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動摩擦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產生條件;
2.能判斷並運用決定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及數學表達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在實驗中培養觀察操作、歸納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養成嚴謹、創新、理性、求真、協作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的探究過程。
【難點】
實驗中控制變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實驗導入:前面學習的牛頓第一定律中強調:物體在不受力的時候總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即處於平衡狀態,換句話說,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那為什麼我們在推桌子的時候桌子並沒有動呢?在桌面用彈簧拉動物塊使其做勻速直線運動,物塊受到拉力為什麼還會是勻速直線運動呢?引出課題《滑動摩擦力》。
環節二:建立概念
1.學生分組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桌面上的木塊,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存在,並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並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嘗試描述滑動摩擦力的的定義、方向、大小。教師之後根據學生的認知和觀察進行總結明確概念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i,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運動,故與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回憶舊知,歸納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
(1)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並存在擠壓力;(2)接觸面粗糙;(3)有相對運動。
通過幾組演示實驗來驗證以上條件,如不接觸的兩個物體間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觸但沒有相互擠壓力的情況,學生也可自行嘗試驗證,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得記憶和理解。
(2)教師明確說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據以往對力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環節三:深化概念
【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的探究】
1.小實驗:a將手放在桌面上輕輕滑動,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覺滑動摩擦力不斷增大;b 將手放在紙上重複上述動作。
2.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實驗器材:滑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棉布、紙等。
(3)實驗步驟:a提出問題: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設: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壓力有關係
②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係
③跟接觸面積大小有關係
④跟運動速度有關係
c證明假設:利用彈簧測力計測滑動摩擦力
d分析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實驗,教師首先強調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後進行實驗,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實驗結束後,小組代表上臺進行數據分享,最後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
環節五:小結作業
1.教師引領學生回顧本節課學到了什麼,對摩擦力有怎樣的認識。
2.作業:如何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1)什麼時候需要增加滑動摩擦力?怎麼辦?
(2)什麼時候需要減小滑動摩擦力?用什麼方法?
方法歸納:
(1)改變動摩擦因素μ
(2)改變正壓力
四、板書設計
以上是《滑動摩擦力》教學設計,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招教面試資料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師招聘面試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ks)
回復開口練查看【各學科備課紙教案+試講答辯音頻·每日更新】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結構化7大類型備考試題+各學科試講答辯音頻】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