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年禮物篇
《365日創意文案:送給平凡日常的禮物》
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它寫著「 由生活美學家松浦彌太郎誠意推薦」。
松浦彌太郎被稱為「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說這本書教會了他心靈的「使用方法」。
一開始以為這本書是那種雞湯文學的剪裁版,收到隨手一翻,卻發現不論從內容到裝幀,都特別擊中我。
說它是新年禮物,是因為出版社別出心裁,除了內文用了12種專色印製,封面也可以DIY,既可以是書,也可以當作日曆送人。
內容更是別出心裁, 它是由創意人才提供的365句優秀文案整合。
說是文案,我卻覺得更像人生啟迪,在失意、沮喪的時候,往往只需要一句話就能把我們從谷底撈起來。
這就是那本隨意翻開一頁都能鼓舞我們的能量書。
家庭、職場、愛情、處世……你的迷茫,試試讓它負責解惑。
我們無法保證每天都精力滿滿,但是我們可以看看這本創意小書,帶來每天的信心滿滿。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送給平凡日常的禮物 」,讓我想起梁靜茹的歌詞「一年過365個節」。
這也是我想送給自己2021年的寄語:只要願意,每一天都有新的創意等待發現。
PS:目前最喜歡的一句是「在這個即便不結婚也能幸福的時代,我,還是想和你結婚」,準備把這句話追著貼在我喜歡的人身上:)
02信念篇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時,曾提出過「克拉克三定律」。其中「克拉克第三定律」是說:大凡足夠高深之技術, 都與魔法無異。
這句話放到現代,我想最貼切的行業是手工業領域。
在如今這個機械化逐步取代手工的年代,老行當的傳承漸漸成了絕響。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依然俯身沉入工作,願意細品慢嚼生活的人,內心一定自有一番天地。
這些手藝人工作的信念,是連同他們的手藝,應該一起被珍視的存在。
每每看到這些慢品生活、熱愛堅守本職的藝術家,都無法不讓自己更努力一點,才不負此生。
《做衣服:破壞時尚》
知道山本耀司,是聽過他那本有名的《我投下一顆炸彈》。一開始以為他是一位作家,後來才知道他的本職工作是時裝設計大師。
再一搜,才後知後覺,原來山本耀司與川久保玲、三宅一生並稱日本時尚界的三駕馬車。
山本耀司被時尚界奉若神明,卻稱自己「反時尚」; 無數人渴望擁有他設計的衣服,他卻拒絕製作主流的西服……
讀完全書我才明白,為什麼做衣服明明是一件打造時尚的事情,山本耀司卻將書的副標題設置為「破壞時尚」。
就像上一本書一樣, 山本耀司形容自己是一個會在衣服裡「藏炸彈「的人,他會對著沒有準備,且對現行事物習以為常的人,投下「炸彈」,顛覆他們的衣著認知, 以「破壞時尚」為武器,來打造時尚,最終對抗這個他不能認同、不願隨波逐流的世界。
所以早在 1999年,他就敢讓巴黎時裝周T臺上的模特從婚紗中拿出鞋子、外套、帽子、捧花、手套,轟動一時。
敢於特立獨行堅持自己的人,內心通常有著堅定且不可撼動的價值觀。
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介紹了自己的職業歷程,他始終堅守的造衣理念和對美的執著迷戀。
說是做衣服,其實是山本耀司在講述如何通過時裝設計來做自己。
都說日本手藝人之間秉持著一種工匠精神,是無視時間、拒絕流行,打磨產品的同時也修煉自己,這種毅力和耐心,終磨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造物信念。
山本耀司對於時裝的熱愛,也在《做衣服》中窺出一斑。
「時裝設計師的工作,是要將靈光乍現的瞬間以及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氣氛和感覺表達出來。」
山本耀司自述的日常工作,讓我自愧不如,他始終活躍在自己熱愛的舞臺上,全情投入,不知疲倦,充滿活力。
能夠將熱愛和擅長合二為一,是一件多麼幸運又幸福的事情。
或許是對時裝設計太熱愛,所以山本耀司對於快時尚,不願多談,只是尊重這個領域的存在。
