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09:21:56 來源:TOP網際網路 作者:佚名
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金在線微信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我不知道,這麼重大新聞為什麼沒有一家官方媒體報導。
是太敏感,還是因為沒有流量價值?
1.
千億弘芯項目爆雷,創始人準備跑路!
糟了!
天雷滾滾的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開始跑路了!
9月22日,芯榜接到知情人爆料:弘芯團隊正從武漢撤退,前往廣州再大幹一場。
知情人長達十幾頁的圖文爆料宣告了這個號稱投資1280億、騙得武漢政府團團轉的明星晶片項目徹底涼了。
與此同時,剛剛有了一點氣候的中國晶片事業,再次遭到重挫。
後果可能無法估量!
我相信很多人對武漢弘芯並不了解:
這是一家什麼公司?
它為什麼能騙得政府團團轉?
它使了什麼手段?
……
今天,媒體不敢說的,我來扒個底朝天!
2.
「武漢弘芯」考
要扒武漢弘芯的來龍去脈,就必須選扒出它的母公司。
時間回到2017年。
當年11月2日,一個叫曹山的男人和李雪豔的女人成立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8億。
這兩個人身份極度神秘低調,以至於網上幾乎找不到他們的照片,根據爆料者資料顯示,曹山本尊是這樣的:
當然,18億註冊資本是隨便填的,就連辦公室,他們也是租了一個50平米的商住兩用房。
然而想不到的是,光量藍圖僅僅成立13天就開枝散葉了。
不知什麼高人引薦,11月15日,它與武漢市背景的東西湖區工發投聯合成立了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
弘芯註冊資本20億,武漢政府注資兩億,佔股10%,其餘90%歸屬光量藍圖。
那麼光量藍圖出資多少呢?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一毛錢都沒出。
因為公司章程規定,母公司出資時間是兩年後的2019年12月。
就這樣,一無技術、二無團隊、三無商業背景的晶片項目正式落戶武漢。
有了兩億打底,弘芯甚至沒等到批地就馬不停蹄破土動工了,因為它必須一邊施工一邊籌錢。
一方面,承包商和供應商的款可以先欠著;另一方面,有了政府信譽背書,它從銀行與機構那裡貸到了一筆又一筆巨款。
有了錢,它反過來又擴大建設,大手筆挖人,以數倍工資從臺積電挖來很多員工。
弘芯半導體很快就成為了明星項目,2018年,它被納入武漢市重點項目,2019年,升格為湖北省重點。
2020年初,武漢市發改委發布《2020 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紅頭文件,弘芯總投資達到了驚人的1280億人民幣,遙遙領先其他製造業項目。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孔尚任《桃花扇》裡的評語對弘芯來說恰如其分。
2019年底,弘芯資金鍊斷裂爆雷了。
首先,武漢法院查封武漢弘芯價值7530萬元的土地使用權,這意味著弘芯捲入了巨額債務問題。
其次,武漢政府發布公告,明確指出:弘芯半導體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
最後,為了應對資金困難,弘芯將價值5.8億元的ASML光刻機抵押出去換取貸款。
到2020年9月,記者走訪弘芯工地,弘芯的廠房和辦公樓都已經停止了施工。
種種事實顯示,弘芯半導體變成了一個爛尾工程,投資1280億的國家級項目淪為一個笑話。
3.
深不可測的套路
有個流傳很廣的段子,我一直當笑話看:
一個人想吃火鍋,他給甲打電話,順路帶點羊肉過來,然後告訴乙捎點蔬菜和丸子豆腐,最後告訴丙拎幾瓶啤酒上來,就差酒了。
放下電話,他微微一笑去燒水了……
沒想到這個空手套白狼的段子在今天竟然成為了魔幻般的現實。
那麼,弘芯做局的人是怎麼玩的?
