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舊體詩的新作為

2020-11-25 光明網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的」,中華詩詞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時代,如何傳承和弘揚詩詞文化?詩詞應當有怎樣的時代面目與時代擔當?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天的詩詞創作與研究實踐中深入思考。

  內核是民族心智、民族靈魂

  中華詩詞的內核是民族心智、民族靈魂,它的表現形式是漢字。漢字的書寫是筆畫,讀音是聲調,形式是和諧對稱的建築美。四五千年前二言詩階段中華詩歌的萌芽,即呈現出詩的雛形,也奠基了詩歌的基本式樣。如《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周易》爻辭《歸妹》:「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在這一「詩」一「辭」裡,我們注意到,漢字的「書寫」與「聲調」,句子的「節奏」與「對仗」,到今天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書寫還是一筆一畫,讀音還是平仄協和,修辭還是那麼的講究意蘊與形式。

  後來中華詩歌經由四言、五言、七言為主要句式的《詩經》《楚辭》、漢樂府階段,這樣生生不息,一路浩浩蕩蕩走來,就走到了偉大的唐朝,成熟的格律詩(近體詩)產生了,宋元時代又產生了格律詞和曲。唐以後的一千多年歲月裡,人們對於中華詩詞喜愛不減,備加珍視。鬱達夫先生甚至說過,他不知道不讀詩、不寫詩(舊體)的人是如何生活過來的,那會是多麼的無聊與乏味。

  格律詩的出現,把漢語言文字的美推向了極致。為什麼格律詩的句式止於七言,沒有出現八言、九言、十言呢?筆者在《南園詞》創作實踐中發現,是因為人們一句話說到7個字正合適,再往下說就要換氣了。詩句如若換氣,而不是一氣呵成,詩的意蘊就衝淡了。後來為了使寫作更為自由,表達更為放鬆,就把句式拉長,兩個或三四個短句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這樣產生了詞與曲,但其語言的基本形態和語感節奏並沒有太多變化。這就是舊體詩詞呈現的漢語言規律,嚴謹科學而又簡約美麗。

  詩詞寫作中還會發現,這種由格律的約束來控制的漢語言文學創作不僅能夠反映大千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其多義與象形的文字功能能夠幫助作者,或者推動、啟發作者的思維與意識完成其創作,甚至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便是漢語言文字本身具有的神性特徵,是區別於其它文字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愛詩詞的文字理由。

  漢語言文字和詩詞的美是無以窮盡的。今天的詩詞創作與研究,首要的是老老實實繼承傳統,把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搬運回家、鑽研進去、學習到位。中共十九大報告說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對於詩詞來說同樣要做「忠實傳承者」,假心假意不行,半心半意不行,淺嘗輒止也不行,這既應是我們的詩詞立場也應是我們的詩詞態度。

  創作要實現三個突破

  從傳統中吸收營養,是為了今天更好地創作。如何弘揚中華詩詞?同樣是新時代的一個重大課題。追尋歷史,我們發現是經濟、文化、政治推動了詩歌的發展。《詩經》《楚辭》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文化特徵,而漢樂府與五言詩的流行,則顯示出兩漢之際的社會文化生活狀況。隋唐科舉制度的出現,開科取士,平民與世襲士族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上崗,大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唐詩,反映的就是唐朝的時代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從農耕社會走過來的,是從近現代積貧積弱的民族屈辱中走過來的,是從人民當家作主,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走過來的。概言之,新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亦應是中華詩詞的繁榮復興時代。

  時代巨變給中華詩詞創造了全新的觀察視域和發展條件。尤為重要的是,中華民族己經獲得經濟自信與文化自信,中華詩詞繼唐宋後很有可能出現一個新的詩詞高度。因為在農耕文明的土壤裡產生了唐詩宋詞兩個高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進入工商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的新時代,完全可以出現一個新的詩詞高度。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詩詞創作的認識和實踐上,要實現三個突破。

  一要突破由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語言」障礙,實現中華詩詞的當代語境寫作。對於詩詞語言來說,承繼的是文言文寫作傳統。五四以後白話文對文言文全面覆蓋,白話文生態已經形成。如果舊體詩詞寫作仍然離不開文言文,不僅自己感到彆扭,還會給今天的閱讀產生語言障礙。今天的詩詞還是要堅持當代語境寫作。運用白話文創作,會使詩詞更具有當代面貌、當代氣息。

