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闊別波瀾壯闊的2020年,我們即將迎來充滿希望與未知的激蕩新十年。科技與資本的雙重推動,是這個十年的時代主旋律,也很可能成為下個十年的創新主推力。因此,臨近2020年年底,我們推出了「年度行業研究」這個系列,選擇了當下最受關注的領域進行系統梳理。這些行業,或正在改寫當下新經濟格局,或有可能重塑未來商業甚至國際格局,或是36氪讀者感興趣,或是正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我們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和我氪的讀者一起「無限拓展邊界」,一起「更先看到未來」。
本文是這個系列的第五篇。我們選取了國產作業系統。疫情過後,反全球化的情緒出現了蔓延的趨勢,各國針對於信息安全的討論熱度高居不下,關於國產作業系統的呼聲不絕於耳。本文希望通過系統的梳理,為讀者系統的呈現目前國產作業系統的行業現狀。
相關閱讀:
被攪動的萬億5G市場:億級用戶的連接重構與產業網際網路的誕生|年度行業研究
全球量子競賽再加速:百億美元市場背後,角力量子霸權 | 年度行業研究
軟體開發既要敏捷又要安全?來看看DevSecOps吧 |年度行業研究
2020的冬天,中國疫苗產業的春天 | 年度行業研究
**
作者:熊純漪
編輯:石亞瓊(syq@36kr.com)
**
疫情過後,反全球化的情緒出現了蔓延的趨勢,各國針對於信息安全的討論熱度高居不下。與此同時,美國對華的高新技術出口仍採取了較強的限制,相關產業的上下遊企業以及政府的國產化需求增長迅速。作業系統行業的C端市場長期被外企產品壟斷,B端的產品也較為局限,關於國產作業系統的呼聲不絕於耳。Wind作業系統指數自2019年初940.65點持續呈現上升態勢,2020年7月份達到峰值2289.27。本文希望通過系統的梳理,為讀者系統的呈現目前國產作業系統的行業現狀。
在本文,你將看到:
國產作業系統的歷史以及挑戰
各細分終端的市場結構
現階段主要客群
國產化的主要競爭優勢
行業全鏈國產化的能力
作業系統的新機遇
一、國產作業系統緣起 1.1受到今年動蕩的國際環境影響,國產作業系統概念愈發強勢
在華為業務受到美國商務部限制,微信、Titok受到美國政府打壓後,今年8月份人們產生了微軟「斷供中國」的猜測。後期微軟官方回應稱「斷供中國」系謠言,但是作業系統市場外企壟斷的局面已經燃起了作業系統用戶的擔憂,國產作業系統的概念已經悄然在市場生長。
作業系統不僅有針對於PC端、手機端的產品,其可以根據應用場景以及終端設備可以分為桌面、移動、伺服器、物聯網、嵌入式等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絕大多數核心技術、廠商和產品緣起於美國。其中PC作業系統的起源最早。20世紀80年代左右,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的資源利用率、計算機整體性能優化等問題出現,因此PC端作業系統逐漸被引入使用。
現階段市場中的作業系統以閉源的微軟Windows以及各個基於Linux的開源項目:Ubuntu、Fedora、OpenSUSE等Linux發行版為主。
作業系統
但國產作業系統,不管是在PC、移動端、伺服器端都很低。
根據Statcounter機構數據,截至2020年7月,Windows系統佔據中國桌面端作業系統市場高達86.03%的市場份額,Linux只佔據約0.89%的市場份額。國產作業系統幾乎都基於Linux進行研發,其中銀河麒麟、武漢深之度基於Ubuntu開發了桌面以及終端作業系統;普華基礎軟體、凝思基於Debian開發了伺服器商業版本;中標軟體、中興新支點、紅旗、中科方德基於CentOS開發了伺服器社區版本。
手機作業系統中,Google的Android佔比78.59%,Apple的IOS佔比達20.36%。我國伺服器作業系統中Windows也處於壟斷地位,截至2018年末數據,WindowsServer2008佔據45%的市場,其次是 WindowsServer2013佔比為24%。Windows共佔據了88%的市場。
我國伺服器作業系統市場結構
