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背景
《骨骼、關節和肌肉》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單元的第二課。在第一課《身體的結構》中,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了人體的結構,從本課開始進入到人體各大系統的局部觀察之中。授課教師從獨特的愛好「挖掘機」引入,帶學生看挖掘機視頻,玩挖掘機模型,進而遷移到仿生源頭——骨骼、關節和肌肉。等學生充分觀察自身的骨骼、關節和肌肉後,教師組織學生舉啞鈴,並分析各部分的作用。再到最後,給模擬版的挖掘機提出改進建議,推動技術的發展。
本課「仿生學」概念的引入,使學生在關注自己個體的同時,認識到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員,有著極為精密的身體結構和難以複製的功能,從而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的價值,更加熱愛生命。
•教學實錄
環節一:趣味導入,引出挖掘機
師:給大家上課感到非常親切,我的兒子和你們一樣的年齡,他最喜歡各種車,你們喜歡嗎?
生1:我喜歡賽車,因為它跑起來像獵豹一樣快。
生2:我喜歡跑車,因為它流線型的造型很美。
師:老師也有自己喜歡的車,這款車世界聞名,能適應各種複雜的路況,動力十足。
(學生翹首以待,教師出示挖掘機圖片)
(學生哄堂大笑)
師:看來你們對挖掘機有偏見,我給大家播放一段挖掘機的視頻,看完以後,再來看看你們對挖掘機有什麼不同的印象。
(播放挖掘機視頻)
師:你們發現了挖掘機的什麼優點?
生3:我看到了挖掘機巨大的機械臂。
生4:我看到了挖掘機能在陡峭的山崖間工作。
(設計意圖:教師在趣味的對白和挖掘機令人震撼的視頻中導入學習主題,以挖掘機為載體既符合學生的童趣,更能突出機械的強大能力,為「仿生學」的登場做好鋪墊)
師:我不僅喜歡挖掘機,還對它進行了深入研究(出示自己組裝的簡易挖掘機模型)。
師:別小看這個模型,它還能靈活操控(教師操作模型)。
(學生躍躍欲試)
師:是不是很有趣?我準備了許多這樣的小模型,課堂上認真探究的小組就可以獲得獎勵。
(學生興趣高漲)
師:現在先讓我帶大家認識一下挖掘機的結構(結合圖片,介紹大臂、小臂、鏟鬥、液壓杆和旋轉點)。
師:我們的身體也有類似的結構,你發現了嗎?請說說理由。
生5:大臂、小臂像骨骼,都長長的。
生6:旋轉點像關節,都可以活動。
生7:液壓杆像肌肉,能提供動力。
師:很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
環節二:初步認知上肢的骨骼、關節和肌肉
師:剛才我們說了挖掘機的這些結構很像我們的上肢,那我們就來觀察一下上肢的骨骼、關節和肌肉,找一找它們在哪裡,長什麼樣?
師:伸出左上肢,跟著老師一起用摸的方法觀察自己左上肢裡的骨骼、關節和肌肉。
(學生把觀察到的樣子先在組內口頭交流,再把確定的樣子畫在學習單中)
生1:上臂有一根又粗又長的骨骼,小臂有一根骨骼,骨骼與骨骼之間有一個關節把它們連起來,然後連著手掌,手掌裡有許多小骨骼和小關節。
師:很好,對於這個小組的學習單,其他組還有補充嗎?
生2:小臂這裡是兩根骨骼。
生3:我們組覺得,關節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更像是兩根骨骼「咬合」在一起。
生4:我們還發現,肌肉是包裹在骨骼的周圍。
師:我們的上肢正像同學們所觀察到的那樣(出示完整的人的上肢輪廓圖)。上臂有一根長長的骨骼,叫肱骨,前臂這裡有兩根骨骼,手掌這裡有許多根小骨,骨與骨之間都有關節,外面都裹著肌肉。
師:下邊請各小組在原來的基礎上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學習單。
(設計意圖:教師用摸和畫的方式,與學生一起觀察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上肢,了解骨骼、關節和肌肉的位置及特點,豐富學生認知的細節。慢且安靜,這種專注觀察的方式,既是本節課的需要,更是學生課堂觀察的培養目標。同時,學生體會到,對觀察物體的認識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在原有基礎上的修正和完善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環節三:骨骼、關節和肌肉的運動和功能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它們的基本樣子,那麼在運動中,它們會變化嗎?
