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參觀時間:三小時
興趣方向:自然、地質、歷史
重點參觀項目:比目魚石、五彩峽谷、礫巖滾石、五彩石林、六股神松
前期準備:了解比目魚石形成的年代和環境
研學目標:
遷安國家地質公園山葉口景區具有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景區稀有的自然屬性,融合了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進而構成了集科學考察、科普活動、休閒旅遊於一體的多功能景區。在地質公園內,結合實地遊覽,研學者親身體驗,既可以參觀美景,又可知如此壯觀之景緣何而來,勞逸得到完美結合。同時,研學者可觀察地貌特徵,分析當時當地地貌情況,通過這一過程,了解地球起源變化。
學思考:
1.「比目魚石」是什麼石,怎樣形成的;
2.這裡的地貌特徵是什麼,說明當時的地貌環境是什麼樣的。
走進山葉口:
山葉口景區坐落於遷安市西部大五裡鄉山葉口村,總面積14平方公裡,森林面積14500畝,森林覆蓋率69%。全年平均溫度10.1℃,年平均降水量711.9㎜。景區內地質遺蹟景觀多樣,有28億年前太古時期形成的古老片麻巖,有18億年的長城系礫巖露頭及沿節理破裂崩塌的滾石,景區內出露了太古界遷西群與元古界長城系的接觸界線,兩者之間代表了約10億年的地層缺失。它以優美的峽谷溪流、山石林地、山頂湖泊為自然景觀,融地質文化、民俗特色於一體。
這裡有景色奇特的礫石風光、豐富完整的太古地貌,經地質專家考證,這裡遍地的五彩石是遠古海底的鵝卵石、泥沙經過高溫高壓,又經地殼運動形成的,有「海底五彩琥珀」的美稱,這裡也被地質學家譽為「全息太古時代地質地貌檔案館」。景區內有鴛鴦湖——鑑湖亭、賞溪亭、三友亭、骰子石、觀瀑亭、六股神松、礫巖滾石、五彩峽谷、礫巖滾石、五彩石林等景觀。
礫巖滾石(比目魚)因形似比目魚而得名。「比目魚」是由距今約18億年的中元古界長城系礫巖組成。因為巖石中有裂隙,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在重力和崩塌作用下滾落到這裡。
五彩峽谷長約1800米,溪水清澈見底。谷中及兩側散落有大小不一的礫巖滾石,礫石成分複雜,顏色多樣,總體呈肉紅色,磨圓度高,略具定向性。這些滾石是由於崩塌、重力等作用滾落至此。潺潺溪水漫過色彩斑斕的彩石,異常秀麗,五彩峽谷也因此而得名。
礫巖滾石(大石房),此石屬巨型礫巖滾石,長8.3米,寬4.1米,高2.5米,重200餘噸。礫石略成定向排列,磨圓好,顏色不一。礫巖頂部為平整的層面,兩側為節理面。之下由兩塊高約1.5米的礫巖支撐,形成了一石房,能容納十餘人避雨遮陽。
不整合接觸,這裡是太古界遷西群與元古界長城系的接觸界線。下為距今約28億年的遷西群三屯營組均質混合巖,上為距今約18億年的長城系常州溝組色礫巖、砂礫巖。該不整合界線代表了約10億年的地層缺失。您在這裡可以一步跨越10億年,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巖滾石群(五彩石林),屬大型礫巖滾石群,佔地6400平方米,由數萬塊受重力作用自然崩塌滾落至此的滾石組成,主要是18億年的中元古界長城系礫巖。其中的礫石磨圓度高,略顯定向排列,反映了形成時定向水流的作用。漫步在石林中,猶如回到了18億年前,你能想像到這裡當時的波浪滔天,想像到這裡18億年的滄桑巨變麼?
研學活動:
設置「畫石臺」,指導研學者在山谷中尋找一塊古老的彩色礫石,並在上面畫上比目魚等形象,經允許可帶走一塊自己喜愛的「比目魚石」。
學拓展:
1、這裡為什麼被稱為全息太古時代地質地貌檔案館;
2、根據遊學過程,通過想像畫一幅畫,復原太古時代這裡的樣子送給喜歡的朋友;
3、嘗試自己用橡皮泥捏出「比目魚」 。
相關連結
【太古時代】
太古時代是最古老的地質時代。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太古代」一詞1872年由美國地質學家達納(J.D.Dana)所創用。當時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代表符號為「Ar」。主要由片麻巖、花崗巖等組成,富含金、銀、鐵等礦產,構成各大陸地殼的核心。
【長城系】
長城系是巖石地層單位,是由中國命名,代號為「Ch」,屬中元古界的第一個系,分布於中國北方。因在長城一帶發育較好,故名。長城系以陸相—淺海相碎屑沉積為主,含有以喀什迭層石為代表的迭層石組合。長城系距今年齡約18—14億年,延續了約5億年。
來源:遷安市旅遊局
嚴正聲明
未經官方授權,其他媒體或個人不得私自轉載或抓取本公眾號信息。如若發現信息不實、不全等,對我局造成負面或不良影響,將予以追究相應責任!
TangShanTourism
新唐山 心體驗
唐山,想不到的美!
立足京津冀 面向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