1.2國產作業系統替代的歷史
中國國產作業系統於上世紀末開始,產生過超過20款相應的產品。但是受制於微軟Windows、Google、IOS等作業系統的預裝以及先發優勢,因此並未出現很廣泛的發展,多存在於軍工政府部門,市場化水平低。
伴隨著稜鏡門等一系列信息安全問題的出現,國家已經在2011年左右開始從各層面部署相應政策加速國產作業系統的步伐。
南風計劃
據悉,2014年國家開始部署信息工程全鏈國產化的南風計劃。其目的主要是推動從伺服器、CPU、作業系統、中間件、資料庫到應用軟體的信息工程全鏈實現國產化。
從早期南風一號計劃試點15家機構到2018年的二號計劃,已有63家政府單位參與其中。
安可產業聯盟
安可產業聯盟(安全可靠技術和產業聯盟)也是一個包含多領域,涉及一整條產業鏈的非營利性聯盟。它的前身是成立於2016年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是由24家從事軟硬體關鍵技術研究、應用和服務的單位發起建立的社會組織。
2020-2022年是國家推廣建設安可產業聯盟(安全可靠技術和產業聯盟)最重要的時段,市場將會出現安可市場這一新的風口。國內出現了從基礎硬體設備到基礎軟體再到應用軟體最後觸達信息安全的全鏈國產化浪潮。在作業系統層面,市場迫切需要有國內企業可以獨立掌握代碼同時也可以滿足企業使用需求的產品。目前安可產業聯盟共有180家成員單位,其中已有15家作業系統企業。
1.3國產作業系統替代的現狀
雖然微軟、Google、Apple等外企在作業系統市場中有著近乎壟斷的行業地位,但是現階段我國已經出現了統信軟體、麒麟軟體等有一定規模並且擁有成熟產品的作業系統公司。除了黨政軍系統採購外,在國內部分特定領域,如高精尖科研機構、重視信息保密的企業,國產OS企業已經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
不單是高精尖科研機構、信息保密企業及PC廠商,中國的手機廠商等其他終端廠商對於外企的作業系統也有著斷供的擔憂。華為、小米等硬體廠商紛紛希望通過「軟+硬」的模式,構造類似Apple的IOS系統,增強企業的獨立性以及議價權。
雖然國產作業系統在C端市場身影較少,但也不是一片藍海。業內已有統信軟體、天津麒麟、中科方德等企業,還有騰訊、阿里、360等網際網路企業布局其中,國產作業系統市場已經形成了「國家隊」、民營領軍企業以及網際網路企業的格局。
二、國內PC作業系統賽道 2.1國內PC作業系統賽道呈現「統信vs麒麟」兩強之爭的局面
國內PC作業系統賽道中麒麟軟體以及統信軟體較為成熟,擁有中標麒麟、銀河麒麟、深度系統、UOS等產品,其餘玩家規模較小。而麒麟軟體是中國電子2019年將旗下中標麒麟和天津麒麟整合打造的軟體主力品牌,統信軟體則是於2019年底武漢深之度以及武漢誠邁合併成立的民企巨頭。
統信軟體股東包括誠邁科技、360、劉聞歡、綠盟科技,其中民營資本偏多。大股東誠邁科技持股比例達44.44%,是一家提供智能科技硬體終端及軟體外包服務的上市公司。
作為統信軟體前身的武漢深之度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但虧損情況在逐步好轉,其營業收入也長期保持在700萬左右。
武漢深之度業績(來源:興業證券證券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據統信軟體的上市股東誠邁科技披露,Q3單季度統信軟體營業收入共計1.06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達到1.45億人民幣,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市場規模。除此之外,統信桌面作業系統於今年9月份推出基於Linux內核的V20個人版產品,公司在G端以及C端均有一定的個布局。雖然統信軟體成立時間不長,現仍受制於產品迭代、人才擴招等原因無法盈利,但是其已經展現出了市場以及政府的認可。
而誠邁科技近年來營業收入表現也較為穩定,呈現上升態勢。2021年預期收入可以達到2019年的兩倍。
誠邁科技營業收入以及增長比率
