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雪後北極冷氣團又來 美東海岸近億人受凍

2020-11-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暴風雪後北極冷氣團又來 美東海岸近億人受凍)

1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山前,一對母子正冒雪嬉戲。VCG供圖

據新華社電 暴風雪肆虐後,極寒天氣繼續影響美國東北部地區。北極冷氣團6日席捲美國東海岸,多地氣溫驟降,近億人受到影響。

上華盛頓山吹風

可感受零下69攝氏度

美國東北部6日經歷普遍低溫,冷空氣覆蓋了從新英格蘭地區到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的大部分地區,近億人經歷嚴寒考驗。

佛蒙特州伯靈頓氣溫降至零下18攝氏度,體感溫度低至零下34攝氏度。費城、紐約最低氣溫只有零下13攝氏度。

時速159公裡的狂風6日咆哮美國東北部最高峰華盛頓山,將這一地區氣溫降至零下38攝氏度,接近歷史最低溫度。美國國家氣象局說,在刺骨的寒風下,這裡的體感溫度低至零下69攝氏度。

冷到滑雪場沒人去

本周有望暖回來

6日下午美國最低氣溫出現在明尼蘇達州的卡頓和恩巴勒斯,氣溫低至零下39攝氏度。

位置稍微靠南的華盛頓等地也未能倖免。華盛頓6日氣溫低至零下十幾攝氏度,比歷年平均氣溫低了近9攝氏度。

在波士頓,零下12攝氏度的低溫凍裂了多處水管。在佛蒙特州,低溫天氣令多家滑雪場生意遇冷,滑雪勝地「基靈頓」滑雪場6日甚至停業。據稱,雪道最低溫度達零下46攝氏度。「實在冷到人沒法出去。」這家滑雪場在官網上說。

大雪和低溫天氣引發凍傷、心臟病等疾病發作,一些人在除雪作業時受傷被送醫治療。

4日的暴風雪導致美東北部數千次航班被取消或延遲,紐約市約翰·F·甘迺迪機場4日至5日早被迫關閉。6日,這座機場繼續採取限流措施,以疏散此前延誤的航班。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官方微博證實,南航一架客機在甘迺迪機場停機坪與一外航客機發生刮擦,事發時機上無乘客和機組人員,航班因此取消。

氣象預報部門稱,8日起,美國東北部地區氣溫將有所回升。紐約市氣溫下周有望回升至4攝氏度。

(原標題:暴風雪後北極冷氣團又來 美東海岸近億人受凍)

