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搖著冷冷的大風扇
把昨夜霧的憂愁的夢影趕走了
面對微雲、澹月、疏星
我的心湧起一天虹笑
——周夢蝶《曉起》
時間的鐘叮噹敲打著,當盛夏的蟬鳴漸漸成為久遠悠揚的餘韻,太陽早已悄悄地到達黃經150°。仿佛剎那間,「處暑」就悄然而至。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在8月23日前後(22日~24日)。古籍《孝經緯》載:「立秋後十五日,鬥指申,為處暑,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這裡,「處」為終止、停止的意思,「處暑」是指炎熱離開。
《太平御覽 時序部》也有「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後五日,天地始肅,後五日,禾乃登,修宮室,坯垣牆」的記載。露蟬聲咽,天地之氣開始變得清肅蕭殺,萬物在此時開始凋零枯萎。黍稷稻粱等穀類作物逐漸成熟可以收穫,人們修繕房屋,補築夏雨損壞的院牆。故《詩經 豳風 七月》云: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這首詩的第一句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天文氣象上,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輻射減弱,於是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躍躍欲試,南下次數增多,氣溫開始明顯下降,我們真正意義上進入了秋天。時令變換中,辛勤的勞作換來豐衣足食。植物的生發、繁榮、繁殖以及枯敗,也恰似我們在這一年,走過一多半行程的小結。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這是佛教文化中「曇花一現」的典故。佛陀以「曇花」為參照物,感懷美好事物及景象的稍縱即逝,亦契合我們芸芸眾生對逝去光陰的留戀。
唐朝詩人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云: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忽於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來此。
處暑含著秋韻的禪意。敦煌莫高窟第二六九窟內,有一幅北周時期繪製的壁畫,描繪著這樣幾個場景:
人們建造佛寺,彩繪僧堂佛閣;
農民種植果樹,經營園林,路人在周邊庇蔭處乘涼;
體恤行路人之苦的信眾,在荒僻的道路旁鑿井供路人解渴;
信眾在河川上架設橋梁,方便行人。
這壁畫的場景,不難令人聯想到,處暑前後,農人蓄水、保墒,為防秋收期間出現乾旱,而辛勤勞作的身影。同時也能在壁畫中發見《佛說諸德福田經》所提及的幾種福田:「興立佛圖,僧房堂閣」;「園國浴池,樹木清涼」;「近道作井,渴乏得飲」;「安設橋梁,過度羸弱」。
《毗尼止持會集》中有言:「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脫一切有情。為世福田。」處暑作為夏秋交替的節令,既是結束,也是開始;既是豐收,也是播撒福田的季節。《現觀莊嚴論》有偈頌云:「以智慧耕地,壞破過惡草,是名善福田,所種果不虛。」這是講人們為將來的「福報」所做的事,就好像播田撒種可致收穫一般,故稱為「福田」。
寺院在處暑前後也有普渡布施的活動,即佛家的盂蘭盆節。在初秋的涼意中舉行的盂蘭盆法會,慎終追遠,瀰漫著一種低沉的氣氛。盂蘭盆會作為超度亡靈的儀式,同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活動一脈相乘。
中元夜時,小小的 「荷花燈」,在江河湖海中任意漂泛,傳達生者對亡者的追憶與思念,祝福其能夠到達清涼的彼岸。
看那田疇漸熟,雲山變換奇崛。當此際,蓮花、紫薇依舊不緊不慢地綻放,菱角也成了街邊巷口裡孩童的小食。偶然還能聽到蟬鳴,「知了,知了」,「好了,好了」。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文字|流淥
圖片|yisle 陳鵬程 姚文海
編輯|流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