麒麟軟體的股東中國軟體持股比例為34.93%,股東天津先進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與天津市東麗區人民政府一同設立,持股比例為7.55%。麒麟軟體在市場資源上依靠中國電子,其具有更豐富的G端客戶資源。
麒麟軟體大股東中國軟體2020年三季度單季公司收入8.44億元,受疫情影響同比下降了21.90%,但下滑已經逐步出現收窄。其2011年至今營業收入處於緩慢增長階段。2020年下半年為信創招標階段,中國軟體三季度單季的銷售費用為0.70億元,提升了48.94%,為公司的信創招標結果起到一定的佐證作用。因此中國軟體2020年預期收入增長率將達到60%。
中東吳證券研究所分析師認為信創產業發展進入爆發期,中國軟體的先行指標合同負債和存貨達到歷史最高位置,即將進入兌現階段。
中國軟體營業收入以及增長比率
雖然國產作業系統的市場機會更多的存在於B端以及G端當中,而兩家頭部玩家具有不同的股東背景,同時也選擇了較為不同的打法:統信軟體更多與國際主流作業系統競爭B端、C端市場,而麒麟軟體則依靠中國電子等央企的市場資源在國內G端市場迅速積累了大量訂單
2.2麒麟軟體旗下的中標麒麟以及銀河麒麟是國內主要的作業系統產品
麒麟軟體作為老牌玩家,起步較早,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同時,其「國家隊」玩家背景也提供了很好的客群資源,政府認可度最高。
較之於統信選擇基於Debian系統進行產品開發,麒麟因為客群需求清晰,所以借鑑了更多的版本的Linux,提供更加定製化、多元化的產品。銀河麒麟採用了Linux、Mach、K42等內核,中標麒麟則選取了Fedora內核。麒麟軟體整體的產品矩陣包括銀河麒麟V4、V10和中標麒麟V7.0,更加多元化。
據悉,麒麟作業系統在國內市場的國產作業系統中具有Windows級別的市場份額。在銀河麒麟作業系統V10版本發布之前,銀河麒麟作業系統已經連續9年位列中國Linux市場佔有率第一名,在嫦娥探月、國家電網、北京地鐵、航空公司客票系統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V10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表示,採用麒麟作業系統的我國黨政企業已經超過了10000家。
2.3後起之秀的統信UOS背靠華為等大廠以及技術公司在市場中也站穩了腳跟
統信軟體於2019年底由武漢誠邁以及武漢深之度共同成立,其作業系統產品為UOS(統一作業系統),基礎為武漢深之度的作業系統Deepin。
Deepin作為國內研發較早的開源作業系統,是我國唯一一款在全球開源系統排名前十的作業系統。深之度研發的Deepin Desktop Environment獲得了土耳其政府的訂單。
除此之外,Deepin在國內C端客群中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其產品被華為選中並搭載於Magicbook Pro是其布局消費者市場的巨大亮點。
基於Deepin,統信UOS的優勢更多在於穩定性以及用戶體驗中,這使其用戶結構更加多元化,涵蓋國內外B、C端用戶。Linux作為國內使用較為廣泛的內核,常常被詬病其在軟體安裝上較為困難,使用門檻高。因此,統信選擇了更加統一的產品路線。UOS則通過設立UOS軟體商城作為其唯一入口,從而解決系統軟體安裝入口平臺化的問題。
2020年其已經發布了針對於合作夥伴的Final版本以及針對於最終用戶的Release版本。
3.目標客群出現了C端拓展,但現期仍集中在G端
PC作業系統中C端市場Windows依靠產品預裝以及成熟的生態體系取得了獨一無二的壟斷地位,市場影響力極大。出於信息安全因素以及國產化替代傾向,G端客群則是國產作業系統更好的起跑賽道。
儘管得益於技術路線的優勢以及和C端廠商華為的合作,統信軟體作為國產作業系統領頭羊已經開始拓展C端市場,但仍處於早期拓展階段。業內並不存在真正能在C端市場與Windows抗衡的產品。無論是統信、麒麟等國產作業系統頭部企業,還是普華、萬裡紅等新勢力,更多的仍在挖掘B端以及G端市場。
