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為什麼說鯨魚是哺乳動物而不是魚
鯨
鯨類與魚類有著種種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鯨類用肺呼吸,而魚類用鰓呼吸。魚類利用鰓攝取溶解於水中的氧氣,可以永遠生活在水下。而鯨是用肺呼吸,它們必須不斷露出水面,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然後再沉入海底。當遠處海面上出現噴泉一樣的水柱,還伴隨著巨大的聲響時,這就是鯨在呼吸。當鯨用肺吸進大量空氣後,便會沉入深水層,等肺裡的氧氣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浮出水面換氣,就好像人們屏住一口氣在潛水一樣。
不過即使是最高明的潛水員,在水中也只能屏氣2-3分鐘,而鯨屏住一口氣後可在深水裡呆上2-3個小時。應該說鯨是生活在海水中的獸類,被稱作海獸。與鯨同類的海象、海獅、海豹等,雖然它們都是海獸類,但在繁殖季節,卻還要離開海洋到陸地上生兒育女,而鯨卻是終生生活在海洋中的海獸。不過據考古學家考證,鯨的祖先原先也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他們對鯨的骨骼進行研究後,發現它們的骨骼結構與陸地上的四足哺乳動物,諸如老虎、獅子等獸類相同。有時人們還可以捕到長有腿的鯨,腿長約1米,所謂「腿」實際上就是鯨後鰭的一個凸起物。
據稱,每1萬條鯨中平均就有1條帶腿的鯨,這或許是一種返祖現象。在很多種鯨的家族中,按生活習性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鬚鯨,它們主要以磷蝦,水母、藻類等浮遊生物為食。這類鯨的牙齒被須所取代,進食時把含有大量浮遊生物的海水一起吞入口中,然後再把海水吐出,食物就會被吞入肚內。當它們飢餓時常會迅速沉入海底,拱起海底的沉積物,然後張開大嘴吞食大量泥沙,從中把食物濾進肚內。年邁的鯨常常不是滿臉皺紋,而是滿臉傷痕,因為胃裡有大量不能消化的石子,於是人們常把面部的傷痕情況和胃內石子的多寡作為判斷鯨年齡的標誌之一。
另一類叫做齒鯨,它們長有牙齒,常以各種魚類和大型頭足類、海獸類為食,不過它們的牙齒並不起咀嚼作用,而是用來鉤住食物的。齒鯨進食從不咀嚼,而是地地道道的囫圇吞棗。人們曾從抹香鯨的胃裡發現過長達數米的鯊魚、海豹等,並且常是完整無缺的。齒鯨類中有一種叫做虎鯨,被人們稱為「海洋暴君」。在澳大利亞沒有「談虎色變」的成語,倒有「談虎鯨而變色」的說法。傳說它們會像鯊魚那樣吃人,其實這是訛傳。相反,經過訓練的虎鯨可以為人類服務,還可以讓人愉快地騎在自己的背上。
不過,它們對於海洋動物倒是毫不客氣,常常會集群行動,突然襲擊如餓狼撲羊一般,把食物吃個精光。在澳大利亞博物館,陳列著一頭體長12米、重9噸的虎鯨,胃裡面竟有13隻完整的海豚和14隻完整的海豹,可見「暴君」之稱恰如其分。鯨既要進食,同樣也要休息和睡眠。與魚類不同的是,鯨常會浮在水面上睡覺,將頭部浸在水下,身體保持平衡,輕輕擺動幾下尾鰭,每隔不到1分鐘,就會把頭露出水面呼吸並噴出不大的霧柱,眼睛半閉合或閉合,在夜間有霧的天氣航行的艦隻,一不小心就會碰到熟睡的鯨。鯨的肉可以用來食用,味道有點像牛肉。
在日本,鯨肉的價格是相當高的。在日本人的婚宴,招待會上,甚至在宗教界的重大節日上,鯨肉幾乎是必備的珍餚。鯨歷來被日本宗教界看做魚類,陸上的飛禽走獸一律不準捕殺,然而魚類不在禁止之列,所以捕殺鯨是被允許的。生活在北極地帶的因紐特人,幾乎把鯨等海獸視做主食。位於大洋洲的湯加,捕獲到鯨幾乎是國家的頭號新聞、捕鯨船還未到達岸邊,首都已是萬人空巷,爭著分買鯨肉,鯨的心臟要作為最高禮品進貢王室。如果母鯨腹中有孕,還需將鯨胎當面呈獻給國王。
除了食用外,鯨皮、鯨肝、鯨油等都有極大的工業價值,即使鯨腸內的分泌物是一寶。著名的龍涎香是名貴的香料原料,燃燒時香氣四溢,酷似麝香,但比麝香密雅,只要有一點龍涎香,其香味便可持久不衰,這龍涎香便是從抹香鯨腸內的分泌物中提取的。鯨如此巨大,渾身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單它身上的油就值數十萬美元。一頭中型的格陵蘭鯨,足足可供因紐特的一戶人家享用好幾年。這一切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以致不少人甘冒風險去捕殺這類巨型大獸。人類捕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代捕鯨是極其危險的行當。
漁民駕著只能載幾個人的小舟,手持魚叉,趁鯨魚睡著或麻痺大意之際,悄悄而快速地駛近它們身邊,投又手及時把一端帶繩的魚叉刺向鯨體的要害部位。一叉是不足以置鯨於死地的常常還需對著咆哮的鯨,連擲二叉、三叉……船隻也會隨著咆哮的鯨上下劇烈地晃動。翻船落水是常有的事,所以捕鯨被稱為「死亡遊戲」。當確定鯨死亡後,還得跳入水中把死鯨的嘴巴縫住以防其下沉,然後再吃力地拖著死鯨駛向岸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配備有專門捕鯨炮和各種儀器設備的捕鯨艦問世了,不但大大提高了捕撈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鯨的加工利用率。但同時,也導致的數量急劇成少此事已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為此還專門召開了數次國際會議,成立了句門機構來阻止這種對鯨類的濫捕濫殺行為現在,肆意捕殺鯨類將會遭到輿論的譴責,並會引起人們的公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