本文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北極渦旋跑西半球發威,美國暴風雪源源不斷?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從1月中旬開始天氣變得激烈起來,寒潮帶來的嚴寒和暴風雪開始猛烈進攻美國。在1月中旬的前幾天,猛烈暴風雪已經給華盛頓等地帶去了大暴雪,密蘇裡州等地局地積雪接近半米,然而這僅僅是美國暴風雪的冰山一角。
  • 美東海岸極寒天氣肆虐 澳大利亞卻遭熱浪襲擊突破47...
    美國東海岸陷入「封凍」,澳大利亞卻成了一個大烤爐——氣溫高達華氏攝氏度117度,是80年以來最熱天氣。2018年初,這是南北半球兩端迎來的首波極端天氣。美東海岸遭遇極寒天氣 氣溫驟降近億人受凍美國東北部本周氣溫驟降。
  • 美國:「怪獸級」暴風雪百年不遇
    當地時間1月25日,美國紐約,暴風雪雖已基本停止,但人們正常生活尚未恢復。圖為一對「新人」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視覺中國供圖上周末,中國迎來22年來最強寒潮,美國東部地區也遭受「怪獸級」強勁暴風雪的襲擊。這場名為「喬納斯」的暴風雪,傾瀉了最厚達1米多的降雪,令美東地區癱瘓,並造成至少24人死亡。
  • 美國受到北極渦旋「眷顧」,猛烈暴風雪肆虐,受災情況持續惡化
    自去年12月以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多個州都遭受到了冬季暴風雪的襲擾。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破壞力極大,除了摧毀包括紐約在內的眾多城市建築物之外,還引發了眾多交通事故。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已經有5500萬人受到本次暴風雪的波及,並且已有10人喪命,受傷人員更是不計其數。
  • 北美暴風雪致超低溫出現 半小時內能把人凍傷(圖)
    原標題:北美暴風雪致超低溫出現 半小時內能把人凍傷(圖)   中新網2月17日電 據外媒報導,北美洲東海岸近日再遭暴風雪襲擊,加拿大多倫多15日氣溫低至攝氏零下26度,體感溫度只有零下41度,美國波士頓的體感溫度也只有約零下18度。
  • 美東地區將迎暴風雪和強風 1400萬人處於警報之下
    中新網2月28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未來幾日,一場強烈的冬季風暴將給美國東北部帶來嚴峻的冬季天氣,包括大雪、暴風雪和大湖效應。氣象學家表示,新英格蘭到卡羅來納州的近1400萬人處於大風警報之下。27日,該系統將雨水和大雪帶入新英格蘭地區,並向海岸移動。NWS稱,中西部、俄亥俄山谷、田納西山谷和墨西哥灣沿岸的溫度比平均溫度低10至15度。從27日到周末,這個系統將會給五大湖地區帶來一場風暴。根據NWS的數據,主要的大湖效應預計將在五大湖區下遊順風發展,可能積聚超過30釐米的雪。
  • 北極暴風雪中的蘇聯遺蹟
    北極暴風雪中的蘇聯遺蹟
  • 暴風雪席捲美加至少13人死(圖)
    暴風雪席捲美加至少13人死(圖)在超過60釐米的降雪與相當颶風強度的狂風雙重夾擊下,這些地區陷入了混亂之中:至少13人死亡,數千航班被迫取消、中斷,幾千人被滯留,高速公路被關閉,一些州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強風夾著暴雪而來  綜合美國媒體1月23日報導,此次的暴風雪可能是美國百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的幾場暴風雪之一。
  • 從西藏到北極丨連載(五):西伯利亞的暴風雪
    從西藏到北極丨連載(五):西伯利亞的暴風雪 2018-03-15 10:29 來源: 汽車加油站 有這麼一群越野愛好者,他們為了挑戰自我,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踏上了一次探索越野賽道的旅程
  • 火星北極地區突降暴風雪 巨大乾冰覆蓋地表
    4月10日消息,你知道火星也會出現暴風雪嗎?在極度寒冷的冬天,火星的北極地區會降下大量的雪。通常火星的極地冰冠與地球上的類似,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但是火星上的冰冠稍有不同,在冬天的時候是被巨大的乾冰所覆蓋。
  • 八十年後,近三億人將受海岸洪水威脅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維也納技術大學科技日報北京7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到2100年,受海岸洪水事件威脅的資產價值,或達全球GDP的20%,暴露在海岸洪水中的全球人口可能會增加至2.87億人(佔全球人口的4.1%),研究人員預計,受洪水影響最大的地區為歐洲西北部、亞洲東南部和東部、美國東北部以及澳大利亞北部。
  • 北極寒風席捲北半球,西班牙的疫苗都被「凍」住了
    近來極寒天氣席捲西班牙,馬德裡更是在周末遭遇50年來最強暴雪。這場暴雪持續了30小時,部分地區降雪量達到20釐米,導致大量道路癱瘓,至少4人死亡,還有超過1500人被困在車內。西班牙國家氣象局預測,12日馬德裡所在的西班牙中部地區最低氣溫可能達到零下12攝氏度。
  • 北極渦旋分裂被迫南下
    這場「超級寒潮」到底從哪兒來的,誰是幕後策劃「黑手」?根據氣象專家分析和氣象臺預報,讓我們一起來還原這次「超級寒潮」的來龍去脈。  北極渦旋是個什麼旋  苦寒北極,空氣在這裡冷卻、下沉,最終形成盤踞極地的冰冷渦旋。
  • 暴風雪肆虐亞歐北美 東歐與俄數百人凍死
    綜合外電二十七日消息:由於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北半球各地今年冬天特別寒冷,從亞洲、歐洲到北美,許多國家近日遭暴風雪侵襲,一些地區更創下低溫新紀錄。  在美國,成千上萬的人星期三在被暴風雪圍困的汽車中顫抖,在機場等待被暴風雪中斷的航班,或自行將車拖出深深的積雪。
  • 消失38年後突然出現,「北極幽靈船」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但是後來這名水手覺得有些不對勁,因為他看到的這艘船並沒有移動,似乎被困在了北極的冰層裡。當水手跑回鎮子上喊其他人回來查看的時候,船隻已經不見了,確切來講是在人們的視野中徹底消失了。據說,這名水手看到的正是傳說中的北極幽靈船——貝奇莫號(Baychimo),這是一艘排水量為1322噸的鋼製船殼貨船,1914年由一家總部位於漢堡的德國公司製造。
  • 美國冬季暴風雪本周末可能影響多達2億美國人
    暴風雪和嚴重的風暴天氣正在威脅美國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可能會在全國範圍內產生連鎖反應。那麼什麼是「炸彈旋風」呢?美國天氣警告:風暴進入海岸的紅外圖像。氣象預報員警告說,今年4月將有一場罕見的暴風雪,可能會造成一英尺以上的降雪,並有洪水的危險。Accuweather的數據顯示,這場風暴正在太平洋地區形成,預計將進一步加強,並在內陸形成一個「炸彈旋風」,到本周末可能影響多達2億美國人。什麼是炸彈旋風?炸彈旋風,官方稱為「爆炸性循環」或「炸彈生成」,是氣壓的快速下降。
  • 一場時隔兩年的超級寒潮Cosplay—— 北極渦旋,何日君再來?
    氣象專家告訴我們,這次,的確是「北極渦旋」再次作案。首先要了解下什麼是「極地渦旋」 (polar vortex)。它是一種存在於極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渦旋系統,也是極區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南極上空也有極渦,甚至比北極渦旋更為顯著。但由於北極渦旋主要影響著北半球的冬季天氣,因此我國預報員通常也將北極渦旋簡稱為「極渦」。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北極有8個主權國家,常住居民200餘萬人,南極則沒有。北冰洋被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三大陸地北岸所包圍,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既有陡峭的巖岸及峽灣型海岸,又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潟湖型海岸和複合型海岸等。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白令海峽是溝通北冰洋與太平洋的唯一通道。
  • 氣候變化模型顯示:八十年後,近三億人將受海岸洪水威脅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到2100年,受海岸洪水事件威脅的資產價值,或達全球GDP的20%,暴露在海岸洪水中的全球人口可能會增加至2.87億人(佔全球人口的4.1%),研究人員預計,受洪水影響最大的地區為歐洲西北部、亞洲東南部和東部、美國東北部以及澳大利亞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