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宇宙中有意識的存在」。現在我喜歡簡單的說明問題,即使是假設,也不喜歡很長的論述。如果按照流行的假說,意識是量子糾纏的結果,那麼,再分析,意識的基礎就是微觀量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好這個也符合哥本哈根詮釋,信息是量子塌縮的結果,意識即信息。
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基礎認知,是下面分析的基礎。
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是亞宏觀物質(相對於人類尺度)與微觀量子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信息,這種信息同時加載能量,可以使得亞宏觀物質對所影響的範圍產生熵減(有序化)。當然亞宏觀物質為微觀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也是亞宏觀物質中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之間的,量子相干退相干,這個等效於量子塌縮,即信息產生,這就是意識的基本原理。
宇宙中,存在量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量子相干退相干,這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意識存在的基礎是母庸質疑的。
現在核心是物質尺度大於微觀量子尺度,如RNA亞宏觀物質尺度和電子、光子等微觀量子尺度之間的情況下,不同尺度存在雙向的相互影響,這才是意識存在的關鍵。
來看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俄羅斯量子生物學家普普寧和格瑞爾菲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拿來一個試管,抽盡裡面的空氣,創造出所謂的真空環境。但科學家們知道,就算把空氣抽盡,裡面還是有東西存在的,那就是光子。然後,科學家們用特殊設備就能檢測到光子在試管中的位置。
來看這個DNA影響光子的實驗:開始是光子是以完全隨機的方式散布在試管中。接下來,他們把人類的DNA樣本放進了試管中,結果出現了令人意外的表現:光子不再像以前那樣隨機分布,而是進行了重新排列,很顯然DNA對光子造成了影響。再接下來,他們又把DNA從試管中移了出去,結果又發生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光子仍然有序地排列著,彷佛DNA仍在試管中一般。
第二個實驗,一項由以色列與德國研究所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體積遠遠超出微觀層面且通常在常溫下運作的DNA,竟然有著分辨基本粒子的量子自旋狀態的能力。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據化學教授Ron Naaman介紹,DNA辨識自旋的方式是通過其雙螺旋結構中的手性。在這次的研究中,他們在一塊金制培養基上安置了一層可以自組成的DNA,然後讓其與分別處於+1/2自旋和-1/2自旋的電子們碰觸,觀察有無不同反應,結果令人吃驚——DNA與一類電子會有激烈的反應,而對另一組電子則幾乎毫無反應,並且這種對於電子自旋的選擇性是隨著DNA的長度、規模和完整性增加而更加明顯的:DNA的單鏈和破損片段對於兩組電子就沒有這種選擇性。換言之,這一屬性取決於DNA的手性。可以說完整、長段的DNA是優良的自旋過濾器。
我引用這兩個實驗,說明的是同一個事情:不同尺度物質可以發生雙向的影響,不僅是亞宏觀物質可以影響微觀量子,微觀量子可以反過來同樣也影響亞宏觀物質,這才是神奇之處。
我認為,「意識」的關鍵一步就是亞宏觀物質中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如光量子、電子,產生量子相干,實際上這個過程,是有序化的過程,信息熵減的,意識的誕生關鍵就是這一點,這是奇蹟的一躍,這就是意識作為熵減信息的本質。
由此可見,宇宙中,微觀量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量子相干退相干,這是毋庸置疑的存在,也就是說意識存在的基礎在宇宙中是母庸質疑的。可以說宇宙中處處存著這意識的基礎,但宇宙中能夠演化出更大尺度物質與微觀量子產生相互可以影響的情況,即意識的誕生,這種機率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