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口美豬衝擊臺灣豬農及民眾健康的爭議中,有一個受到忽略的事實面向,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近兩年已有越來越多的美國豬只飼養業者不再使用俗稱「瘦肉精」的萊克多巴胺作為添加劑,其比率已超過美國豬肉市場的六成以上。如果不添加「瘦肉精」已成為美豬市場主流,臺灣當然大可開放美豬進口,但其前提是必須以不含「瘦肉精」的肉品為限。這項事實,或許可以改變大家討論美豬問題的方式。
促使美國飼養業者停用萊克多巴胺的主要因素,是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壓力。非洲豬瘟在2018年傳入大陸,導致民生所需的豬肉供應嚴重短缺。美國肉品公司看準這波商機,亟欲打入大陸市場;但大陸禁止使用「瘦肉精」,美國肉商因而大幅改變做法,要求合約農場不再使用萊克多巴胺,以求符合大陸的進口規定。
這波不用「瘦肉精」的改變,由全美市佔率最大的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公司發動,這家位於維吉尼亞州的企業在2013年被中資的萬洲集團收購,先在2018年停用萊克多巴胺。同一年,市佔率第三位由巴西控股的JBS美國公司,也宣布停用萊劑。去年,第二大的泰森食品(Tyson)宣布加入禁用「瘦肉精」行列,至今年2月所有肉品完全停用。今年4月,第五大肉品商荷美爾(Hormel)也加入禁用隊伍。這四家加起來,已佔美豬總產量的六成二。
這些變化,說明了兩個簡單的事實:
其一,美豬有兩種,一種含有「瘦肉精」,一種不含「瘦肉精」,不含「瘦肉精」的肉品已佔了大宗。就臺灣而言,我們毋需將美豬一律視為可疑毒物而拒於門外,但也不能毫無選擇地開放不合規定的肉品進口。
其二,肉品生產者可以、也應該適應消費者的需求,主動改變自己的飼養方式;而不是生產國憑著強權迫使小國或地區消費者接受,硬吞下不健康的食品。
試想,近兩年正是川普對大陸發動貿易戰最激烈的時刻,但與此同時,美國肉品市場卻悄悄發生變化,肉品生產商主動調整長久以來的飼料配方以符合大陸的規定。如此一來,既滿足了大陸市場的肉品需求,也有助緩解中美貿易逆差,這才是真正的「時空環境變化」。否則,民進黨「在野」說一套、「執政」做一套,只是言行反覆,心態和論述卻還停留在舊時空。
蔡英文宣布開放美豬進口後,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批評這是「損害臺灣人健康」;民進黨籍民代王定宇立刻「還以顏色」,批大陸上周才進口三千多噸美豬,還敢厚顏罵人。很顯然,王定宇自己沒有搞清楚,大陸進口的是不含「瘦肉精」的美豬;不像臺灣,不分青紅皂白為「瘦肉精」美豬開了通行證,臺農業主管部門卻仍禁止本土豬農使用萊克多巴胺,這是屈辱的雙重標準。
全球禁用萊克多巴胺的國家和地區,多達一百六十個,可見它對人體的危害疑慮,舉世皆然。民進黨當局批評大陸「不重視人權」,但大陸在美國巨大的貿易壓力下,猶能堅持「瘦肉精」零檢出,從而促使美國肉品業者主動調整飼料配方,不再添加萊克多巴胺;就這點而言,民進黨如此輕易低頭,又好意思自詡「人權」為本?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開放美豬有助「臺美」貿易協議的談判,而美豬市場也正走向「無瘦肉精」的主流轉型;在這種情況下,臺灣並不需要將「美豬」和「毒豬」劃上等號,而可以在「瘦肉精美豬」和「無瘦肉精美豬」之間作出區別,選擇進口健康的無「瘦肉精」美豬。如此一來,既能平息民眾的疑慮和憤怒,也可以落實照顧民眾健康的承諾,而不必在那裡為「瘦肉精」作不理性的狡詞辯解。
大陸可以進口「無瘦肉精美豬」,如果臺灣不能,民進黨當局恐怕難以自圓其說。各部門除了空喊口號,不如用心思考怎麼談判拿捏進口健康美豬。
來源: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