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製:董鈞 施疑 雅靜
遷安山葉口
景村聯建新模式 促鄉村振興
□ 記者 趙雅靜 施疑 通訊員 郭翔
「有首歌咋唱的?『家人不錯,朋友不錯,自己也不錯』,幹農家樂這幾年啥都不錯,閒時能顧家,收入比上班也高多了。」10月12日下午,遷安市大五裡鄉山葉口村錦繡田園農家院經營者趙乃娟送走最後一桌午餐客人,向記者介紹經營情況時笑逐顏開。
富都農家院,大槐樹農家院,溢香農家院……近年來,山葉口景區和山葉口村積極探索「景村聯建」模式,景區獲得快速發展,村民依託景區做起了餐飲、商貿等配套服務,村集體通過場地租賃等每年也有了十幾萬元的收益,旅遊及相關產業的興旺大大促進了鄉村振興。
創新項目
「景村聯建」美了景區
山葉口村原本是傳統的林果農業村,東、西、南三面環山,山上長滿松樹等樹木,樹下散落著許多五彩石,清泉繞山而行,塑造了奇特的地質景觀和自然景觀。經地質專家考證,遍地的五彩石是38億年前海底的鵝卵石、泥沙經過高溫高壓以及地殼運動形成的,有「海底五彩琥珀」的美稱。
山葉口景區開發始於2007年,得益於優質的自然資源,開園沒幾年就被列入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並獲評國家4A級景區。但除了個別沿街農戶開起了小飯店,獨特的旅遊資源並沒有給山葉口村帶來多大實惠。村容村貌老舊,配套服務跟不上,產業鏈短,也制約了景區的發展。
2016年,山葉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傑在全面考察和反覆論證的基礎上,明確了新的景區發展思路:由景區依託型發展,轉變為景村一體化升級,合作共贏。公司從北京請來專業團隊對景區進行整體規劃,圍繞地質主題文化進行重點項目策劃,不斷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完善功能要素,提高整體接待水平。
經過幾年建設提升,山葉口景區發生了大變化,從單一的觀光型轉向了休閒型、度假型、複合型,構建成多層次、特色化、中高端旅遊產品體系,很多旅遊市場的新熱點、新亮點在山葉口落地。
800米高山旱滑道創唐山市域之最;高空滑索更是勇敢者的遊戲;全長950米、落差40米的森林休閒漂流,沿原始峽谷溪流隨坡就勢,跨涵洞,穿林海,躍巨石,盡覽走山路看不到的風景;由高空仿木棧道、玻璃棧道、七彩玻璃踏步、玻璃觀景臺構成的850米棧道凌空飛架,在棧道上遠眺,連綿的群山盡收眼底。
「每次來山葉口,不僅看到景區硬體變化大,趕上節假日文化活動更有意思,忒熱鬧。」遊客劉貴勝已是第四次來山葉口,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景區免費領門票活動又把他吸引了過來。
夏天,景區的嬉水闖關挑戰賽讓孩童和父母在遊戲中更加親暱;端午,網絡直播節吸引了眾多網紅髮現並傳播山葉口之美;七夕,漢服秀、古箏表演等活動帶遊客重溫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幾天,景區正在籌備「中國紅」主題活動、全國重陽登高健身大會,網絡報名踴躍。
目前,山葉口景區已形成了踏青遊、觀花遊、採摘遊、美食遊、民俗遊等豐富多彩的鄉村旅遊產品,遊客人數從2015年的7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46萬人,最高日接待量逾萬人。
而「景村聯建」的另一方山葉口村,將村莊當做景區去打造,使整個山葉口區域做到了「無處不景區」,今年被文化旅遊部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山葉口景區顧問袁建軍說:「景村連體,融合發展,有效破解了景區發展瓶頸。」
修橋建館
「景村聯建」強了鄉村
「布穀北往春耕聲聲明,鴻雁南歸秋收粒粒香。」山葉口景區入口處,布穀餐廳古樸的大門外懸掛著這樣一幅對聯。這是山葉口景區的餐飲中心,上下兩層可接待400人同時就餐。
山葉口村周邊有多家大型企業,村裡的年輕人很多在企業打工,並在鎮裡、市裡買了房,村裡的房屋就閒置了。去年9月,山葉口村遵循自願自主原則,將村民付立欣、曹民等兩戶閒置民宅進行租賃,並利用河北省美麗鄉村樣板村獎補資金,建成了餐飲中心。民宅戶前5年享受每年4000元補償,以後每5年遞增20%。「這都寫進了合同裡。家的老房子閒著也是閒著,交給村裡,景區給蓋上了新房,我也有了固定收益,忒好!」付立欣說。
餐飲中心主要接待團隊就餐,與村民開設的接待散客的農家樂錯位發展,也帶動了農家餐品質的提升。仿照此模式,山葉口村還為景區租賃26戶閒置農宅,用於景區一期民宿改造工程。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三變」精神,堅定了山葉口村和山葉口景區走景村連體、合作共贏之路的信心,雙方在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並收到良好的效果。
除了閒置的房屋,山葉口村還積極流轉山地,用於完善景區配套設施。
正在建設中的智慧生態型停車場,佔地80畝,其中44畝來自村集體,36畝流轉於60戶村民。而建設停車場所需的資金,則由山葉口景區承擔。
土地被村集體流轉後,不僅給涉及佔地農戶給付了土地流轉費用,村集體還利用土地以合同形式入股景區,享有股份權利和股金效益分紅,二次分紅給村民。「農民變股民」的模式受到村民歡迎,山葉口村又著手為開心農場項目進行土地收儲。
