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狀病毒喜歡在什麼環境下發展,南半球在秋冬季節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哪些地方?
引言:
前段時間看到有專家分析研究認為「這病毒已經造成全球流行,在北半球的冬季爆發,到北半球入夏的時候又傳到南半球;待南半球入夏的時候,北半球進入冬季,病毒又會從南半球再傳回到北半球。因此這新冠狀病毒極可能與人類長期共存」。
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去做封鎖抗疫將會反覆浪費資源而無抵抗的意義,最不壞的辦法是逆向而行,在醫療體系可承受範圍之內,以較為緩和的方式來抗疫,重點救治重症患者,對輕症的持較松管理,最後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感染獲得抗體後而形成群體免疫,從而在下一個冬季來臨時,能形成群體免疫而達到自然隔離作用,不再產生大爆發」。
但這是他們在前面推導的「此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的理論預設條件下,作出的長期應對策略之最不壞的應對方式。
等等,你們這個前導理論並不一定能成立。所以請不要急著去做讓這麼多人冒生命風險的事情。即使要這麼做,處於英國的地理氣候條件也絕不是現階段適合做的。
請看下面仔細分析。
一:SARS與COVID-19,這類冠狀病毒的共同特點是喜歡寒與溼的氣候。
先看2019新冠狀病毒的各地區感染與死亡情況(我知道數據不能保證百分百準確,但是基於同樣的信息源條件下,對各省在2003與2019發生的兩次疫情數據中進行比較梳理,從中去尋找相似的變化規律,再加上國際信息參考,是完全具有發現真知真理的意義的)。
以下為2020年03月15日18:07國內疫情實時截圖
以上三張截圖,截至2020年03月15日18:07
根據2019新冠狀病毒 數據信息整理:
到目前零死亡的省份有:西藏、澳門、青海、山西、江蘇。
雖然感染高但是死亡病例極少的有:浙江、江西、福建、陝西、遼寧、吉林、內蒙、臺灣、四川、上海、廣西、陝西、雲南、貴州、甘肅。
根據2003年的SARS數據信息整理:
零感染的省份有:黑龍江、海南、貴州、雲南、青海、西藏、新疆。
雖然感染但是零死亡或者死亡極低的省份有:上海、浙江、福建、江蘇、吉林、遼寧、山東、湖北、安徽、陝西。
現在綜合2003年非典和2019年至今的新冠狀肺炎數據來看,在兩次疫情中具有重合性意義的,同為感染率低或者雖感染高但死亡率很低的省份有:西藏、青海、江蘇、浙江、福建、上海、遼寧、吉林、陝西、雲南、貴州。
這些省份的地理環境氣候都各具有相似氣候特徵。
A類:
西藏、青海、雲南、貴州、陝西,這幾個省份雖然地處內陸,溫度不高,有的地方甚至是寒冷,但是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而海拔越高空氣溼度越就低。說明在空氣較乾燥的環境裡,不適應病毒的生存(當然這同時也脫離不了這些地區的小心謹慎態度)。
B類:
浙江、江蘇、福建、上海、遼寧、吉林,這幾個省份都有海洋性氣候,前四個省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雖然海拔低,空氣溼度相對大,但是海洋性氣候使得空氣的流通性更強,且冬天的溫度較暖和而穩定,日溫差和年溫差都較小;遼寧和吉林具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即使溫度比亞熱帶地區低,但是因為海洋性氣候帶來的較強空氣流動性,這樣的氣候依然比內陸的低海拔地區更有助於機體對病毒的抵抗能力。說明海洋性氣候亦非常有助於抵抗病毒(當然,這同時也脫離不了這些地區的小心謹慎態度)。
在上面的A類地區中,有的地區可能相對流動人口本身較低,如西藏、青海;但是也有流動人口相對較高的地區,如雲南、貴州、陝西,但是他們同時都不是經濟強省,醫療條件也都不優越。B類的都是沿海地區,大多省的人口流動性非常高,如:上海、浙江、福建、江蘇,也都是經濟強省和地區,醫療條件相對來說應該更好些,但是如果感染的病例太多,其醫療困難程度也會加大。所以這些因氣候條件對人體抗病毒能力因素的影響是不能被忽視的。
加上我們早期對病毒跟氣溫關係的認識,這病毒在天氣溫暖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控制①,再對以上這些數據信息和地區氣候的相似條件的梳理我們便可以得出結論:SARS和新冠狀這類病毒喜歡在寒與溼並且空氣流動性差的環境中生存發展,而在天氣暖和、空氣溼度低、空氣流動良好這些任一氣候環境下,則不利於它們的生存發展。
從中科學院士對無數患者的辯證綜合判斷後也確定了這一點:「新冠狀病毒感染者初期表現為寒溼症」②。進一步說明了病毒與寒溼狀態的直接關係。
在東南亞和東亞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其它國家,雖然離我國很近也都獲得了極好的抗疫結果。這進一步說明,溫暖的氣候(如地處熱帶的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或海洋性氣候(如地處亞熱帶的日、韓)都具有利於抵抗病毒的作用。
