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堊紀走來,在漫長的生物進化歷程中,無數的物種都被大自然的變遷淘汰了,其中有很少的一部分生物個體變成化石,成為遠古時期那些物種曾經存在的證據。
還有極少數的物種,在千百萬年的變化中,能夠基本保持其祖先的模樣,繁衍至今,被人們稱為「活化石」。比如眾所周知的大熊貓、銀杏、紅豆杉、鸚鵡螺、鴨嘴獸等,它們的形態與億萬年前的祖先基本上是一樣的,為現代人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提供了科學證據。
鴨嘴獸
在現生的魚類中,也有一些堪稱活化石的物種,如拉蒂邁魚、中華鱘、弓鰭魚等。此外,人們比較熟悉的,被稱為「尖嘴鱷」「火箭」的觀賞魚——雀鱔 ,也是魚類「活化石」中的一員。
雀鱔是一類比較原始的種類。人們在歐洲發現的雀鱔化石,距今已有1.2億年。那時正好是中生代的白堊紀,也就是恐龍繁盛的時代。
雀鱔化石,說明雀鱔自和恐龍是同時代生物
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紀,始於距今1.455億年,結束於距今6550萬年,其間經歷了8000萬年。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生物物種十分豐富,尤其是爬行類從晚侏羅紀至早白堊紀達到極盛,佔領著海、陸、空三大空間。
恐龍的種類更是空前繁榮,比如最著名的霸王龍,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食肉動物,其兇狠、殘暴的形象成為眾多遠古題材影片的招牌,還有渾身披甲的甲龍、頭上長角的三角龍、關愛幼子的竊蛋龍、鴨嘴龍等。不過,恐龍也是在白堊紀從繁盛走向滅亡的。
除了恐龍之外,在白堊紀的天空中,飛翔著翼龍;在白堊紀的海洋中,遊動著魚龍、蛇頸龍和身長超過15米、比現在的逆戟鯨和大白鯊都大的滄龍,以及數量眾多的菊石等無脊椎動物。陸地上最繁盛的植物是裸子植物,以及各種真蕨類,這些植物仍有很多種類至今還生活在地球上。
除此之外,雀鱔也在這個時代廣泛存在,現在在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都有它們的化石被發現。但與上述的那些著名的生物類群相比,它們只是生活在河流中的一個魚類類群而已。
白堊紀晚期發生了一次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大量植物種類以及超過半數種類的動物滅絕,曾經不可一世的恐龍也是在這次事件中從地球上徹底消失的。雀鱔,這個在白堊紀不顯山不露水的「小角色",卻在這個類群更迭、物種演變的過程中,幸運地繁衍至今。
雀鱔為什麼能從白堊紀存活至今?
在如此艱難的世事變遷中,雀鱔有什麼獨特之處得以保全至今呢?
科學家認為,白堊紀晚期的生物大滅絕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造成的,這次撞擊致使地球內部的巖漿洶湧噴出、超級火山爆發。整個地球被濃濃的火山灰和毒氣所籠罩,地球上的生物長時間不見陽光,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而大批死亡,而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也隨之死亡。
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
但是,在淡水河流中生活的動物大多以陸地衝刷下來的小型生物和有機碎屑等為食,較少直接取食植物體,因此在河流中生活的很多物種得以保存下來。雀鱔的食物主要是小魚,小魚吃有機碎屑,小魚活下來,雀鱔也就能活下來了。
雀鱔在這次滅絕事件中能夠躲過滅頂之災,除了得益於生活在淡水環境中外,可能還要歸功於它自身所擁有的三件獨特的防身之寶。
第一件寶,是它們渾身披裹著無比堅硬的魚鱗。這些鱗片把雀鱔的身體包得嚴嚴實實,其堅硬的程度真能稱得上「刀槍不入」。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漁民,在捕獲雀鱔以後,即便使用砍刀或能剪金屬片的剪子來解除它們的魚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普通刀具在雀鱔身上那鎧甲一般堅硬的鱗片面前,毫無用武之地。有些性急的漁民有時候甚至只能用鋸子來解除它們的護甲。
早些時候的人們會用雀鱔堅硬,鋒利的鱗片製作弓箭的箭頭,其威力一點兒也不比金屬箭頭差。現在美國一些獵魚愛好者仍然在用這個方法來捕獲雀鱔:由於在雀鱔的頭頂、兩眼之間的地方,有一小塊只有皮膚、沒有硬骨遮蓋的區域,如果射中這個位置,就能夠獵殺這隻雀鱔。這種獵殺方式,對一個獵魚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有精準的射術,利用雀鱔的這個「阿喀琉斯之踵」來取得成功。
在捕魚季節,獵手們便劃著小船,到河裡去尋找雀鱔。一般情況下,雀鱔喜歡靜靜地浮在水的上層,獵手們發現它以後,就會將小船悄悄靠近,找好伏擊點,取出弓和用從前捕獲的雀鱔的鱗片作箭頭的箭,瞄準雀鱔那個薄弱的位置,射向獵物。