依照我國黨政機關單位計算機設備國產化替代政策的要求,政府近3年將要更換約2000萬件外企設備,若作業系統客單價保持在400元左右,整體替代產生的增量市場規模達到80億人民幣。更迭之後,G端以及國企PC市場若仍可以保持每年數千萬臺的換新,作業系統市場空間將在40億人民幣左右。
3.1以G端為主的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機會,但是新勢力遇上了獲客的難題
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商用PC市場(不含工作站)出貨量達到615.9萬臺,同比上漲0.2%,商用PC市場從一季度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逐步恢復。根據二季度出貨量預測,未來中國商用PC市場每年出貨量可以保持在2200萬臺以上。而據國管局採購中心的數據顯示,政府行業年採購新增和用於更新換代的PC電腦達到400萬臺,而商用PC年出貨量在1800萬臺左右。
作業系統的價格因為用戶需求不同存在一定的差異,UOS V20作業系統官方預售價格為99元,國產C端作業系統價格普遍在200元左右。B端國產作業系統目前大多需要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製,因此未公開發布價格。據業內人士表示,黨政軍等政府行業PC作業系統單價在400元/套左右,而商用市場作業系統價格約為300元/套。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計算得出我國商用PC作業系統的年銷售規模:
中國PC作業系統市場規模
在我國PC數千億人民幣的市場環境下,保守估計,商用PC作業系統存在每年70億人民幣的市場空間。
伴隨著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技術興起及普及,伺服器作業系統的商用前景也存在較大的上行空間。
據東吳證券預測,2024年伺服器年出貨量可達460萬臺,假設伺服器作業系統單價為7000元/套,重要行業採用商業版OS的比例為2/3。到2025,我國每年的伺服器作業系統市場可達215億人民幣。
3.2國產手機作業系統
2019年中國市場運行Android作業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大約為75.44%;其次為iPhone市場份額約為22.49%。在Android作業系統中,Android8.1佔比最高,達 20.03%,Android 6.0佔比16.16%,Android 8.0佔比為14.96%。Android 9.0佔比雖為12.18%,但是較上季度佔比上升了8%。
今年下半年,蘋果通過IOS14 系統更新帶來了小組件、App資源庫以及整體更加緊湊以及提高使用效率的設計提高其在兼容設備的採用率。據Mixpanel數據顯示,去年iOS13 在所有兼容設備上的採用率為20%。但是今年這個比率預計可以達到25%。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廠商在作業系統賽道發力,包括小米旗下的MIUI、魅族的Flyme OS、錘子科技的Smartisan OS、中國移動與Google開發的OMS作業系統,上述系統均基於安卓系統開發。
國產手機作業系統中也不乏MIUI、鴻蒙等知名產品,其多為手機廠商的自研版本。
小米旗下的MIUI早在2010年發布了首個內測版本,至今已經完成了數十版本的迭代更新,是小米以及Redmi手機的作業系統。其設計主打簡潔風格,並基於小米年輕的目標客群提供更為個性化的界面。其早期版本就配備了較為完善的小控制項提高了操作體驗,並支持與OPPO、vivo、小米筆記本進行文件、照片互傳。
華為的鴻蒙操做系統起步時間沒有MIUI那麼早,但由於華為的全場景戰略,其已經以手機為核心開發出較多的場景,包括移動辦公、運動健康、社交通信、媒體娛樂等。消費者未來可以在手錶、車機、屏幕等終端設備上看到鴻蒙的身影。
今年9月份華為2020開發者大會宣布鴻蒙系統迭代到2.0版本(HarmonyOS 2.0),並開始開源面向內存小於128MB的終端設備,計劃2021年10月面向所有4GB以上設備開源。