生1:肌肉鼓起來。
生2:可能變硬。
師:真的有這些變化嗎?我們一起做個動作觀察一下。
(教師邊演示邊介紹)左手拿住啞鈴,慢慢移到胸前,注意眼睛一定要仔細看:骨骼、關節、肌肉有什麼變化?再慢慢伸直,觀察它們又有什麼變化?也可以用右手邊摸邊思考:骨骼、關節和肌肉在剛才的過程中各起什麼作用?
師:實驗效率高的小組,還將另外獲得一份材料,額外完成一個實驗。
(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將變化和作用記錄在學習單上,完成快的小組獲得一節pvc管,試著用實驗論證:如果骨骼、關節和肌肉中的其中一個不能參與了,會產生什麼後果)
師:它們是怎樣變化的?
生3:我們發現,移動的時候,骨骼的位置跟著啞鈴發生了變化,關節隨著骨骼發生了轉動。
生4:我們發現,啞鈴平舉時,上臂肌肉是平的,彎曲時,肌肉變鼓變硬。
師:同學們對變化的觀察非常仔細,從這些變化中,你們覺得它們各起了什麼作用?
生5:骨骼起到支撐作用,關節幫助轉動,肌肉提供了動力。
師:那麼,假如它們中有一個不能參與了,會怎麼樣?
生6:我們試著把pvc管套在了關節上,就無法完成剛才的動作。
師:是的,不僅是關節,完成動作需要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共同參與、協調配合、缺一不可。
師:其實挖掘機的這些結構就是在仿照我們上肢的骨骼、關節和肌肉,但是只仿了一部分,與我們的上肢比比,你們覺得誰更精密?
生7:手掌比鏟鬥更加靈活。
生8:我們的關節轉動更靈活,而且轉動角度大。
師:所以我們的上肢更加精密,而且這麼精密的骨骼、關節和肌肉不單上肢有,全身各處還有許多。
(出示人體骨骼模型)
師: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有206塊骨骼,與之相應的骨骼肌有600多塊,經常鍛鍊身體可以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更加靈活。
環節四:人體「仿生學」
師:除了挖掘機,生活中還有不少物體也在仿照我們,你能舉例嗎?
生1:檯燈,它仿照了我們的脊柱。
生2:機器人,仿照了我們的許多結構,也能替我們做許多事情。
師:是的,這樣的事例還有許多,科學上還專門把這個領域稱為人體仿生學。但是直到今天,這些機械能完全代替我們人類嗎?
生3:不能。
師:關於我們人體的奧秘還有許多,你們還想繼續研究人體的哪些奧秘?
生4:我想研究馬拉松運動員耐力非常好的秘密。
生5:我想研究人體是如何感到疼痛的。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身邊熟悉的物體。通過討論,不僅知道了人體仿生學這門學科,更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研究人體奧秘的興趣)
環節五:拓展延伸
師:大家利用老師獎勵的挖掘機模型玩一玩。玩的時候,對照自己的身體結構,想想看,這個模型還能如何改進?
生1:給鏟子加入更多的關節,使它更靈活。
生2:把注射器管子中的水變成油,使它更潤滑。
生3:換更大的注射器,增加力度。
師:每個人將改進的想法記錄在學習單上,並利用課餘時間實踐一下。
•教學反思
《骨骼、關節和肌肉》一課的教材設計思路並不複雜,通過學生摸自己的上肢,引出骨骼、關節和肌肉,並對它們的特點和功能進行了解,然後聯繫生活,找到與骨骼、關節和肌肉具有相似功能的物體或是物體上的某一部位。這樣的設計對於四年級學生而言,優點是容易掌握,缺點是過於淺顯,容易缺少思維含量。
教師在尊重原教材的基礎上,引入新的設計思路,通過對技術的挖掘,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由自製的挖掘機模型引入,介紹機械臂的主要結構,然後追溯技術的源頭,讓學生尋找身體上類似的結構,引出骨骼、關節和肌肉。師生通過觀察和體驗活動,探究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特點及功能,最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挖掘機的機械臂就是仿照了骨骼、關節和肌肉,引出先進的人體仿生學技術,在交流比較中發現仿生學技術再先進,依然存在著缺陷,於是有了改進挖掘機模型的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
如何在學生的認知範疇內,挖掘課的內涵和邊界,豐富課堂的呈現形式,提升學習過程的思維含量,是這堂課引發的思考,也是現代課堂的追求。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小港實驗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9年10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