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摩擦力的理解和記憶,需要從定義上仔細研究。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者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一、摩擦力產生的條件:1、兩個物體互相接觸。
2、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或者具有相對運動趨勢。
二、摩擦力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是相對運動,不是運動)
例如:我們站在地面上,向前行走。
分析:我們向前行走時,腳向後蹬,腳相對於地面來說,具有向後運動的趨勢,所以,腳就受到一個摩擦力的作用。腳相對於地面來說,是向後運動的,所以腳會受到一個向前的摩擦力。
由此可見,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有些時候,摩擦力也是動力(行走的人或者動物,奔跑的汽車)。
例如:用手抓住啤酒瓶在空中靜止不動,啤酒瓶是否受到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哪?
分析:我們抓住酒瓶,靜止在空中,酒瓶具有向下運動的趨勢,所以滿足摩擦力產生的兩個條件,會產生摩擦力。
方向:啤酒瓶相對於手來說,具有向下運動的趨勢。所以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手相對於啤酒瓶具有向上運動的趨勢,所以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向上的。
(分析相對運動,就是先假定一個參照物,看物體相對於參照物來說向哪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