HarmonyOS 2.0是一款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作業系統。華為具備大量的終端用戶基礎,鴻蒙作業系統可以通過預裝等途徑更容易獲客。但若想留住用戶抑或是將作業系統作為其產品的一個亮點,系統生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鴻蒙選擇開源面向開發者、應用廠商是希望獲得華為自有硬體產品以外的終端玩家以及開發者,從而構建「產品+生態「類似Windows模式的護城河。
除此之外,,OPPO的作業系統ColorOS已經迭代了11版本 。幾日前vivo也在開發者大會上線了自研的手機作業系統OriginOS,其的主要特點主要在於外觀和交互上。現階段幾乎每一家手機廠商都會根據自己的目標客群以及產品定製作業系統,廠商的軍備競賽也從硬體層面上升至軟體層面。同時業內也出現了鴻蒙這樣開放第三方硬體廠商的系統。因此手機作業系統行業未來也是國內作業系統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
3.3國產伺服器作業系統
整體來看,在伺服器領域,微軟依舊佔據了近90%的市場,Linux整體有約10%的市場。
國產作業系統市場份額類似PC以及手機作業系統,佔比較低,用戶更加傾向於Windows以及Linux的產品。
國產企業中普華、凝思、中興、中科方德、銀河麒麟都有相關的伺服器作業系統產品。
伺服器作業系統用戶主要根據自己的應用需求,比如開發語言、資料庫類型以及使用習慣來選擇產品。比如ACCESS、SQL資料庫更適合使用Windows系統而MySQL更適合Linux系統。
除此之外,Windows作為一個單用戶、多任務的操作環境,並且容易上手使用,對於小用戶較為友好。更多的小型企業出於使用成本等因素考慮會青睞Windows Server。而Linux的不同發行版本有不同的長處:Debian主打穩定性;Ubuntu有較好的兼容性。
國產伺服器作業系統賽道較之於PC、手機端客群更加狹窄,受眾為專業化需求更高的B端用戶。因此伺服器作業系統賽道也許不會出現Windows作業系統在PC端的壟斷情況,其市場國產化替代進程將會快於PC、手機作業系統。
而華為也在伺服器作業系統中進行布局。2019年9月份華為伺服器作業系統EulerOS開源,開源名為openEuler。其後,普華軟體、統信軟體接連推出基於華為Euler伺服器的作業系統。華為openEuler社區已經匯集了天津麒麟、普華基礎軟體、深度科技、中標軟體等作業系統企業以及研究機構,未來消費者可以看到更多的openEuler LTS商業發行版。
3.4 新機遇下創業者的日子並不好過
有別於其他客群體,政府客群的遷移成本較高,而頭部廠商針對於國內競爭者也有著技術的護城河。諸如統信這樣有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競爭力的國產頭部廠商,在G端面對麒麟軟體時仍然存在很大壓力。
統信軟體背後大股東誠邁科技在2019和2020年股價獲得了巨大的增長,從2019年上半年的不到30元漲至2020年3月份的高點271.53元。但2020年下半年誠邁科技出現了持續的下跌。除此之外,麒麟軟體大股東中國軟體也於2020年中觸及近130元的高點之後下跌,截止
這可能是因為投資者對於統信軟體在今年6月黨政等領域開始的信創招投標中的表現存在懷疑。此輪信創中標結果並不對外公布,很多地區採用分招分籤的形式,目前無法獲知中標情況。
新玩家既無法面對Windows等成熟海外產品,也很難在G端市場撼動老玩家的地位。
4、為什麼全鏈國產作業系統還不能普及
國產作業系統起步較之於歐美晚了一些。21世紀初我國開始研發紅旗Linux作業系統,至今也有一批可以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但是整體市場規模很小。
作業系統的落地運用場景幾乎遍布整個電子產品行業,小到電腦外置攝像頭、智能手錶、鬧鐘,大到大型設備的整機作業系統等。
國內鴻蒙、普華及大多數國產作業系統企業專注於物聯網作業系統業務,比如攝像頭、手錶等小型智能終端以及車載作業系統類的。而致力於伺服器、桌面終端作業系統的企業並不多。
面對眾多的細分的作業系統賽道,國產作業系統無法拓局的原因在於國產能力嗎?
