為無神論者。
  • 看看有神論者與無神論者怎麼說?
    對於神靈,現在生活中有神論者依然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鬼魂神靈的,但也有相當多的無神論者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什麼鬼魂神靈的,那麼到底有沒有鬼魂神靈呢?這是個很爭議的問題?唯物主義者者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魂存在的。
  • 為什麼共產黨員必須是徹底的無神論者
    原標題:為什麼共產黨員必須是徹底的無神論者 核心提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而且要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普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共產黨員應當是徹底的無神論者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
  • 方舟子:美國無神論者知多少?
    《科學與無神論》2000年第05期美國雖然把「我們信任上帝」印到了錢幣上,但並沒有法定的國教,不過絕大部分美國人都自稱信仰基督教。只有6%的美國人自稱沒有宗教信仰,還有4%不知道自己信什麼。在被明確問到是否信上帝時,86%的美國人自稱信上帝,8%的美國人不信上帝但是信某種「宇宙精神」(相當於以前的自然神論者或泛神論者),只有5%的美國人什麼都不信,換句話說,在全體美國人中,算得上屬於無神論者的,只有13%。是否信神,顯然跟科學知識的多寡、教育水平的高低有關。一般來說,科學知識越多、教育水平越高,則越不信神。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理想化的殉道故事和神化殉道者的傳說,直到公元4世紀才真正出現,矛盾的是,此時早已不存在來自國家層面的威脅,集體殉難的神話只是用來激發國際社會頌揚前輩英勇犧牲精神的工具。多數普通基督徒與他們的非基督徒鄰居之間並沒有隔著一道分割彼此的巨大鴻溝:他們穿著打扮相同,飲食習慣相同,以同樣的方式取名,生活在同一個城鎮。
  • BBC:美國無神論者公開信仰阻力重重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的無神論者日前聚集在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參加美國第一個無神論電視臺開播慶祝活動,並且對堅持無神論信仰的人表示支持。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2日稱,美國無神論者協會主席戴維·西爾弗曼在無神論電視臺開播儀式上發表講話說,儘管有些話不受歡迎,但是必須說出來;儘管有些抗爭不受歡迎,但是必須去做。美國黑人無神論者協會成員馬克·哈徹隨後發表講話,呼籲無神論者站出來,公開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