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問我這樣的問題:
「你的研究有科學根據嗎?你去做過實地調查嗎?」
更有甚者還會問,「你到過美國?你怎麼知道美國是以O型為主?」
對於這樣的回答,我真有些哭笑不得。
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我不敢說都是O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對有關血型的知識知之甚少,而且不是很感興趣。
我自然會說,「它當然有科學根據,不過,我的確沒有去美國做過實地調查!」
曾經去過好多書店,都呈現一個共同的規律,在四種血型性格書籍中,有關O型血性格的書籍剩餘最多。
一來我沒有資金,二來我沒有精力,更主要的是根本就沒有必要那樣去做。
原因很簡單,如果有關血型性格的科學性必須在每個人身上得到映證,恐怕窮幾代人之力也無法完成。何況血型性格本身就是指具有相同血型的人們的共同性格,是指普遍性而言的,並不不否認具體某個人的個性。
換句話說,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而不是專注於某一局部。
否則就會出現「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或「一葉障目,而不見森林」的狀況。
例如,人類通常有32顆牙齒,但我們並不能因為有人長有28顆牙就判定他不是人。事實上,在中國北方,28顆牙的人還是很常見的。我本人就是。
同樣,我們說中國人比較樂觀、忍耐,和平,知足,散漫,不善協作。但並不是說中國人當中就沒有反叛意識強烈或者爭強好勝的人。但前者顯然是中國人的共性。
研究社會科學與研究自然科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就在於,前者的研究的是「人」,而後者的研究的是「物」,如果把1+1=2的數理思維模式運用在與人有關的社會科學方面,往往會導致巨大的偏差甚至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在解放戰爭初期,我軍在實力(如果按量化的標準去機械推導的話)上遠不如國民黨軍隊雄厚,包括美國人、俄國人、和蔣介石本人都認為我軍必敗無疑。但事實恰恰相反。顯然是「人的因素」的介入改寫了這一萬古不變的公式。
所以,我們研究社會科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如何從「人」的角度去把握。
既然我們能夠從現有的資料獲知美國人的大致血型構成,我們又何必親自去調查呢!如果我們非要親自證明那些從課堂上學來的間解知識(如數學上的各種公式),恐怕你活到一萬年也無法完成。成功的學者一定是那些能夠「以近知遠,以所見知所不見」的人。
當你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血型這門科學的時候,你就會擁有一種超常人的「直覺」。這種直覺可以用來診斷一個人、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人群的血型分布和特徵。並與最終的統計數據不謀而合。
此外,有不少人也問過這樣的問題:你是醫生嗎?不是醫生怎麼能夠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事實上,恰恰是醫生(不包括中醫)對血型性格學抱有更多的偏見和誤解。這是因為,一個人如果在某一領域頗有建樹,那麼其它領域往往會知之甚少,而且很容易被既成的思維慣性所束縛。誠然,醫生在有關血型的化學構成、物理性能方面了如指掌,但並不是說他們就會把血型與人的性格相聯繫起來。
更多時候,數理式的思維加上知識面的狹窄,他們會將血型與性格當成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類事物。當然,不只是醫生,大多數理工科出生的人都不相信血型會與性格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如果你比較一下同類血型性格書籍在文科院校和理工院校書店的銷售,就會發現,理工科附近的書店,這類書基本滯銷,本人第一部作品《ABO在中國-百年血型在發現》就是如此)。相比之下,文科出生的人更容易對有關血型性格的說法產生興趣,並較快地接受這門科學。這是因為,文科出身的人,不僅知識面廣,更在於他們受學科本身的影響形成了以「聯繫的觀點」看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更深層次的影響是,文科生當中A型、B型的比例較高,他們對新生事物抱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同樣的道理,大多數資深望重的心理學家也不相信、也不願承認這門新興的科學——如果他們知道這門新興的科學將會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場革命的話。任何舊的勢力都不甘心、也不會輕易地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們對新生事物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恐慌和排斥,與中世紀歐洲的宗教裁判所同出一轍。
大量的事實表明:越是在某一方面造詣資深的專家學者,越容易受制於既成的理論和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思維慣性。正是這種思維慣性(亦或思維定勢)為他們接受一種全新的思想設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科學的發展過程,
就是一個不斷挑戰「科學權威」的過程,
就是一個不斷否定「既成科學理論」的過程,
就是一個一開始被少數人接受、最終被大多數人認可的過程!
中國的科學要想真正發展起來,中國的社會科學要贏得應有的地位和尊重。中國人的右腦思維要從長期重視左腦開發的左腦邏輯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才能讓創新思維充分湧流,才能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獲得原創性的突破。
血型性格屬於「人」的理論,研究「物」的科學方法並不適用,而且人又是一個「矛盾體」,必須辯證的理解和分析,更多得是需要去感受和頓悟。如果被「數理性思維」桎梏了頭腦,用1+1=2機械僵化地認知心理世界,很難準確把握人性,很難率先接受並深入領悟這門新興的科學。只能做新興科學的跟隨者。
這就是為什麼在血型性格認知和接受上,理工科出身的人更顯得愚笨的原因。
因為他們缺乏文科生那樣對萬事萬物持有普遍聯繫的觀點、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感受力。
關注天演之源,更多新知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