當然,這同時也脫離不了這些地區的小心謹慎態度。
美國目前的感染數第一,所幸目前死亡率還低,在1%以下。
如果感染不能控制下來持續增長到醫療體系承受不了的時候,死亡率就會上升。所以一定要把感染率控制下來。
而死亡率很高的幾個歐洲國家:義大利、西班牙、法國,都地處地中海,受到地中海氣候的影響,地中海氣候特點是夏季乾熱而冬季溼度大,這三國的嚴重情況,也進一步說明了寒冷又溼度大的氣候真是病毒的樂園。地理氣候條件是客觀因素。
當然造成他們後果嚴重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其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化因素,導致嚴謹性和責任心都有所欠缺,輕信代表科學權威的世衛總幹事聲明的「不必反應過度……無症狀不需要戴口罩」這些指導,而導致了嚴重後果。這些是各種主觀因素結的果。
伊朗,所在緯度並不高,氣候也比較乾燥,本不應該造成嚴重後果,但是因為他們制度性強制國民戴頭巾和罩面紗導致人體內部的熵增後果,更有為了輿論導向因素,誤判形式 為反而反,導致了放縱的後果,再加上迷信故意親吻宗教場所,導致嚴重後果。這些不說了,很多人都知道的。
說點大家都不知道的事:
頭部是身體對電磁波吸收與輻射能力最強的位置,對調節身體整體的內在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若用不適身體的外物對頭面部進行遮蔽,就會更大程度的增加機體內部失序的概率
萬物都有相互作用力,於身不適之物就會對身體產生不恰當的作用力,將其覆蓋身上就會導致違逆機體內外電磁波的天然循環方向的後果。如戴面巾,初體驗時你首先應該感受到的是空氣流通差,呼吸不那麼順暢,且又不能如口罩那樣具有防病毒感染的作用。
進而導致在面對病毒的時候,阻礙了自身的天然免疫系統的應對能力,加上氣候寒冷,使病毒在體內大量複製,又因機體本身的紊亂而加重各種併發症後果,因而才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結果。要理解這部分理論,需要仔細看我原來的文章《用科學理論解釋為何增加溫度能抵抗病毒……》中的第二大部分①。
如果不是以上這些主觀因素,在自然狀態下,各方面都做好充分防控的準備,氣候乾燥或暖和的地方是很有利於控制其不造成嚴重後果的。
這裡給大家講了部分與該病毒所表現的普遍習性存在個別反常現象的主觀因素、文化習俗所造成的不同後果。現在回到本文主題上來。
二:在南半球的冬季裡,哪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咱們看一下世界地圖,重點看看南半球。
我在地圖中間畫了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表示地球的赤道;
在南緯23.26°又畫了一條紅線,這條線表示南回歸線,兩條紅線之間的地區是南半球在夏季時太陽能直射到的熱帶地區;
在南緯40°畫了條黃線,在南回歸線與黃線之間的地區是亞熱帶地區;
黃線至南緯60°是溫帶地區,南半球存在國家形態的最南端就止於南緯60°。
而北半球在北緯60°至85°這些寒溫帶和寒帶地區仍然還存在國家。在南北半球存在有常住人口的陸地面積中做比較,從地圖上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北半球大約是南半球面積的三倍。
再去掉南半球中的熱帶地區(因為熱帶地區冬天也暖和,稍謹慎便可以很好對付它了)。南半球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僅有南半球常住人口面積的2/5左右。
再看南半球的亞熱帶地區,雖然溫度不如熱帶高,但是這些地區受內陸性氣候影響更小,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更大,比中國的亞熱帶沿海地區更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徵,同樣是利於防控病毒的。
在南半球,國土伸出到南緯40°以外的國家,僅有澳大利亞(僅最南端的塔斯馬尼亞州)、紐西蘭、智利、阿根廷這四個國家。這跟北半球的情況比起來是何等小的體量啊!具體再看看這四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西部高原和內陸大部分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僅100-300毫米;北部屬於熱帶草原氣候。這都是利於抵抗病毒的。在澳大利亞最南端有一個塔斯馬尼亞島,這裡地處溫帶,有人口較密集的地區,但是整個小島也是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也比較利於控制病毒。
圖中畫黃圈的地方,是澳大利亞的西南海岸地區,這兩處地方屬於地中海型氣候,會形成冬季潮溼的情況。要加強防控。但是所在緯度不高,溫度不太低的情況加上人口密度不高,問題也不會太嚴重,只要加強防控,預防得當是不會有嚴重後果的。
紐西蘭 :