4.1國產作業系統的護城河在哪?
國產作業系統雖然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但是國產硬體早已有了較好的表現。無論是PC、手機抑或是平板,國內均有較為強勢的國產品牌,而在手錶、攝像頭等其他智能硬體領域,市場結構也較為建康。
國內已有豐富的作業系統硬體載體。
作業系統作為軟體硬體的中間體,產品最後都會落地在硬體上,因此Windows及IOS可以憑藉其預裝優勢在作業系統賽道擁有牢固的競爭壁壘。B端以及G端客群具有一定的定製化需求,軟硬體捆綁銷售的模式會遇到一定的障礙。但是C端的產品則普遍是標準化的,消費者更換作業系統的替代成本很高,很少有人會在購買之後無端更換作業系統。
因此國產化硬體給予了作業系統一個很好的護城河,諸如華為、小米等廠商也早已利用了硬體載體的優勢。
除此之外,較之於Windows等系統幾百上千的定價,國產作業系統具有價格優勢。據悉,國內C端作業系統部分免費使用,收費的價格區間也處於兩三百元,遠低於外企產品。
4.2行業是否擁有了成熟的國產土壤?
全鏈國產化作業系統的概念以及研發經歷了十餘年之久,至今消費者仍然不能看到具有市場地位的國產作業系統。這與底層設備、技術以及行業受重視程度存在一定的關係,但局面已經出現好轉。
作業系統賽道現在不缺錢也不缺政策。
國產作業系統賽道中存在統信軟體、麒麟軟體類具有上市公司股東背景的頭部企業,行業內也不乏騰訊、360等網際網路巨頭玩家。伴隨著信創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出現了華為中科院系、CEC等廣泛布局的龍頭企業,未來市場格局可能仍會出現變動。作業系統賽道作為信息技術創新產業的關鍵一環,並不「缺錢」。
除此之外,複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外企系統的壟斷地位也使得行業並不「缺政策」,業內有中國軟體等「國家隊」的身影。
產品的土壤是晶片水平、軟體生態以及系統工程師。
除去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作為智能終端軟硬體的橋梁,作業系統需要直接連接終端的CPU以及桌面軟體,想要完成一款優秀的全鏈國產化作業系統,必須擁有與之適配的算力水平的國產晶片以及豐富的軟體生態。
很可惜,國內的晶片整體水平較低。若想直面C端市場,現階段國內晶片水平較之於高通等海外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國產CPU存在明顯的算力不足以及發熱問題。但這類問題主要存在於C端產品中,B端產品中存在大量以基礎辦公為主的需求,因此其對於底層算力的要求較低。
36氪投資經理劉彥廷表示,因為大部分國產作業系統現階段目標客群並不在具有高算力要求以及散熱需求的C端及部分B端市場,而是在於黨政軍為主的B端基礎辦公市場。低算力需求市場不想面對過剩算力帶來的更高的晶片購買以及使用成本,而國產晶片可以滿足其對於CPU的需求同時也滿足其對於全鏈國產化的要求。因此國產底層算力水平對於現階段國產作業系統的發展影響很小,並不能算是瓶頸。
主要晶片
國產CPU晶片整體來看,已經具備了商用能力。作業系統相關晶片中華為的鯤鵬、中國電子集團的飛騰、中科院的龍芯、天津海光的海光晶片四者在行業中的適配度和適用性較高。
想下大盤棋需要有競爭力的系統生態。
而在軟體層面,除了頭部的統信軟體和麒麟軟體外,其他早期玩家市場規模都較小,往往都是系統需要適配頭部軟體進行開發。國產應用的OA接口較為分散,作業系統研發商需要據此做不同的接口,系統兼容其他應用的成本較高。
據相關人士透露,部分軟體針對於新系統製作接口會收取作業系統企業一筆適配費用,頭部軟體的報價可以達到千萬人民幣水平。
而作業系統的軟體生態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使用體驗。現階段國產作業系統沒有Windows級別的話語權,開發者並不會主動上門來加入社群生態。而產品生態對於C端消費者更為重要。國產作業系統賽道中華為等廠商通過硬體話語權以及開源的模式吸引開發者加入其中避免「沒有開發者-沒有應用-沒有消費者-沒有開發者」的封閉生態閉環。
但是軟體生態需要一定的時間的積累,短期很難看到在生態上可以和Windows直接競爭的產品。
一款成熟的作業系統的成本很大一部分將來自OS工程師,而國內是否有足夠的工程師呢?
