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尾山神石園景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文甲碼頭湄洲島東南端,鵝尾山,即鵝尾觀瀾,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因形似鵝尾而得名,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公園,又名鵝尾神石園,距今一億三千多年時間風化形成的獨特奇景,被地質專家稱為世界罕見的海蝕地貌,大量的海蝕巖經過歲月的洗禮,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大自然藝術品,蘊含著美麗動人的媽祖傳說。
鵝尾山神石園景區佔地約32公頃。鵝尾神石園一路往北到九寶瀾黃金沙灘,是賞石、觀瀾、聽濤、衝浪的絕佳去處。九寶瀾沙灘綿延3000米,縱深300~500米,坡度5%,呈波浪狀緩緩斜入大海,灘平坡緩,沙細如面,是天然的海濱浴場和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閒寶地,前臨碧波萬頃,後枕綠茵千疇,寬敞平坦,狀如一鉤新月,懸掛在湛藍的大海上。
到寶瀾沙灘遊覽,最好的時辰是晨昏和月夜,每當明月升起,沙灘一片皓白,海上萬點粼光,此情此景,正如明代秦邦錡《登湄洲山謁天妃聖宮》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月滿瓊波諸島靜,潮來銀屋一帆開"。
景區看點;海龜朝聖,位於湄洲島三級海蝕階地上,龜身長2.5米,寬1.7米,高1.5米。由花崗巖球狀風化形成的形象石,約形成於2.39萬年前。龜背表面因季節性和晝夜溫差作用使巖石表裡產生不一致的膨脹、收縮而形成龜裂,狀如龜背,惟妙惟肖。
斧劈崖;形成於鵝尾山海蝕崖上,沿走向南西2200節理破碎帶經海蝕和崩塌作用形成的海蝕崖,崖高約15米,長約40米,約形成於約0.41萬年前。
飛戟洞;洞高5米,寬4米,長8米,形如古兵器"戟"而得名。該洞形成於湄洲島一級海蝕階地上的岬角處,在長期激浪撞擊下,沿花崗巖中走向北西3100節理破碎帶差異侵蝕形成的海蝕橋,約形成於0.41萬年前。在海蝕橋的外側,為崩塌作用巨石滾落形成的堆疊洞。
鯉魚十八節;形成於湄洲島三級海蝕階地上的海蝕槽溝中,海蝕作用沿花崗巖中走向北西3100和北西2900節理及釋重節理侵蝕形成魚身,沿2100節理形成魚段,似一條被砍斷的巨大石魚,約形成於2.39萬年前。
媽祖書庫;形成於鵝尾山海蝕崖上,沿花崗巖中一組發育密集、分布均勻的走向南西2250節理與走向南東1150節理、釋重節理經海浪差異侵蝕作用形成。因節理破裂面抗侵蝕能力比較弱而形成一道道凹槽,狀如一本本巨著,約形成於0.41萬年前。
蒼龍入海;形成於鵝尾山海蝕崖上的海蝕槽溝,槽溝長約70米,寬約1.5米,由沿走向南西2150節理破碎帶侵入的輝綠巖巖脈及花崗巖圍巖組成。因輝綠巖抗海水化學風化能力比花崗巖弱,在化學風化和海蝕等一系列風化作用下,沿輝綠巖巖脈差異侵蝕形成槽溝。巖脈中分布一系列平行圍巖接觸面、因冷凝收縮形成的原生節理,進一步削弱了輝綠巖的抗風化能力,約形成於0.41萬年前,形如一條蒼龍欲躍入大海。
海門;形成於鵝尾山蝕崖上的海蝕槽,長約60米、寬約4米、深約19米。由波浪沿侵入在花崗巖中的輝綠巖脈差異侵蝕和沿節理破裂面崩塌形成,約形成於0.4萬年以來。
霧海尋燈;為一四角卷棚亭建築。霧天裡,眺望海面,隱約看見媽祖神燈出現,為千帆萬輪引航。清朝白冠玉曾寫過的讚美詩句:煙消島嶼千帆集,日照蒼冥一鏡開。
駱駝峰;形成於湄洲島三級海蝕階地上,由海蝕作用形成的狀如一隻臥地的駱駝,約形成於2.39萬年前。它雙眼微睜,悠閒自在,正在等候著主人的召喚。
情侶蛙;為滾落在一級階地上的滾石,巖石周身布滿海蝕穴,狀如一對情意綿綿的青蛙而得名。
拇指石;形成湄洲島三級海蝕階地上,由沿走向南西2200和北西3200節理球狀風化而成的兀巖,約形成於2.39萬年前。狀如一高高豎起的大拇指而得名。
小象趕海;形成於湄洲島三級海蝕階地上,由海蝕作用形成的象形形象石,約形成於2.39萬年前。小象短鼻子大耳朵,邁著小步,好象急著去趕海,憨態可掬。
龍洞聽潮;形成於鵝尾山湄洲島一級海蝕階地上,洞深約25米、寬約6米、高約5米,由海蝕崖上崩塌滾落的巨石堆疊形成,約形成於0.41萬年前,是聽潮的好去處、納涼的好地方。相傳媽祖在海上救助的漁民就是被送到這裡安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