紐西蘭的南北島非常狹長,北島是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南島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溫差不大。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山脈以西的降水量多,山脈以東的降水量少。
南島中部山脈以西人口極其稀少,南島南部以西幾無人煙。全國人口多數在基督城及其以北,而在南島南部的人口較集中的城市都分布在東邊離海岸近的地方。
南島雖然溫度較北島更低,但是人口所在的東岸地區的降水量不高,空氣溼度也不高,加上有海洋性氣候的作用,這些地理條件及人口分布狀況,都很有利於紐西蘭國在冬天的時候控制住新冠狀病毒。
智利:
智利與阿根廷共同在一個由北向南延伸的狹長型半島上,智利人口密度也較低。北部屬於熱帶地區,南部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同時都有較強海洋性氣流,只是因為智利地處西岸,在副熱帶高壓帶的氣流循環影響下,西海岸區容易形成地中海型氣候。地中海型氣候在夏季少雨乾燥,冬季多雨溼潤。
我給在地處南緯28°以內受地中海型氣候影響的地區畫了個黃圈,這些需要作重注意,但是由於冬天溫度也比較暖和,問題不會太大。
在南緯28°以上受地中海型氣候影響的較高緯地區畫了個紅圈,這些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阿根廷:
阿根廷地廣人稀,而全國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及其以北地區,也就是人口主要都在南緯40°以內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從內烏肯省及其以南,在南緯40°以上的溫帶地區就開始人煙越來越稀少了,聖克魯斯省平均每平方公裡僅有一人。並且越往南方降水量越低,西南部海拔也很高,冬天裡相對溼度也更低。病毒在溼度低的地方並不適宜存活,加上人口稀少,更難以感染南部人群。
綜合這些因素,阿根廷即使到了冬天,在人口較密集(最高密度地區每平方公裡也僅60人)的地區,由於狹島型,大部分地區都臨寬闊的海洋,受到海洋性氣候影響空氣流動性強,人們會就很容易對付新冠狀病毒的。
只是在南緯30°左右的中部地區『科爾多瓦省』及其西南方幾個省,離東海岸較遠,需要多加注意。我已在這些地方畫了黃圈示意(西南海岸方向,容易形成地中海型氣候。東海岸方向則與之相反,不會造成地中海氣候)。
最後再看一下世界地圖,發現還有個地方需要注意:南非南部
南非,整個國家的緯度都在南緯34°以內,大部分為高原沙漠,氣候乾燥;東南方臨海有很強的海洋性氣候,這些地區都有利於控制病毒。
但是西南端紅色標識部位是地中海氣候,考慮到相比之下南非經濟醫療條件都不如前面幾個國家更好,這裡在入冬前需要特別注意好。
請國際救援組織們在南半球秋冬之際除了重點關注以上畫了圈的部分,要特別關注一下南非南部的情況。
通過以上對南半球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梳理,可以確定,在南半球國家中可能因病毒導致較重危機的地區極其稀少,大致僅為以大陸性氣候為主和大量地中海型氣候的北半球的20%左右。
現在北半球就快進入夏季,夏季一旦來臨,我們各方面就獲得了解禁。這個時候雖然南半球開始要進入冬季,但是南北半球的國家和人口體量差距如此之大,而此病毒可能給南半球造成嚴重危機的地區更是極其稀少,若每個國家地區都謹慎對待,何愁南半球不能在冬季抵抗住新冠狀病毒呢?
而當南半球在冬季的時候,北半球處於輕鬆的夏季,加上北半球的幫助,使南半球遏制住病毒的發展,應該更不在話下。根本用不著像英國當初所想那樣去冒如此大的風險,讓這麼多的人去承受群體免疫方式將可能帶來的群體生命嚴重受威脅後果。
這新冠狀病毒病在寒溼氣候條件下是真的很可怕,面對這個病毒,我們在戰術上要 步步為營的小心謹慎,而在心理上卻要從容不迫的應對。
雖然可怕,但是通過對病毒習性的基本面分析,掌握各地的氣候規律,加上如今先進的醫療技術信息技術,和我們全人類的攜手合作,是完完全全可以把它在北半球的夏季與南半球的冬季中全面控制下來的,不讓它在北半球的下個冬季再次肆虐人類。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人都絕對不能輕率的對待此病毒,那是對人類對世界對生命的不負責任。
在此,小編非常感謝大家在我們受災之時給予的各種愛心幫助,在病毒面前,我們所有人類都應為同一戰壕的戰友,請求大家放下既往成見,特別是中美兩國都不要再攪起爭鬥了,病毒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它令人類一損俱損,沒有誰能置身事外,請大家攜手並肩團結一致,消滅我們共同的敵人「COVID-19」。
何知陽 於四川
3月17日始發,3月27日修改
資料來源:
①《用科學理論解釋為何增加溫度能抵抗病毒……》
https://mp.weixin.qq.com/s/SBdx-l7VT3Z2Lu5LsozCBg
②http://news.cjn.cn/sywh/202001/t3548900.htm?from=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