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決心」號3月20日電(記者 張建松)萬物復甦的春天,不是陸地上的專利,大海裡也有生機盎然的春天。
進入三月,南海迎來了春天。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的東北季風,腳步漸行漸遠;而從赤道熱帶海域吹來的西南季風,還未生成趕到。春天,是南海冬夏季風轉換的「空檔期」,也是進行南海科學考察的「黃金期」。
這是在「決心」號上拍攝的南海鯕鰍(3月19日攝)。進入三月,南海迎來了春天。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的東北季風,腳步漸行漸遠;而從赤道熱帶海域吹來的西南季風,還未生成趕到。春天,是南海冬夏季風轉換的「空檔期」,也是進行南海科學考察的「黃金期」。一個多月來,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每天,面對廣袤無邊的南海,雖然不能欣賞到「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的奼紫嫣紅春景,但卻能在船上憑欄臨風,在碧海揚波中,盡情欣賞「鯕鰍曼舞」的美妙海景,同樣令人心曠神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一個多月來,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順利進行。大多數日子裡,南海都是春光明媚、風平浪靜。「決心」號上先進的動力定位系統,將船牢牢穩定在萬頃碧濤中。生活在船上如履平地,幾乎感覺不到風吹浪打。
3月20日是北半球的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停泊在北緯18度18分、東經116度13分的「決心」號,已順利完成第二個鑽探站位的第二個鑽孔前期準備工作。這個鑽孔編號為U1500B。經過上周的艱難鑽探,「決心」號在鑽孔裡成功安裝了近850米長的「保護套管」,本周開始鑽取「保護套管」下方的巖芯樣品,目標是爭取鑽到南海的基底巖石。
碧海藍天下,矗立在「決心」號中部高達45米的鑽塔,十分醒目;鑽探平臺發出的巨大轟鳴聲,夜以繼日,響徹雲霄。隨著波濤的起伏,懸掛在鑽塔中間的升降補償裝置,一上一下運動著。這一裝置有400噸的牽引力量,可隨時補償船體隨波起伏給鑽杆帶來的不利影響。4000多米的長鑽杆穿過3800多米深的海水,不停地向海底深鑽,給船上科學家帶來春天般的希望。
這是在「決心」號上拍攝的南海鯕鰍(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每天,面對廣袤無邊的南海,雖然不能欣賞到「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的奼紫嫣紅春景,但卻能在船上憑欄臨風,在碧海揚波中,盡情欣賞「鯕鰍曼舞」的美妙海景,同樣令人心曠神怡。
自從二月中旬「決心」號抵達這片海域以來,一群群體態婀娜、長相清奇的鯕鰍,就出現在船的周圍。它們成群結隊,圍繞在船邊悠遊曼舞、流連忘返,似乎比公園裡的「錦鯉」還溫順聽話。鯕鰍喜歡在海面上追捕飛魚,時常看見它們小巧的身影,輕盈躍出海面。
鯕鰍屬於硬骨魚綱、鱸形目、鯕鰍科,系暖水性大洋中上層魚類。它們的魚鱗能夠反射光線,是最美麗的海洋魚類之一。明媚陽光下,在海水中遊動的鯕鰍,渾身上下散發出五顏六色的幻彩光芒,令人驚豔不已。海明威的名著《老人與海》、李安導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都曾出現過美麗的鯕鰍身影。
在這片海域以東的南海陸架區,中科院南海所的科學家出海考察期間,還曾發現過特大鯕鰍群。他們推測:可能是西太平洋深層水「貫入」南海後,導致南海東北部陸架的生源要素,從陸坡底部向海水上層湧升,致使浮遊生物繁茂生長、魚類餌料豐盛,吸引了鯕鰍前來覓食。
春季,正是鯕鰍「談情說愛」繁殖產卵的季節。經常出現在「決心」號周圍的一群鯕鰍中,有好幾條脊背上明顯受過傷,不知是因為爭取配偶而受傷,還是因為逃避敵人的追捕?一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鯕鰍身上的魚鱗就不再呈現出美麗光芒,立即還原為一般魚鱗的銀灰色。
倘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南海的每一滴浪花中都蘊藏著無邊春色。海洋中,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硅藻、顆石藻、甲藻、有孔蟲、放射蟲、真菌、細菌、古菌等海洋微生物,都在萬物復甦的春季,煥發出勃勃生機。它們分布廣泛、生物量巨大,對海洋環境和氣候冷暖變化極其敏感,許多種類都成為科學家潛心研究的對象。
在「決心」號,研究古海洋學的趙寧博士,對南海海底沉積物中的微體古生物(如有孔蟲)相關問題有濃厚興趣。他說,從沉積物中尋找到的有孔蟲,都是經過漫長沉積過程積累起來的。有孔蟲的生長具有季節性,每隻有孔蟲的殼體裡,都記錄了它們生長時的季節信息。如果能對這些信息加以提取,將有助於更精確地了解南海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