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故宮,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恢宏大氣」、「美輪美奐」、「金碧輝煌」.......,那紅牆綠瓦無一不訴說著昨日的輝煌與寂寥,那盤著龍的石柱也在時時刻刻體現著古代皇帝的威嚴與霸氣,除此之外,想必還有一處令大家印象深刻,那就是文武百官上朝時踏過的巨石,上面刻有九條遊龍,五座浮山,有著九五之尊的寓意,位於保和殿後,不過這塊巨石總重123噸,長16米,如此龐然大物,工人們是如何將其搬運到紫禁城中的呢?
故宮建於1406年,是明清的皇家宮殿,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建築群。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相關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其實,關於故宮修建,我們還存在很多疑問,比如,保和殿道後面的巨石。它長有十六米,寬三米,厚兩米,總重超過了100噸,可見其巨大。那麼,在那個設備落後的舊社會,他們是如何將這塊巨石搬進去的呢?
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已經給出了答案等。15世紀,為了讓巨石到達70公裡之外的目的地,工人們想出了一個十分有效地辦法,那就是通過向結冰的道路潑水,以此減小摩擦,實現巨石搬運。並且這個辦法並非無稽之談,現在的工程師已經通過實踐證明,多口水井和冰凍道路確實可以讓巨石在上面滑動。
除此之外,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也認為,工人每隔500米挖掘的小水井有便於他們取水倒在冰面上,以此起到潤滑劑的作用。有人可能會問,怎麼證明古代道路結冰呢?關於這一點,目前已經有研究小組給出了答案,十五世紀,中國北京的氣候相對較低,很容易讓道路結冰。不過,雖然道路很容易結成冰面,但是卻不能成為水和木質雪橇底部之間的良好潤滑層等等,特別是在搬運巨石的情況下。於是,在技術落後的背景下,古人想到了用水潤滑的作用,他們認為,水能夠大大減少冰面和雪橇的之間的摩擦力,於是便在冰面上傾倒熱水,以此讓冰面保持液態的狀態。
根據相關計算結果顯示,在一般情況下(普通冰面),一塊總重量123噸,長9.3米的巨石需要338人搬運,而在使用熱水的情況下,只需要46人就可以將同樣的巨石移動起來。由此可見,相同條件下,液態冰面對雪橇的摩擦力要遠遠小於普通冰面。
除此之外,各著名工程師已經對其進行了評估,他們認為,一般情況下,移動巨石將會產生巨大的摩擦力,而這就定會花費更多的人力,而中國古代工人則利用多種方法減少摩擦力,降低人力消費,比如滾木,在冰面上傾倒水等等,其中傾倒水,讓冰面保持液態是最有效的搬運方法。
由此,我們就能夠知道保和殿後的巨石是如何被搬運進來的,不過,不得不感嘆,古人是如此的聰明和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