  二要突破詩詞創作的理論局限,實現中國文學藝術傳統理論與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理論成果共享、優勢互補的理論自覺。今天的舊體詩詞創作主要吸收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理論的營養與指導。是「詩言志」「思無邪」,是《文賦》《詩品》,是《文心雕龍》《滄浪詩話》,是《蕙風詞話》《人間詞話》等等。今天的西方文學藝術理論,諸如「現實主義」「結構主義」「現代派」「印象派」等等,也可為我所用。客觀地說,無論是東方的文學藝術理論還是西方的文學藝術理論,都是人類共有的文明成果,理應受到尊重。要倡導舊體詩詞多吸收西方文學藝術營養,形成東西方文學藝術理論成果共享、優勢互補的理論自覺,這才是可取的態度。

  三要突破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劇變革附著在詩詞身上的不適應症,實現詩詞的現代化。中國社會從農耕社會跨入工商社會、信息社會用了不過三十多年時間。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不少詩人人雖然到了今天,但想法卻還在昨天。也就是人的身體雖然進入現代社會,但是許多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業社會,尤其上世紀70年代以前出生的詩人更是這樣,念茲在茲的還是小橋流水、梅蘭竹菊這麼一些詩詞意象。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快得令人頭暈目眩。農耕社會遺留在人體內的「觀念固化物」是不容易清除掉的,它甚至伴其終生。而人都有懷舊的情結,詩人尤甚,這就事實上妨礙了詩歌創作的新時代發揮。

  新時代需要我們的詩人用全新的視角打量詩詞。今天,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向往日益增長,更好地推動了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新時代因之煥發出民族的強大生機與活力。寫詩其實既是寫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也是寫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這是在考驗詩詞的時代擔當。新時代會出現許許多多與傳統詩詞不一樣的東西,新事物、新題材,催生新的表現手法與藝術技巧。我們的詩詞觸鬚要伸向社會生活的細部,這正是我們的詩詞發力並大有可為的地方。在這麼一個新時代,中華詩詞一定會釋放出新的巨大能量,重要的是詩人要增強寫作自信,書寫出無愧於前賢也無愧於新時代的詩詞作品。(蔡世平中華詩詞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

[責任編輯:邱亭]

