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萬島之國(17000多個島)印度尼西亞,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爪哇島東部的峇里島,對內陸人來說,陽光海灘當然有足夠大的誘惑力,而這次我們卻不走尋常路,選擇了印尼蘇門答臘北部的高原湖泊:多巴湖。
這是一場遙遠的旅程,行萬裡路,嘗千般菜,了解多元文化,最美的風景和美食,總在路上。
旅遊的意義,正在於此。
我們的行程安排如下:成都飛廣州,再由廣州轉機到雅加達,總的飛行時間7小時左右。休息一晚,再由雅加達轉機到棉蘭,飛行時間約2小時。
棉蘭
棉蘭(Medan),印尼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省會,位於蘇門答臘島東北部日裡河畔。棉蘭和咱們成都是友好城市,心理距離由此拉近。
平時在成都最熟悉的東南亞菜莫過於泰國味,印尼風味幾乎是空白,在吃了幾頓飛機餐後,最期待的當然是當地美食。
Rasa seafood是棉蘭一家以螃蟹為招牌的海鮮餐廳,原以為是一桌只有一盤,結果卻是每人一盤,看起來紅黃相間,就像是番茄炒蛋和蟹燴在一起,吃起來卻稍有辣味,原來它是用當地的一種巴東醬炒制而成,也算別有風味。蛋黃蝦和炸魷魚也很出彩。
印尼飲食中有辣椒並不奇怪,旅途中正好在看《中國食辣史》,其中講到辣椒傳播途徑,其中日本的辣椒最早由葡萄牙人傳入,臺灣的辣椒最早由荷蘭人帶入,而印尼在十五世紀相繼被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先後侵入,相信辣椒也是由他們帶入的。
晚餐去的則是一家叫Montecarlo的餐廳,東南亞人普遍善用香料,最先端出來的海鮮湯裡加了較多的胡椒粉,辛辣開胃。石斑魚裡面加了醃漬的酸黃瓜,回味悠長,最有特色的是烤雞,鮮香入味。這可能和當地的雞種有關係,我們在棉蘭看到的雞都清瘦精神,看著就很好吃的樣子。
除了正餐,我們下午還去了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一家是經營多年的手信店,院子裡種有不少的百香果。
店裡人演示了如何去籽榨汁,榨出的百香果汁要加糖蒸8小時,再冷藏12小時,成品喝起清甜不酸,和平時冷飲店勾兌出來的嬌豔貨完全不同。那裡最特色的是牛油果冰咖啡,牛油果打成泥,用盒子凍成冰塊狀,倒進椰殼做的窗口,再加入冰咖啡,紅糖汁則由自己加入,很特殊的口感和味道。
到了東南亞,不吃榴槤就白來。棉蘭街頭有不少榴槤專賣店,我們去的那家最為有名,店內張貼著標語:不到ucok坐一坐,就白到了棉蘭。室內寬大,擺了很多條桌,只賣榴槤這一樣水果。據說有兩任總統都到訪過,牆上貼了很多合影。這裡的榴槤外形並不是很漂亮,導遊說都是山上的野生榴槤,不是人工種植的。店裡有十多個人在開榴槤,忙得不亦樂乎,很多當地人進去吃。桌上還擺著芭蕉葉包的糯米做的小吃。榴槤細膩回甜,籽比較大,其實肉並沒有多少。
除了吃喝,棉蘭遊玩的地方也很多,蘇丹王宮必須前往打卡。蘇丹王宮於1888年由德利皇朝的蘇丹Makmun所建造建成,歷史悠久,是棉蘭的地標建築之一。建築設計師特厄爾海軍上尉是義大利人,但內部布局及雕刻又有經典的伊斯蘭文化和圖案。整座王宮以金黃色為基調,皇宮的室內設計包含了多種元素,傳統的馬來文化、伊斯蘭文化、歐式風格,都融合於此。這裡特別適合喜歡拍照的朋友,可以租賃王室服飾找各種角度擺出各種pose,感受過去王族的尊貴華麗。
離王宮不遠處,還有一座宏偉的清真寺。
這種融合的多元文化在棉蘭隨處可見,在前往多巴湖的路途中,還有一座外觀如印度神廟的天主教堂,聽導遊說,最早建造這座教堂的主教是印度人。
馬達山
