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如何後來居上,宋軍提出了三點:首先依靠體系化提升競爭力;產品不多時更要提高溢價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對市場快速反應、快速聚焦;最後是,在吉利的經驗裡需要有一套「對標的邏輯」。
記者:吉利全面發力SUV只有兩年的時間,怎麼做到在兩年時間裡,SUV和全部銷量都是第一的?
宋軍:第一,在SUV領域,吉利是後來者,不算先行發力的品牌。所以因為是後來者,想要出頭,需要加倍努力,其實之前我們一直在悄悄積攢力量。體系化構建力量凸顯,全面提升品牌競爭力。所以大家看到的,一下子很多SUV就出來了。做正向開發,做平臺技術積累需要周期,周期到了自然而然老產品迭代更快,新產品上市也快。
第二,產品多不等於會贏,還需凸顯品牌效應和溢價能力,打造「中國智造」。產品要靠實力說話。
今天剛上市的新遠景SUV,以及3月份發布的2018款博越及其與新遠景SUV搭載的GKUI系統。無論硬體還是軟體,以及智能化服務,都在升級,而我們在中國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中,聚焦到智能化或者人性化等幾個目前主流消費者關注的點。比如此次新遠景SUV配備了1.05㎡全景天窗等208項升級。
這些改變的點點滴滴是看得見的,更多的是看不見的。未來有一天,各位老師去試駕吉利新車的時候,發現駕乘感和腳踩在踏板上動力啟動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些就是吉利帶給大家真正的升級。
產品實力需吻合消費者需求,做有針對性的、快速的聚焦,是目前我們在產品迭代發展中的一點心得。
第三,所有產品在消費升級中,除了超越自己,更要超過所有對手,這是我們一直提倡的對標背後的邏輯。吉利雖然來得遲,但是一直沒有放棄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以及對行業中最強對手的研究。從對標研究到立標,學習是第一步,超越是第二步。
比較高興的是,一部分吉利產品在它們所在的細分市場已經實現了立標。吉利汽車1-4月累計總銷量超50萬輛,其中,吉利SUV1-4月銷量破30萬輛,問鼎國內SUV市場銷量冠軍。但這個優勢不是很明顯,所以要繼續加油,未來將推出更多新品。
記者:如何預判接下來SUV市場的變化?
宋軍:從2017年上半年開始到2017年下半年,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這個情況發生了比較大的、明顯的變化,就是集中度越來越高。
在2017年中期的時候,粗略統計,能稱之為SUV的產品已經近120款。現在可以看到每個月幾乎有很多款車型的銷量不到1000,開始歸零,表明已經沒有生命力了。
相反的是可以看到前十位產品的銷量變得更大了,這是一個互利效益,也是正常市場競爭下的結果。接下來這樣的效果會繼續發生,強者會更強,也有很多產品將被人淡忘,然後消失不見,這是一個現象。
第二個現象,還會有很多的SUV產品進入這個市場,包含中國品牌和合資品牌,特別是合資品牌,相信不出意外,在今年下半年會大面積上市。當然,這個時候如果能站穩市場地位,拿到比較好的市場發展預期,是需要有實力的產品。未來的競爭一定會加劇。我們知道這樣的事情會發生,並會為此做好準備。
記者:您認為原來的消費特徵是什麼?現在的消費特徵是什麼?
宋總:從擁有一輛車到擁有一輛精品車,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區別。
前兩年,你們聽到的比較多的是「我要看什麼車,我要看10萬塊錢左右的,最好是SUV」,那可能是用戶擁有的第一款車。通過市場調研以及SUV前兩年的實踐已經告訴我們,現在用戶要的是精品SUV,這是本質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