鯕鰍,是一種外表絢麗、長相清奇的海魚,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不僅美味而且色彩濃烈,許多人將其視為海洋中最美的魚類。
《老人與海》裡面曾大篇幅描述過這種魚類,那時沒有圖片,只是模模糊糊有個概念,直到看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才知道這種魚的魅力。
鯕鰍(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俗名三保公魚、飛虎、海(魚廉),夏威夷語中稱mahi-mahi,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 我國廣東省海域也有此種水產。鯕鰍因為體形扁平,像極了一把「鬼頭刀」,所以又叫鬼頭刀。
▲鯕鰍身長1米有餘,重約十幾千克,最大體長可達2.1米。
鯕鰍顏色非常美麗,全身主要以綠色、藍色、灰色為主,還帶著螢光效果,體側散布著許多青紫色小斑,如同跳躍在金色畫布上的點點星辰。雌魚多為鮮亮的青藍色,伴有深淺不一的條紋,色彩濃烈卻又無比通透。
▲「你可以看到它們身上的條紋和紫色斑點,也可以看到它們成群地遊動。鯕鰍真正的顏色是金色,當然隔著湛藍海水看起來更像綠色。」——《老人與海》
不過鯕鰍的光彩奪人並不是永恆的,出水後的鯕鰍,隨著生命漸漸的流逝,這種絢爛的色彩也會很快褪去,最終只剩下了黯淡無光的一片灰白。這主要是因為鯕鰍的體色不來自於體表的色素細胞,而是源於能夠反射光線的魚鱗,這些鱗片受神經系統控制,能根據周圍環境以及鯕鰍的興奮程度進行調節,捕捉並反射不同角度的光線,就像稜鏡一樣。
交配期的鯕鰍會通過「點亮」鱗片來吸引異性。當找到食物而興奮,或者被捕食者驚嚇到時,鯕鰍的鱗片會移動,產生另一種光芒。鯕鰍死後,這些鱗片不受控制,就顯露出了原本的銀灰體色。
▲死亡後的鯕鰍
鯕鰍有個很有特點的稱號,叫「陰涼魚」,主要是因為鯕鰍喜歡躲在漂浮物下面,開始,漁民們以為它忌諱陽光,喜歡在陰涼處棲息,所以得名「陰涼魚」。其實,索餌洄遊的鯕鰍喜歡在晴朗的天氣下,成群出動追逐獵物,烈日炎炎的天氣就大群出現(而且它們有躲藏在漂浮物下伺機獵食的習性);而烏雲欲墜或大雨傾盆的時候,它們則全部從漂浮物下撤走,深潛海底,所以,叫它為「陰涼魚」並不恰當。
但他們的速度非常快,肌肉跑車般的身形讓它們在水中能以50千米/小時的速度劈波斬浪,成群出動圍捕獵物,甚至可以躍出水面捕食,常把四散潰逃的飛魚逼上天,於是鯕鰍又有了「飛魚虎」的別稱。
▲鬼頭刀與軍艦鳥圍攻飛魚的震撼場面,來源BBC。飛魚是飛魚科(Exocoetidae)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它們能夠藉助翼狀鰭,貼近水面進行滑行。
說到鯕鰍最愛的飛魚,就不得不說一下同樣熱愛飛魚的雅美人。位於臺灣東部的小島—— 蘭嶼,島上的原住民為雅美族人,雅美族人由於靠海吃海,所以魚對於他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年3-6月是當地非常有名的「飛魚季」。
▲飛魚祭,大船下水儀式
每年春季,飛魚族群會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附近海域,此時雅美人會舉行招來飛魚的招魚祭( MIVANWA ),招魚祭過後開始捕捉飛魚,剛開始僅限於在夜間以燈光誘捕,至夏季時才可在白天捕捉飛魚,這段飛魚水汛期內雅美人通常不捕捉別的魚類。
雅美人在夏季時會舉行另一次的儀式,停止捕捉當年的飛魚,改捉別的魚種;中秋節後不再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用的飛魚丟棄。
▲飛魚
飛魚汛期大概有四個月左右,約為二、三月至六、七月;往昔這時是以6-10人的大船從事夜間集體性漁撈的主要時機。飛魚季的下半期( 雅美歷的12月) 開始進行小船的晝間繩釣,主要目標為鬼頭刀,鮪魚等大型魚類。
▲飛魚季裡,吃不完的魚獲曬乾了留著慢慢吃。
鯕鰍在我國的越冬場處於黃海南部外海至東海北部,春季魚群向西向北生殖洄遊,遊向沿岸水域產卵。鯕鰍生長十分迅速,第一年就可以長到1.2米以上,而在四年內能長到將近2米;而且,一般四五個月就能達到完全的性成熟,體長20釐米左右就能交配產卵,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已被人工養殖。
美國和一些加勒比國家是主要消費國家,澳洲和日本則常把鯕鰍作為捕撈金槍魚和劍魚的兼捕產物。由於鯕鰍經常會突然加速遊動追捕獵物,所以它們有大量能夠釋放爆發力的白肌,這些肌肉色澤白皙、結實,味道比赤身魚的魚肉清淡,可以做成生魚片、煎炸、燒烤,是世界各地(尤其是熱帶地區)海鮮餐廳的招牌魚類。
▲此魚肉質緊密而富彈性,具腥味,其料理方式不適宜清蒸、煮湯,通常稱為炸魚排、加工成魚鬆。
我國臺灣地區也有食用鯕鰍的習慣,烹飪方式更加多變,比如醃製成鹹魚、做成魚丸甚至還能用來包餃子。鯕鰍不僅魚肉可口,魚籽也是令人垂涎的美味。
▲鯕鰍魚子
至於鯕鰍的獵物飛魚,就是十分常見的飛魚籽Tobiko,一般呈橘紅色,有溫和的煙燻風味,口感Q彈並帶有淡淡的鹹味。有時為了美觀人們會用天然色素給飛魚籽著色。
▲飛魚籽Tobiko
▲鯕鰍色拉
▲烤鬼刀魚
▲鯕鰍牛油果春卷
▲鬼刀魚沙拉
▲苦菊鯕鰍魚
▲鬼刀魚細卷
文章來源:紅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