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館丨不可思議的身體結構 快來上這堂科普課,一起長知識吧

2020-12-05 掌上蘭州

照相機是依據什麼原理被發明出來的?大吊車、挖掘機又是人們受什麼啟發創造出來的呢?其實,這些都與我們熟悉的身體有關。今天,甘肅科技館科技輔導員們就為大家帶來一些我們熟悉且又不太了解的科普知識,一起來長知識吧!

我們的大腦重量相當於一塊紅磚

科技輔導員:甘肅科技館王曼麗

同學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活動的最高指揮部,那麼對於我們身體的這位「總司令」,大家了解多少呢?

我們的大腦約有我們併攏的雙拳這樣大,從這樣的比方也可看出大腦的確分成兩部分,科學家一般把它們稱之為大腦左半球,大腦右半球,它們之間有一種物質相互連接,以便信息的溝通傳遞。

大腦的重量是1400克,一塊紅磚的重量大約是1120克,大家可以掂掂紅磚的重量,就可以感受大腦的重量。

大腦的表面形狀有點像剝開的核桃仁,同學們都知道核桃仁的表面凹凸曲折,坑坑窪窪,有許多溝槽。大腦的表面形狀與核桃仁有相似之處,凹凸不平,皺褶叢生,在體積一定的情況下,大腦長得凹凸不平,皺褶叢生,就增加了大腦的表面積,也就增強了大腦的功能。

早在17世紀前,人們以為記憶力、創造力都是由心臟來控制的,後來,通過專業人員的研究才發現這些功能都由大腦控制,左腦主要負責理性思維,包括邏輯、語言、數學、推理、分析等能力。右腦主要負責感性思維,包括想像、創造、情感、韻律、音樂等。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創造力經過專門的訓練都能得到提高,所以只要每個人積極動腦、勤奮學習,記憶力、創造力都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提高。

挖掘機的發明原來和人體骨骼結構有關

科技輔導員:甘肅科技館瞿繼鑫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身體裡有多少塊骨頭嗎?自己摸摸看,能摸到多少塊。可能很多同學會覺得骨頭在我們的肢體內隨處都有,有點數不清了。其實我們人體的骨頭共有206塊,有大有小,它們共同組成了人體的支架——骨骼。

骨骼在我們身體中起到的不僅是支撐身體的作用,還有保護我們的內臟器官、運動的作用,大大小小的骨骼通過關節連接在一起。而僅有骨骼和關節,還不足以讓人體運動起來,這裡還需要一個動力源,那就是肌肉。

現在試著做做前臂一伸一屈運動,或者舉起啞鈴、放下啞鈴時,觀察一下上肢肌肉運動的變化。這時會發現,舉起啞鈴時上肢肌肉會變硬鼓起,牽引著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繞關節運動。人們發現,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於骨骼肌收縮,並且牽引了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而完成的。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通過這樣的發現,人們利用人體骨骼、關節和肌肉的作用,模仿製作了一些工具,比如大吊車的動力臂圍繞可活動部位轉動來搬運物體,因此大吊車的可活動部位相當於人體的關節。還有挖掘機,像不像模仿人的手掌在工作?同學們還能想到什麼工具是模仿人體骨骼、關節活動的呢?

眼球如何工作?像照相機一樣

科技輔導員:甘肅科技館瞿繼鑫

眼睛看東西主要靠眼球,正常眼球是一個直徑約24毫米的近似圓球體,它由眼球壁和包在眼球內的一些組織構成,簡單地說,眼球就像照相機那樣工作(實際上照相機就是模仿眼睛設計出來的)。

