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四處有摩擦力的世界裡。你的腳與地面之間有摩擦力,發動機裡有摩擦力,在人世間人際關係中也有摩擦。這裡講物理世界裡的摩擦,兩個表面相互作用產生的摩擦及其力。
摩擦是彼此接觸的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所看到的幾乎所有東西都觸及到其他物,因此摩擦無處不在。我們通常認為摩擦力是我們要避免的一件壞事,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又需要它。有時摩擦力使事物變慢,但如果沒有它,你幾乎無法到何地方。
摩擦力是什麼?
老實說,摩擦力非常複雜。想像一下,有一塊木頭在桌子上滑動,看起來很光滑的表面在微觀上都是很粗糙的,表面的原子與桌表面原子以某種方式相互作用。如果統計這些相互作用的原子,那是天文數字。即使是1公分大小的小塊,其表面上有多達10^16個原子,沒有人能夠通過如此大量的原子來計算摩擦力。
但是有一個運作良好、即使並不完美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表示摩擦力與表面平行,並且始終指向與兩個表面的運動、或可能的運動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說,摩擦力作用沿著防止滑動的方向。
如果兩個表面相對靜止,稱為「靜摩擦」。這個靜摩擦力的最大量取決於:這兩個表面被推到一起的程度,稱為法向壓力N;以材料相互作用的類型,以靜摩擦係數μs來體現。小於或等於的符號很重要。為什麼?
可以嘗試一下,拿一個方塊放在桌子上,向方塊施加壓力,稍加滑動。如果繪製受力圖,是這樣的。如果推力有多大,則摩擦力也為這麼大。由於方塊處於靜止狀態,速度變化為零,因此水平方向的合力為零。如果稍加一點力,方塊並不滑動,摩擦力和推動力仍然平衡,但是兩者的力都更大。
如果摩擦力小於推動力,則方塊將沿與推動力相同的方向加速。如果摩擦力大於推動力,根據物理定律方塊看似應沿與推力相反的方向加速,這等於說推動一下方塊,它反過來加速了,這會是非常奇怪。
所以唯一方法為摩擦力是可變的。這就是為什麼在上面公式中存在小於或等於符號的原因。但是一旦方塊開始運行,即使用只帶有等號的摩擦模型。
與靜摩擦不同,如果兩個表面摩擦和滑動,則摩擦力基本恆定,這是基於實際實驗的數學模型工作的方式。
為什麼摩擦不好?
考慮有一個光滑的碗,在靠近碗內壁的邊緣上放下一個硬幣,它會滑向碗的中心,甚至可能會往上移到碗的另一側。但是由於摩擦,它不會像開始放下時那麼高。
如果從能量的角度考慮這個滑動硬幣,具有一定高度的硬幣開始有一定勢能。隨著硬幣向下移動,勢能減小,動能增加。回升到碗的另一側後,其動能逐漸降低,而勢能又逐漸增加。
但是在碗的另一側它沒有上升得原來高,這意味著有一些缺失的能量。能量並沒有真正丟失,它到哪去了呢?是因為摩擦,硬幣和碗的溫度提高了,缺失的能量轉變為了熱能。如果使用紅外熱像儀,可以看到物體相互摩擦時表面會發熱。
如下面動畫所示,行走者的鞋子在地板上打滑摩擦所產生的熱,在紅外線中,較亮的顏色表示較高的溫度。
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希望摩擦生熱。如下圖所示,顯示了貨運列車上的軸摩擦生熱的紅外圖像。
如果車軸變熱,所生的熱量增加。如果軸的熱量增加,則火車動能降低並減速。如果沒有火車引擎來拉,它最終將減速並停止。汽車內燃機內部也發生這種摩擦,隨著活塞的上下運動溫度增加,從而消耗能量。所以需要製造出儘可能少摩擦的動力機,摩擦減少了,可以獲得更多的有用能量。
為什麼摩擦好?
沒有摩擦,或摩擦很小,就難以讓地面在你的腳下施加水平力。沒有這種水平力,水平運動就存在。我們生活在摩擦之中,已經習慣了這種作用。如果在低摩擦的表面上進行走,譬如在冰上,會非常困難。
如下圖所示在正常地面上行走產生摩擦時施加在你身上的力。紅點代表你的質心或重心,另外兩個力是由於地面的作用,一個是是向上的由重心引力所引起的反作用力,一個是水平方向上使人體能向前推動的摩擦力。
如果沒有這個摩擦力,行走中你的重心與腳的支點一旦不在一條垂直線上,所產生的扭矩隨時會使你滑倒。摩擦力所產生的扭矩,與可能使你滑倒的扭矩方向相反而抵消,使人保持直立與直行。
所以當你在冰上行走時,摩擦力太小,需要格外小心,否則只能爬行或跪著。如果跪在了無摩擦的表面上怎麼辦?這也是一個問題。假設你跪下了想要站起來,在帶有摩擦的表面上,如下圖所示是你站起來時的受力。
如果在前腳沒有向後推的摩擦力,在後腳沒有向前推的摩擦力,兩隻腳只會滑動,總是不能站立起來。
沒有了這些摩擦力,你需要有另外的力向上拉自己,或者需要有另外的力將兩腿往裡推,才能站立起來。這很不方便,對吧?因為它不同於在有正常摩擦的地面上。
摩擦力不僅僅對我們走路和跪下有用,還在其它許許多多的地方使用它。汽車輪胎與道路之間的所產生的摩擦力會加度、減速、轉向等。摩擦會損失能量,但又離不開它。沒有它,我們寸步難行。
#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