雖然存在「阿喀琉斯之踵」,但全身都有如此堅硬的鎧甲護體,雀鱔的生存自然就比其他的物種輕鬆一些。在淡水河流中,絕大多數動物是吃不了它的。那是否就天下無敵了呢?世上萬物,總是一物降一物。在美國,短吻鱷就是雀鱔的天敵。短吻鱷有堅韌、鋒利的牙齒和強壯的頜骨,足以咬碎雀鱔的鎧甲。
雀鱔的第二件寶是其可以靠之呼吸的魚鰾。現生魚類的魚鰾,主要功能是調節魚體的比重:當魚鰾中充滿氣體時,魚的比重較輕,魚上浮;魚鰾中的氣體排出,魚體比重大,魚下沉。通過魚鰾中氣體含量的變化,可以調節魚在水中的位置,所以有魚鰾的種類常常能夠在水的中層停留,沒有魚鰾的種類要麼趴在水底,要麼必須一直在水中不停地遊動。
雀鱔的魚鰾有鰾管與食道相連,鰾分隔出許多小室,鰾壁上密布毛細血管,結構跟陸生動物的肺相似,空氣通過食管進入魚鰾,可以與鰾璧上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因此它的魚鰾不僅僅具有調節比重的作用,還有呼吸的功能。當水中氧氣不足時,雀鱔還可以遊到水的表面呼吸。
絕大多數魚類必須通過鰓上的毛細血管與水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因此當魚離開水時,很快就會缺氧而死。但是,雀鱔離開水,只要身體溼潤,通過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常常能存活三四個小時以上。因此,當環境缺水時,雀鱔往往可以渡過難關,而其他魚類就只有死路一條。這個特有防身術也可能幫助雀鱔經歷了1億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的考驗。
雀鱔的第三件寶是有毒的魚卵。自然界中生物生存最大的威脅,一是天敵,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不過,雀鱔少有天敵,不怕缺水。如果還有什麼威脅的話,那就是毫無反抗能力的下一代。在魚類的世界裡,很多小型魚類都把其他魚的魚卵當作主要食物,無論多麼兇狠的魚,它們產的卵都是沒有保護、不會遊動的一團美味,只能靜靜地待在一個地方,任人宰割。當然也有極少數種類的父母會守在魚卵的旁邊,等待魚卵孵化。
沒有父母看管的魚卵,無論父母把它們藏在草叢中、沙礫下,都會被那些不起眼的小魚發現、吞食。但是,雀鱔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它們並不守著魚卵,不耽誤自己「吃喝玩樂」,而是讓自己產下的魚卵含有劇毒,誰吃誰死。這個方法輕鬆地解決了保護後代的問題,使後代的生存得到保障。
為什麼說雀鱔是入侵的觀賞魚,和食人魚同樣臭名昭著的「水中殺手」?
有趣的是,雀鱔主要是作為觀賞魚而被世人所認識的。
觀賞魚之所以得到人們的喜愛,要麼是體色鮮豔漂亮,要麼是體形奇特,要麼是它們的習性惹人憐愛,雀鱔能夠受到眾多觀賞魚愛好者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它們獨特的體形和奇特的捕食習性。
雀鱔長有銳利的齒,模樣兇猛。它的捕食手法,很像沉著冷靜的狙擊手。它在水中總是單獨活動,不喜歡劇烈的運動,常常是一副孤傲冷漠的樣子,或是緩緩遊動,或是靜靜地漂在水的上層。如果發現獵物,就悄悄遊動到適合伏擊的位置,然後一動不動地埋伏在那裡,如同一截浮在水中的木棍,不容易引起獵物的懷疑。
實際上,雀鱔像狙擊手一樣,注視著獵物的一舉一動,而自己異常的冷靜、放鬆。一旦時機成熟,它猛一擺尾,衝過去,迅速張開長有利齒的長嘴,準確地咬下去,往往一擊成功。然後,雀鱔又很快平靜下來,慢慢地遊到一邊。 那些養殖雀鱔的觀賞魚愛好者,就是喜歡觀賞雀鱔那種狙擊手般的感覺:守望獵物的時候冷靜得讓人窒息,但最後突然一擊讓人賞心悅目 。
經過了一億兩千萬年的磨難,雖然雀鱔所剩種類不多,但雀鱔從寂寂無名的小卒,成為學術界、觀賞魚界的知名魚種。除此之外,近年來又因人類的過失,雀鱔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它們的孤傲獨特,以及它們的強大和危險。它被列為和食人魚同樣臭名昭著的「水中殺手」!
通過觀賞魚貿易,雀鱔漂洋過海向美洲以外的地區擴散。但常常會有一些人把雀鱔買回家,沒有興趣後就任意拋棄,在我國長江流域就常常有漁民或垂釣愛好者發現雀鱔的蹤跡。
雀鱔是一種十分兇猛的魚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它的存在,會對所在水域內所有的魚帶來致命的危害。那些被隨意投放在自然環境中的雀鱔,沒有天敵制衡,也沒法用人工方式殺滅,它們一旦適應環境,形成自然種群,結局將會無法收拾。
由於雀鱔可能帶來的危害,現在它的名字被列入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名單,時刻警示人們對引進和養殖雀鱔進行嚴格管理,不能讓它們進入非原產地的自然環境。
值得慶幸的是,這幾年由於專業人士的宣傳和呼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該謹慎對待外來物種,各種媒體也在發現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後,及時報導和警示百姓,提醒人們進行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