眼球壁有三層,外面一層厚厚的白色膜叫鞏膜,俗稱眼白,起保護眼內組織作用;外層的最前部有一個像圓窗戶的透明膜叫角膜,相當於照相機的透明鏡頭,它讓光線進入眼球內,在它的最前部就是我們看到的黑眼珠,叫虹膜。黑眼珠的當中有一個小孔叫瞳孔,就像照相機的光圈,可隨光線的強弱變大或縮小,控制光線,進入眼球內,在虹膜後面有一結構稱睫狀體,一般情況下看不見,它起調節焦距和生成房水的作用。最裡層是接受光線的視網膜,類似照相機用的膠捲。

眼球內的東西有三樣:房水、晶體和玻璃體,房水是眼球內的營養液,具有維持眼壓和營養眼內組織的作用;晶體是一個扁圓形凸透鏡,類似於照相機的變焦鏡頭,它在睫狀體的共同作用下能調節眼睛清楚地看遠、看近;像果凍一樣的玻璃體,主要支撐眼球壁,保持眼球外形,眼睛看東西時,光線從眼睛前面進入眼球通過角膜、房水、瞳孔、晶體、玻璃體,到達視網膜經過複雜的生物光化學反應產生生物電流,由視神經(像電纜)傳送到大腦,被感覺認識就形成了視覺。

★課堂作業★

動動手來學學 手持可攜式顯微鏡很有趣

說到顯微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出生於荷蘭的列文虎克。列文虎克在他16歲的時候,曾在眼鏡店學習過磨製眼鏡片的手藝。到了晚年,他還常常靠磨製鏡片來打發時間。一天,他透過兩塊鏡片,偶然發現鏡片後面的雞毛一下子變大了好多倍。這個發現引起他莫大的興趣。後來,列文虎克又動手做了一個金屬支架和一個小圓筒,把兩塊鏡片分別裝在圓筒兩頭,還安上旋鈕,來調節兩塊鏡片間的距離。這樣,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就誕生了。顯微鏡的種類繁多,主要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

今天我們要認識並學習的是手持可攜式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有兩個圓筒,其中有透明塑料的這一端有目鏡和物鏡是用來觀察的,而旁邊的另一個圓筒則是用來照明的,中間可以看到一個調節旋鈕。這個旋鈕是用來調節目鏡和物鏡之間的距離的,以便讓我們看到的圖像更加清晰。使用時非常方便,只需要輕輕掰開左右圓筒讓led燈發光,然後讓物鏡對準所要觀察的物體,調節旋鈕即可觀察。

如果同學手邊正好有手持可攜式顯微鏡,現在就可以拿出來試試。找來沙子、食鹽、白糖三種物品,肉眼先觀察一下它們的形狀,沙粒看上去是圓的,白糖的顆粒更像是方的。那麼再用手持可攜式顯微鏡看看,此時會發現和肉眼看到的形狀不太相同,沙子是不規則的,有好幾種顏色,食鹽是有稜角的類似長方體的物體,白砂糖和食鹽的外形相似,就是要比食鹽大一些。

顯微鏡下的沙粒

怎麼樣,通過這節課學會了使用這種顯微鏡是不是很有趣,它讓我們可以發現肉眼看不到的神奇世界。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夏苗