去年初,山葉口村利用村委會舊址改建了黨員幹部培訓中心,設有大小會議室、文旅展廳,目前正在分批接待遷安市基層幹部培訓,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又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收入。
山葉口村還利用河北省扶持壯大集體經濟50萬元資金,將一處五保戶倒塌房屋收回集體,宅院改建成農產品加工基地,向村民收購核桃、板慄、花生等原材料,年可加工三酥食品1.5萬公斤。目前基地已完成驗收,村集體將通過租賃方式出租增收。
集體經濟富足了,山葉口村將其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對村內3座景觀橋進行翻修、加寬,粉刷舊牆,治理汙水,設置仿生態護欄,進一步提升了村內景觀。同時,建設文化禮堂、互助幸福室和村史館,打造「文化藝術基地+旅遊」創新鏈,積極培育創新型鄉村生態體系。
「這些村容村貌改善支出,靠的就是『景村聯建』項目分紅。每到年節,村裡也有資金慰問特殊家庭了,村民們都很滿意。」山葉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曹軍說,每年的景區分紅對於薄弱的村集體經濟無異於雪中送炭,村裡將繼續整合資源,在更好服務景區發展中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商貿餐飲
「景村聯建」富了村民
63歲的村民張立春,在山葉口景區做路口管控工作已經10多年。「以前家裡就種點慄樹,好的時候一年有一萬五六的收入,不好的年份也就六七千元。在這上班一年能掙兩萬,日子充裕多了。」張立春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和張立春一樣在景區工作的山葉口村村民有28名,每年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很多五六十歲的中老年村民,山地流轉給村裡、景區後沒事幹,出門打工家裡又不放心,我們招工時對他們優先聘用。」山葉口景區顧問袁建軍說。
通往景區的村路上,不少村民擺攤開店售賣核桃、慄子、蘑菇、粉條等,這些土特產備受遊客青睞。農副產品通過景區零售渠道銷售,農戶收入比過去交給經紀人又高出一截。
「微信收款20元。」在慄鄉源土特產店,隨著音箱的提示,玄大媽將一袋6個慄子餑餑遞到遊客手上。在山葉口,「玄大媽」不僅指是掌握烹飪手藝的玄術芹大媽,還是板慄系列食品的註冊品牌。
隨著山葉口景區的開發建設,傳承了長輩麵食手藝的玄術芹,在街邊支了個攤位賣菜餑餑、糖炒慄子等,遊客們嘗過都很認可。2016年,兒媳劉海霞辭去工作,一邊跟玄術芹學做板慄餑餑、開發新產品,一邊搞起了營銷。
老面發酵,手工和面,純慄子仁蒸熟搗碎做餡,蜂蜜調和,玄大媽家的板慄餑餑貨真價實,加上劉海霞通過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宣傳,產品創出了品牌,銷量節節攀升。
「我們根據訂單定產量。走量最大的板慄餑餑,平時每天訂單有五六百個,國慶期間每天4000多個。除了我們娘倆,還臨時僱了6個人幫忙。」劉海霞介紹,國慶中秋8天假期,店裡營業額就有6萬多元,現在自己的收入是原來在企業上班時的五六倍。
而玄術芹的女兒付明悅在跟哥嫂幹了幾年後,今年自立門戶開了「分店」——玄大媽慄子宴。「我們家的菜主打板慄特色,有慄子雞、慄子紅燒肉、慄子燉豬手、炸慄蘑、慄子糯米飯,一般飯店吃不到,來景區玩的遊客都願意嘗個鮮。」付明悅說,很多遊客吃得順口還留下她的聯繫方式,時不時通過微信購買,她平均每天要發十幾個快遞。
「很多京津遊客來我們這兒,一住六七天。」老家民宿經營者玄兆俠家的二層小樓有10多個房間,她家還專門設置了一大間「記憶館」,陳列著幾十、上百年前的犁、簍、扁擔、織布機等生產工具,上了年紀的遊客們都喜歡來這兒回憶年輕時光。
如今,山葉口村農家樂常年經營戶發展到了20多家,平均每家年收入20多萬元,帶動了百餘人就業。16戶村民從事土特產品加工、旅遊產品銷售等經營活動,每年可獲純利160萬元。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雖然旅遊相關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大,但山葉口村土特產售賣等收入實現了人均同比增長15%,特別是文旅服務中心設置的特色產品直播,帶火了當地土特產品和文創產品,景區關注度提升10%左右。
「景村聯建」模式讓山葉口景區和山葉口村的發展相得益彰,建好景區有力帶動了鄉村餐飲、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周邊配套完善,也為景區吸引、留住了更多客源。景村連體更連心,每年春節,景區慰問村民已成慣例。
在遷安闊步邁進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大背景下,山葉口村的破冰之舉引起廣泛關注。遷安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統戰部部長龐再明說:「我市正在傾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遷安樣板,著力培育四種模式,其中『鄉村旅遊+鄉村振興』模式的核心就是兼顧農民利益和經營者利益。在這方面,山葉口村進行了有益嘗試。」
來源:「唐山+」新聞客戶端、《唐山勞動日報》
編輯:劉長亮 校對:裴豔傑
聯繫我們遷安水城有故事
地址:河北遷安
電話:0315-7639655
原標題:《美!強!富!《唐山勞動日報》整版報導遷安山葉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