首先,畫大餅
為了打動政府,弘芯一出生就喊出了幾近浮誇的口號:
建成14納米邏輯工藝生產線;
建成7納米以下邏輯工藝生產線;
建成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
行外的人可能不太明白這些數據的含義,簡單說來就是弘芯要在短時間內打破美國晶片封鎖技術,成下一個臺積電英特爾。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個假大空的口號呼之欲出:「真正自主可控」「填補國內空白」……
這對於一家剛起步的晶片公司來說,未免太過不切實際。我們對比華為,晶片搞了這麼多年,現在仍然被美國卡住了脖子。
然而牛皮吹破天沒關係,對招商引資的人管用就行了。
其次,請大咖
2017年,蔣尚義空降武漢弘芯擔任CEO。
各位可能不知道蔣尚義何許人也,說出來驚得大家眼珠子都掉下來。
蔣尚義以前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左膀右臂,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在圈內素有「蔣爸」之稱。
2013年退休後,他又在臺積電做了兩年董事長顧問,然後來到了中芯國際。
弘芯以超過兩倍的薪水將這個晶片教父級人物挖到旗下,可謂是做足了聲勢。
最後,買機器
除了引進行業專家,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還斥巨資購買裝備。
2019年12月,弘芯宣布衝破美國封鎖,斥資數千萬美元買了一臺ASML光刻機。
為了迎接這臺光刻機,弘芯還專門搞了一個進場儀式,背景板上赫然寫著「弘芯報國、圓夢中華」八個大字,讓人熱血沸騰。
回過頭我們看,弘芯閃轉騰挪之間迅速配齊了目標、人才、設備三大晶片剛需,就等著地方政府入局了。
4.
可怕的遊戲正在複製全國
目前,我國每年進口半導體超過3000億美元,連續多年佔據中國進口規模之最。
在中美大國博弈的風頭上,晶片國產化被放到最迫切的位置。
在這種局面下,投機商蠢蠢欲動,借晶片之名狂割國家韭菜。
2017年,成都引進格芯半導體,計劃投資90億美元建設一條12寸晶圓代工線。
然而格芯從政府那裡拿錢拿地後不幹正事,專門從國外搞一些淘汰的二手設備。
2020年5月,格芯連發3份通知,宣布公司因經營情況徹底停工,數百億投資付諸東流。
2015年11月,德科碼半導體落戶南京,宣布總投資額達30億美元,最後實際投資46億人民幣。
在圈了南京政商兩界一筆又一筆投資後,2020年7月10日,德科碼正式提交破產申請。
2016年1月,貴州引進華芯通,同樣是高舉高打4年後宣布關門。
還有號稱投資400億元、國內首個專注於柔性半導體的陝西坤同半導體,項目爆雷後查出母公司北京坤同一分錢沒出,成為又一個「0元大股東」。
……
當前中國正在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造「芯」運動。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新增半導體企業超過10000家,2020年前8個月,國內又增加了7000多家晶片公司。
動輒千億投資的規劃、遍地開花的產業園區、名目繁多的補貼與獎勵……成為了這場運動的標配動作。
然而,舉國的晶片熱中,居心不良的團隊打著振興國產晶片的旗號,上演了一場場空手套白狼的圈錢好戲。
例如,當我們抽絲剝繭後,弘芯半導體騙局浮出了它的真面目:
曹山李雪豔等人成立空殼公司,通過空殼公司設立弘芯半導體項目,然後弘芯將債務和風險全部轉嫁給政府、銀行、分包商、供應商。
從開始、布局,到掩護,最後到現在撤退,這個遊戲堪稱完美。
有人可能會說,事情都發生了,再寫這個豈不是事後諸葛亮?
不!
悲劇雖然發生,但它帶來的教訓卻遠遠沒有引起重視。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個可怕的騙局正在複製到全國。
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南京德科碼,董事長李睿為在南京、淮安、寧波3個地方推出了半導體項目,最後全部爛尾。
再比如,弘芯母公司、北京光量藍圖創始人曹山搖身一變,又去了山東濟南成立了逸芯珠海半導體。
零元大股東、先開工後批地、挖來三星大將夏勁秋……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劇本,一樣的悲劇正在重演。
最後,在古代欺君之罪當誅,如今,欺騙國家,割國家韭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