相關焦點

  • 科技館丨不可思議的身體結構 快來上這堂科普課,一起長知識吧!
    其實,這些都與我們熟悉的身體有關。今天,甘肅科技館科技輔導員們就為大家帶來一些我們熟悉且又不太了解的科普知識,一起來長知識吧!我們的大腦重量相當於一塊紅磚科技輔導員:甘肅科技館王曼麗同學們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活動的最高指揮部,那麼對於我們身體的這位「總司令」,大家了解多少呢?
  • 東莞科技館精品科普項目「玩轉科學百校行」火熱進行中
    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青少年學生科學素養,東莞科技館開設了精品科普項目「玩轉科學百校行」。目前,該項目正在火熱進行中,已經走進了廣東省內42所中小學,為5萬多名青少年學生帶去了精彩的科學表演及豐富的科學知識。
  • 黃磊朗讀《七堂極簡物理課》 明星跨界科普靠譜嗎
    日前,網絡平臺喜馬拉雅FM和企鵝蘭登聯合推出黃磊朗讀的 《七堂極簡物理課》,目前收穫了超過35萬次的播放量,其中付費收聽量達到7.1萬次。面對「黃磊+物理」這樣的組合,有人說新鮮有餘而專業不足,無非是黃磊的粉絲得到了物理這樣一款周邊產品;不過也有人認為,高深枯燥的物理理論得到了黃磊這樣一個「明星代言人」,明星的引介似乎把科普的門檻往下再降了一點點。
  • 帶你雲遊川渝科技館,快來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吧
    帶你雲遊川渝科技館,快來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吧 2021-01-06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青島海洋科技館:腦洞大開學科技 海洋科普漲知識
    青島海洋科技館十分重視少年兒童海洋生物知識和海洋強國意識的教育工作,利用科普大篷車和海洋教育課堂常年到中小學開展各項青少年海洋宣傳活動。  2015年9月30日,受青島市重慶路第三小學邀請,青島海洋科技館參加該校科技節活動。
  • ——市科技館牽手市...
    ——市科技館牽手市美術館聯合舉辦「當藝術遇上科學」主題暑期親子日活動。當藝術遇上科學,會給暑期的孩子們帶來怎樣的靈感和激情?在8月1日市科技館和市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當藝術遇見科學」主題親子日活動上,你可以找到答案。
  • 《奇妙科技館》第一季疫苗家族的神奇鑰匙丨第5集 獨行俠
    在廣播劇《奇妙科技館》上一集的故事裡,球球又遇到了一位疫苗家族的新朋友——載體疫苗。然而,球球對載體疫苗的第一印象真是壞透了:怎麼能有疫苗一見面就往別人身上爬,還非要別人給自己當車呢?這個疫苗到底是有多懶啊!其實,載體疫苗早就是一個資深的搭車者了,不光是病毒,細菌、DNA、RNA、樹突狀細胞、T細胞,他都搭過。
  • 寧德是有科技館的!!帶上孩子的好奇心出發吧!
    來吧~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來款待!寧德親子小幫手聯合寧德市科普活動中心,打造「hello!奇妙世界」科學探索公益活動,帶你3步玩轉科技館~文科生的寶姨可沒底氣帶著孩子們探索,我們請來科普活動中心的專業人員,邊講解,邊帶孩子們親身體驗「那些為什麼」↓↓彩色的輝光為什麼一直在追隨小手呢?儀器證明了導覽老師的話:我身上的帶電量可比麻麻高!
  • 內蒙古科技館首屆「科學那達慕」國慶8天 精彩不斷
    10月1日起,在巨幕影院展映《我是醫生》《錢學森》《袁隆平》三部影片,並將結合影片開展院士專家報告會等科普活動。歡迎大家到時預約觀影,來光影的世界裡,品讀科學家故事,感悟科學家精神,領略科學魅力!內蒙古科技館最新排演的科普劇《精靈族魔幻傳奇》將於活動期間進行公演,帶你走進魔法世界,一起幫助小精靈拯救世界。
  • 一起去探秘宇宙吧 寶安科技館「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覽開展啦!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這是人類繼1976年後首次發射太空飛行器去月球採集回收樣本。「嫦娥五號」再次把人們的目光拉向太空。太空裡有什麼?頭頂那片宇宙究竟藏著多少奧秘?我們為何探索月球甚至火星?在寶安科技館舉辦的新展覽「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你可以找到答案。
  • 科大生活|印象最深的一堂課
    今天,中國科大全媒體中心採訪了十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隨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有什麼想說的吧~大學期間印象最深的一門課是大一上宣世貴老師帶的思政課。宣老師面容清癯,兩鬢略有些白髮,雙眼炯炯有神,頗有些民國文人的風度。