印尼有幾百種文化,棉蘭前往多巴湖的車程約5小時,一路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情,除了上面看到的像外形獨特的天主教堂,路途中還能看到一座佛教的大金塔。
在馬達山的一個小鎮上,每個建築上面則有牛角狀的裝飾物。小鎮上水果擺放整齊、琳琅滿目,對於我這樣的美食愛好者來說,如入寶山。
鎮旁邊有家名叫panorama sesto的餐廳,外表看很普通,裡面就更普通了。不過該店的一道炸雞、烤飯、牛油果汁卻得到了大家的好評。
導遊說印尼人沒有蒸菜,特別喜歡油炸食品,那幾天最常見的街頭小吃就有炸香蕉,炸蝦片更是無處不在,連炒飯也要搭配幾片。也許,這跟印尼常年的高溫天氣有關,油炸食物更便於保存,而盛產棕櫚油又提供了充足的物資保障。
多巴湖
與多巴湖的第一眼接觸,我們就被其寧靜湛藍而折服,連日舟車勞頓的煩躁心情也為之平靜。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其神奇,七萬五千年前的那場火山爆發,導致山頂陷落而形成長100公裡、寬31公裡的高原湖泊,最深處近500米。據說這場火山爆發導致地球溫度下降了七攝氏度,火山灰甚至飄到了土耳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的進程。
到多巴湖的第一站是西馬嶺花園度假酒店,酒店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打造,位於半山腰,開門即見湖景,晚看紅霞、朝看日出,位置絕佳。
多棟別墅式蜜月房間和度假房分布在酒店多處,可根據需求選擇入住,還可以穿上當地特有的民族服飾拍照。
酒店附近有兩個景點不可錯過,沿公路往上,直走有一樹峰平臺,可俯視湖水,看水天一色、波光浩渺。
中途往右,可入叢林探險,聽長臂猿吼叫、觀瀑布飛流,不亦樂乎。
在這家酒店,我們還吃了一餐當地的火鍋,清湯為底,煮各種海鮮蔬菜,蘸著青辣椒和當地的辣醬,也算別有風味。
第二站我們去的是多巴湖的湖心島——沙摩西島。此島面積比新加坡國土還大,是印尼的避暑聖地,完全不覺得悶熱。
在沙摩西島更多的是領略當地的民族文化,多巴湖主要以巴達克族為主,另外還有巴達卡努和巴達多巴部落,導遊說巴達克族的很多風俗跟我國雲南的少數民族有相近之處。
除了看湖景發呆,沙摩西島還有兩個地方值得遊玩,第一地方是Tomok村,村落裡有上百年歷史的石棺群,葬有西達布塔爾家族的人(帶領村民到此開拓的酋長家族)。
村落裡有一條狹長的購物街,街道的店鋪全是兩頭翹、中間凹陷,形似牛角的房屋,主要出售各種手工藝品和民族服飾。
街道的另一端是個小菜市,導遊說多巴湖裡只產三種淡水魚,這裡都能見到,一種體積大,形如大鯽魚,一種體小漆黑,還有一種是金色的魚。中午在島上用餐時,就有用其中一種魚做的咖喱魚。
中午吃的這道小龍蝦也是湖裡出產的,和平時在國內吃的克氏螯蝦不一樣,殼硬,不太好剝,蝦肉較彈,但鮮味略遜。做的是甜味,做成麻辣川味,也許會更好吃。
作為餐飲專業人士,對那些稀奇古怪的原料很感興趣。經微博上的人指教,知道右下的是臭豆。
這種外皮坑坑窪窪的東西,據說是一種香水檸檬,專用於調味。還有一種長得像細長二荊條辣椒一樣的茄子,讓人傻傻分不清。
相對於tomok村來說,Ambarita村更加神秘,因為那裡有傳說中的食人部落。村子裡有一排同樣是形似牛角的房屋,最上面一層住神靈、中間一層住人,最下面則是養家禽家畜。
大樹邊的一幢房子是過去酋長居住的,屋前有審判入侵者的石桌石椅,旁邊則是行刑分食的地方。據導遊說,最後的吃人時間是1919年。她詳細解說受刑分食的細節,巫術讓人不知疼痛、權杖抽打化解等等,讓人不由感嘆,野蠻與文明,不過彈指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