相關焦點

  • 舊體詩的現代性問題
    變風變雅、屈宋楚騷、「建安風骨」、陶謝田園山水詩、「四傑新體」、「盛唐氣象」、南渡詞等的與時而出,皆為明證。近現當代詩家黃遵憲、于右任、吳芳吉、鬱達夫、聶紺弩、夏承燾、唐玉虯、錢仲聯、趙樸初、啟功等人的諸多名篇更能啟示今人:擁抱火熱現實生活並與時代精神聲應氣求,舊體詩不僅可以做到,還可以做得氣韻飽滿。
  • 舊體詩的含義和類型
    舊體詩是中國現代文學術語,我國的舊體詩有古體近體的分別。舊體詩是五四文學革命興起之後,對中國傳統的格律極嚴的詩體,包括五七言絕句、五七言律詩等多種體式的一種通稱。
  • 舊體詩詞綿延數千年 為何流落於文學的邊緣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學興起,為了與用白話寫的詩相區分,中國古典詩歌被稱為「舊體詩詞」。如同戴了緊箍一樣,舊體詩詞走下神壇,流落於文學的邊緣。  四川大學教授曹順慶把舊體詩詞衰頹的原因,歸於「進化論」邏輯在文學裡的消極影響,「傳統詩詞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後與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學、先進的新詩所淘汰、取代,時間這一尺度成為價值判斷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標準」。
  • 他堅持寫佶屈聱牙的舊體詩,面對了多少質疑?卻仍然堅守文化尊嚴
    最近志英寄來他新近出版的古體詩集《清齋淡句》,閒來翻閱,大吃一驚,詩集裡竟然有一首「奉贈」給我這個不懂詩詞、古文底子很差的人的詩,其中的「菊島尋幽共舉觴,謁君筆架訴衷腸」「宗愨志消心尚熱,須留人世好文章」,又喚起我對往昔時光的回憶。菊花島、筆架山是葫蘆島的兩個景點,志英借回憶友情來表達一種情緒。
  • 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這首小詩怎樣改好一些?
    你覺得這詩怎麼樣?老街感覺,這首小詩的意境不錯,但作為一首七絕,還是有幾個明顯的小問題需要調整一下一、 無意義的重複作詩如同下圍棋,每一個棋子都要有其價值和效率。古話說「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絕句只有四句,所以一定要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字。題主的作品中,有太多這樣的重複,平時一定要注意避免:【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
  •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文物保護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旅遊業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充分彰顯……」日前,《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野夫:我們處在一個反詩性的年代 詩歌式微是必然
    中國作為詩歌大國,80年代的「詩歌狂潮」曾在當代文學史和精神史寫下濃重的一筆。而隨著商品化大潮的來臨,詩歌熱又迅速退潮,回歸本位,以致有人驚呼「中國,你的詩歌丟了」。作為「文學皇冠上的明珠」,當下中國詩歌究竟處於何種水平?在微博微信時代,詩歌究竟是面臨被嚴重邊緣化的困境,還是迎來了創作的「另一春」?就此話題,野夫先生通過《洞見》欄目做出回應。
  • 他不熟悉漢語,反而翻譯漢語詩還拿了獎
    今天,儘管他仍然不懂中文,但他已經在翻譯軟體以及夫人田海燕的協助下翻譯了多首漢語現代詩,並將其發表在「詩生活」網站上。2018年,兩人獲得了首屆徐玉諾詩歌獎·翻譯獎。在他看來,詩歌是比語言更為古老的東西,他設想一個尚在母體中的嬰兒,他不會說話,但是能聽見母親心跳的節奏。「這是最古老的詩歌。」詩人就是在成年之後,仍然記住這一節拍的人。
  • 以新作為響應新時代——專家學者熱議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落實
    這場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組織的座談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主題,是學者們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自覺行動,也是增進認識、助力實踐的深度交流。  言談之間,共識不斷達成,信心源源匯聚。以新作為響應新時代,學者們已做好準備。
  • 《稽山詩草》讀後感
    古體詩詞理論言情言志的主張在他的詩中有了新的發揮,健朗遒毅的風格在他的詩中有了新的呈現,質樸徑直的語言在他的詩中有了新的表達。老師作為詩人的形象逐漸清晰起來。 在錢建民老師的詩詞裡,我深深感覺到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情懷。他喜愛古典文化,喜歡書法、茶道,五十歲時開始學蕭,有著很深的傳統文化情結。旅紹工作十年期間,是紹興的山水人文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 劉明生:詩與詩人
    詩與詩人文/劉明生   圖/網絡       一心想為別人寫的東西,經常會不為別人所接受       詩是美的,詩的美並不需要多麼華麗的修飾,但一定要藏著深刻。詩人的深刻,有時來源於思考,有時來源於勇敢。勇敢到敢於揭開身上已經結痂的傷疤,深刻到能夠打開內心最隱蔽的柔軟處,真誠的給所有人看。
  • 如何理解新時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任務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是過去五年最具深遠意義的成就,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最大亮點。這一新思想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最高理論、最新成果、集體結晶、行動指南,還要不斷發展和完善,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最新體現。十九大提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百年中國新文學的另類記憶:「新」詩如巷遇
    1917年,胡適和陳獨秀相繼在《新青年》雜誌的2卷5號、6號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通常,人們把這一年作為「新文學」和「新詩」的起點,由此算來,「新詩」迄今已經百年了。毋庸置疑,一百年前人們對於未來詩歌的想像各不相同。
  • 為什麼今年唯獨火了他的詩?——張鵬飛的詩:一支歡樂的草原晨曲
    他的詩歌入選《中國當代詩歌大辭典》和《中國詩百科》。描寫土默川的詩被翻譯成英文介紹到200多個國家。2020年他入選「中華詩歌大賽傑出詩人作家精英薈萃榜」。所著長篇小說《奶奶的燈光》,被人民網、光明網等300多家網站進行推薦和介紹,被教育部選定為全國教師閱讀書目。他被譽為新時代土默川地標性作家。一位有溫度有情懷的作家,必定是用眼睛和心靈觸摸生活的人。
  • 宗白華的「小詩」之美:他挽著流雲,向我們款款而來
    (《別東山寺》)一線清涼幽遠的意境,在詩中久久徘徊,這是宗白華第一次寫詩,用的是舊體七律的形式。後因宗白華感到心中的情緒倘若用舊體詩表達,容易顯得老氣橫秋,所以便很少再寫舊體詩。「五四」前後,宗白華深愛德國浪漫派文學,其中尤以歌德的小詩最為投合他的情趣。同時,當時詩壇上郭沫若、冰心等人的詩歌創作,也引起他對於新詩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