  • 中國科技館在雲南寧蒗舉辦科普大篷車主題活動
    中國科技館 供圖「小村莊的太空夢」科普大篷車主題活動在雲南省寧蒗縣舉辦。中國科技館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館8月25發布消息說,該館當天在雲南省寧蒗縣舉辦「小村莊的太空夢」科普大篷車主題活動,當地200餘名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現場參加活動,聆聽科普天文報告,幫助邊遠鄉村青少年種上科學探索的種子、點燃嚮往太空的夢想。
  • 科學館丨甘肅科技館主題線上科普活動之四·快來跟著三位天文大...
    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甘肅科技館主題線上科普活動,長個知識,了解一下那些在天文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古代中西方科學家們,是如何有了那些偉大的科學成果的。17歲時,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張衡決定離家遠遊,一路上,他尋訪古蹟,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並把所見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對照。37歲那年當上了太史令的張衡主管國家的天文曆法,從此他更有機會和條件專門研究天象了。經過精心研讀大量的天文資料和無數次科學實驗後,張衡終於製作出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天文的儀器——渾天儀。
  • 《寫作七堂課》這是我讀過的最全面最系統的寫作書籍
    我最近為了完成頭條上的「閱讀20本經典寫作書籍」的專欄,不得不大量閱讀關於寫作的書籍。在寫作的路上,我不斷地從各種寫作指導書籍中尋找寫作的技巧與心得,每一次的收穫都會讓我特別開心。這種開心就好像,一個背著籮筐的小婦人,去各種山上採蘑菇,每採到一朵蘑菇放入籮筐裡,都會滿心歡喜。前些天,看到土豆老師在轉發《寫作七堂課》的書評,忍不住到微信讀書APP去找來看。
  • 八月,齊聚昆明科博會,共享科普盛宴,一起漲知識
    5G、機器人、人工智慧、VR/AR、天文、地理、歷史……8月10至13日來雲南省科技館,一起漲知識了!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普研學聯盟、雲南奧秘畫報社有限公司和雲南省科技館聯合承辦的第五屆昆明科普(教育)產品博覽會暨首屆中國科普研學產品展交會(以下簡稱「昆明科博會」)將於8月10日至13日在雲南省科技館舉行。
  • 內蒙古科技館首屆「科學那達慕」 國慶8天精彩不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71華誕之際,內蒙古科技館將舉辦為期8天的首屆「科學那達慕」活動。「科學那達慕」集聚科普特效影片、科普教育活動、科普劇、科學實驗秀,借「那達慕」之意,抒發歡度國慶的喜悅之情,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祝福和讚美。
  • 四年級作文:難忘的一堂課
    整個教室的笑聲都快把屋頂掀翻了。老師一直沒有說話。五分鐘後,頓時全班恍然大悟,自己說話的語氣好似一個東西,把全班同學的不耐煩和無精打採帶走了,給了大家精神、興奮。「重新站起來,用精神的語氣重說了一遍」:「老師好!」這次,大家都精神飽滿地上完這節課。
  • 趣味自然科學課走進小學課堂
    本報訊(記者 劉青玥 通訊員 劉伏玻)5月29日,武陵區北正街小學多媒體教室,245班和247班的同學們正在聽一堂特別的自然科學課。市科技局請來2019年常德科普講解大賽的6位獲獎者,為同學們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欲望。    「光是不是很調皮?」
  • 全國科普日丨「玩轉」科學
    家長和孩子們在科技館、博物館等科普場館和各種科普活動中學習科學知識,了解地球上的千千萬萬,體驗宇宙的無窮無盡,探索生命的奧秘,感受科技的魅力。2020年9月19日開始,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各地開展,快走進你身邊的科普場館,與科學零距離接觸,盡情「玩轉」科學吧!
  • 科普課老師是火箭「大咖」
    自今年3月起,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總體設計部「領航」科普隊的航天設計師們每周四都要到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他們「變身」老師,為初高中生上兩節「科技創新課」。過去三年的航天日,火箭院的航天設計師們都是到周邊中小學去進行志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