據相關人士表示,行業存在OS工程師缺口。
「OS工程師的收入常常達不到同期其他IT工程師的水平,這導致了很大的人才流失。行業需要的是真正的OS工程師,但是他們也會有能力在軟體行業獲得較好的回報。」
據悉業內頭部統信軟體已經開始了今年的5000人招聘計劃,其中研發人員佔比約為60%,適配人員佔比為10%,技術類人員佔比共近八成。麒麟軟體也計劃在五年內組建萬人團隊,行業的搶人擴張已經不是秘密。
因此,國產作業系統在底層設備以及人才技術上存在不足,但足以支撐相對於現今局面更大的市場。
4.3新的機遇在哪?
G端的市場急速上升提供了行業蓬勃發展的機會,但是行業短期內想要撼動成熟的B、C端市場並不現實。
於此同時,賽道極易受到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倘若短期內中美關係出現進一步惡化,行業會受到更多的資源加持。反之若關係得以緩和,信創產業賽道將會出現減速,作業系統早期企業倘若沒有客群基礎將會很難生存。
不同終端的作業系統間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本質還是一樣的,業內存在頭部廠商降維打擊或是跨終端整合的可能性。
作業系統存在多個細分的終端場景,國內在物聯網、伺服器、移動端都出現了很多玩家。而外企產品在多個賽道的壟斷情況也存在於我國市場,比如Windows在PC以及伺服器的高市場份額。因此,技術的通用性可以帶給玩家面對不同終端場景更低的邊際成本。PC端移動端由於使用功能的類似,未來具有較大的整合潛質。而物聯網場景下的OS具有硬體適配繁雜、產品專業化強的特點,也可能出現獨角獸級別的企業。
賽道內企業現階段上升主要存在於G端訂單的獲取,但是長期來看企業的目光不會局限於「內耗」,更多的會是在爭取B端合作夥伴上。
除了C端客群外,國產作業系統短期內會因為國產化浪潮面對大量的B端產品替代機會,如果可以在較低的替代成本時間點完成布局,可以對市場結構造成巨大的衝擊。
過去十年,Windows在美國PC市佔率從2009年的88.76%降至2019年的69.42%,縮水19.34%。在美國市場Windows已經面臨新系統的挑戰。
而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蘋果的OSX的崛起。雖然整體生態不與Windows,但是蘋果憑藉硬體優勢搶佔了大量的PC市場份額,而國內華為、小米等硬體廠商已經有此類的布局。
雖然硬體廠商可以自研系統,但是往往存在局限性,無法實現跨硬體、跨領域的整合,因此作業系統更多會存以外包形式進行軟硬體結合。未來在國產汽車,比如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載作業系統,國產伺服器以及數碼產品等非PC、手機端也存在很大的整合上升機會。
長遠來看,OS賽道的決戰還是會在C端市場。C端消費者替換一款習慣的系統的學習成本很高,但是如果系統預裝於新的硬體產品中,也許會讓其更加願意學習並習慣。因此捆綁硬體是未來作業系統新貴在更廣闊C端客群拓客的重要一步。拓客之後,如何增強用戶粘性,這就更取決於系統的體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