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有著獨特的天時地利,關鍵還是要靠人和。
正解局出品
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
首都的疫情防控,意義重大,難度也更大。
讓人稱奇的是,自疫情發生以來,平谷區至今沒有一例確診病例。
平谷區,憑什麼「病毒不侵」?
01
「病毒不侵」的平谷區
截至5月25日,北京累計確診病例593例,境外輸入174例。
北京下轄16個區,每個區都有確診病例,除了平谷區。
從疫情爆發以來到今天,平谷區沒有一例確診患者,真正做到了零感染。
北京疫情數據
15年前,非典肆虐之時,平谷區也做到了零感染。
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是重災區。當年5月18日的數據顯示,全國累計確診非典病例4698例,其中2434例在北京,佔據一半以上。
這麼嚴重的情況下,平谷區還創下了零確診、零疑似、零隔離的「奇蹟」。
新聞報導
北京大學醫學部提交的一份報告,稱平谷是北京的一方「淨土」。
兩次重大疫情,平谷區都實現「零感染」,是如何做到的?
有人說,是因為,平谷的人口少,便於防控。
2017年的數據顯示,平谷的常住人口44.8萬,高於懷柔、延慶和門頭溝,人口密度排名還要高一些。
北京市16個區常住人口排名
有人說,是因為,平谷的經濟總量低,人口流動性小,防控壓力小。
2019年北京市各區GDP排行榜
這也不對。2019年,平谷的GDP總量要高於門頭溝和延慶。
還有人認為,是因為,平谷的位置偏僻,遠離北京市中心。
平谷確實遠離北京市中心,卻也處在北京東大門的位置,是連接北京、天津的重要紐帶,防控壓力不小。
北京市行政區劃圖
還有人認為,與平谷的桃樹有關。
原來,平谷是中國著名的大桃之鄉,亦是中國大桃生產第一區。
平谷的大桃面積、產量、品種均居中國區縣級首位,22萬畝大桃園更是世界最大的桃園。
平谷桃林
熟悉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桃樹是個寶,桃花可觀,桃子可吃,桃木更能用來鎮鬼闢邪。
桃木,被稱為「五木之精」(五木指的是,榆樹、棗樹、桑樹、柞樹、槐樹)。在古人眼裡,桃樹具有一種特殊的能量,被廣泛用來鎮宅護身,驅鬼鎮妖。
《本草綱目》中記載,桃木可以用來治病。隋唐醫書古籍,甚至認為桃枝、桃木可以用來治療瘧疾。
要知道,中國古人常把有毒、有害的東稱為邪氣,病毒當然也算邪氣的一種。
所以有人認為,平谷區被桃木拱衛,祛除病毒,這才「病毒不侵」。
02
平谷做對了什麼?
零感染與桃林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
這有待科學家去研究、揭秘。
實際上,平谷零感染的秘密,不在桃林,而在村落社區、田間地頭、交通關卡。
從公開披露的平谷區防控措施上,我們大概能夠找到答案。
時間上看,平谷的行動比較早。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是一個時間節點,全國湖北以外的地方,自此開始正式重視疫情。
1月21日,武漢封城前2天,平谷區濱河街道金谷東園社區的工作人員已經開始連軸轉,僅用3天完成了2004戶居民的摸排。有了清晰的臺帳,社區9個出入口隨即封閉,憑證出入。
1月22日,武漢封城前1天。其時,北京尚無確診病例。平谷區王辛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內緊急改造院內一處隔離點,用於集中醫學觀察。
平谷區王辛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觀察點
從這兩個細節,能夠看出平谷區的響應速度。
措施上看,平谷的標準比較嚴。
與高樓林立的北京市中心不同,平谷區有山有水,很多地方還是農村。
比如,大興莊鎮周村是個雞犬相聞的傳統村落。為了做好防控,村委會摸清了3100名村民、81輛計程車、546輛私家車、288名跨區工作人員、127名租戶的家底,分類管理,每日詢問行蹤和身體狀況。
村委會還制定了臨時村規,附帶取消評優資格,取消年底福利發放等懲罰措施,將防控措施落到位。
在關鍵點位上,平谷做得也很到位。
位於平谷最南端的大旺務綜合檢查站,是進出平谷的重要關卡。日均車流量雖然只有往年的四分之一,平谷投入的人力卻是以前的3到4倍。
平谷大旺務綜合檢查站
平谷是北京市計程車司機輸出最多的區,每七位計程車司機中就有一位來自平谷。為此,平谷區率先制定了車輛消殺、司機測溫、車內防護等標準。
以上,絕非平谷防疫措施的全部,卻也能看出來,平谷零感染絕非運氣。
03
人和
18年前,平谷區非典零感染的新聞中,就提及平谷防控非典的經驗,即措施超強、考慮周全。
新聞報導
現在看來,平谷的新冠防控與非典防控,一脈相承。
作為北京市的「生態涵養區」,平谷有著獨特的天時地利,關鍵還是要靠人和。
靠人和,中國疫情震中武漢,16家方艙醫院實現了零感染。
從2月5日武漢方艙醫院開始收治患者,到3月10日最後一家方艙醫院休艙,16家方艙醫院共收治患者1.2萬餘人,實現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
靠人和,歐洲疫情震中義大利,普拉託市華人華僑零感染。
2月21日義大利北部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後,儘管當地政府當時並未做出要求,但普拉託的華人華僑都自覺地採取了防疫措施。
根據中國駐佛羅倫斯總領館消息,普拉託官方在冊的25000名華僑華人中,無人感染新冠肺炎。
今天談零感染,並不是鼓吹零感染這一「政績」,更不是以零感染為標尺來評價各地的防疫措施。
事實上,全球疫情長期持續,已經成為共識。偶發、散發的病例,也許將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
我們不必追求零感染,應該追求的是北京平谷、武漢方艙醫院、義大利普拉託華人社區零感染背後的「人和」。
這股力量,能讓我們在與病毒的長期共存中,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