而對後輩學習時裝設計的寄語,他只問了一句「如果要用性命來交換,你願意從事這個行業嗎?」
熱愛至極,以命相抵,這是山本耀司的工作理念,又何嘗不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稻盛和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裡,也曾經透露過關於工作的建議,那就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方有可能成功。
「只要有來生,我就想憑自己的意願,做一名設計師。」
山本耀司在工作中,會除去一切不必要的裝飾細節,抵抗一切媚俗的可能。
在每每嘔心瀝血完成一場成功展示的同時,他自己也就攀上了更高的山峰。
這位78歲的時尚符號,至今依然創造力無限,動力無限,讓我深受鼓舞。
無法不讓自己更努力一點。為了生活,也為了生命。
《一人飲:做陶、飲茶和思考的日常》
看過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對從北京搬家至景德鎮的董全斌產生了很大的好奇。
他曾經是工業設計師,轉行制陶不過四年時間,名聲已經大到要買他的作品需要排隊兩年之久。
都說景德鎮產瓷,慕名而去的不少,但是真正舉家定居在那裡的人並不多。董全斌從動念頭到開始行動,卻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決定,搬家這麼重要的事這麼草率的嗎?還是說景德鎮或者陶瓷的魅力大到超出我想像?
在《一人飲》裡,我近距離感受到了董全斌的內心世界,也理解了他過去定居的理由。
純粹,是我讀完全書能想到的最符合董全斌的詞。
他熱愛陶器,熟悉它從0到1的製作過程。
從找土,到最後的燒制自己都能一手包辦,但董全斌卻並不囿於規則,他總是一邊動手一邊思考。
他會創新把茶碗口燒制出黑色,還能連帶著改變客戶喝茶用碗的習慣;三言兩語淡淡的語氣,卻滿滿都是對制陶的熱情和愛。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曾在《工藝之道》中說:「器物被使用,才有了美。」
董全斌的瓷器,創意無限,又暗含美與哲理,我看著視頻和圖片,感受到了其中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朝氣滿滿的作品背後,是董全斌全力下沉入生活的結果。
一開始我並不太理解,為什麼喜愛制陶,非得搬去景德鎮生活。
看完書和視頻才知道,需要有一片適宜的土壤,才能紮根生長出創作者最有活力、最符合內心狀態的作品。
從制陶到飲茶,從實體生活到虛空境界,董全斌不是刻意為之,矯揉造作,而是發源內心,自然而然的人生狀態進階。
匠人與器物之間,從陌生-摸索,再到最終人器合一的水到渠成,是物之幸,更是人之幸。
「茶水從壺口衝出時,是因為步履不停,還是無法停止」「變化塑造了一切,物質本身就是靈魂」
在《了不起的匠人》裡,董全斌說自己如今的生活狀態,是「醒夢如一」,仿佛除了一日三餐,家人常伴,他的生命中,只有制陶飲茶這麼一件重要的事。
正是因為生活純粹,他才能跨行業成功,原因就是楊葵在序中說的「不重複」,不重複人生,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
這也該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態度。
《陶藝美學錄: 尋訪當代陶藝名家》
一直不太喜歡陶製品,覺得它雖然很美,卻易碎。
但在歷史上,陶瓷和我國發展脈絡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畢竟它們還共用了一個英文名。
對陶的了解,也就僅限於知道景德鎮,看了《陶藝美學錄》才知道,原來在寶島臺灣,還有著陶藝品的一方天地。
陶瓷必然是美的, 汝窯、鈞窯、郎窯、青花……這些稍有耳聞的作品背後,是創作者深厚的匠心理念。
要製成一件成品陶,卻也十分不容易,顏色的穩定,上色的均勻,形狀的固定,從開始動手的那一刻,陶藝家們就開始了與自己的較勁,和在陶藝世界裡的新一輪探險。
16位來自臺灣的陶藝家和茶道家,把自己對生活的領悟和對美的欣賞,全部融入了陶藝品中。陶瓷文化得以不斷延續,並隨著時代發展而蛻變重生。
終身勤勉,不辭辛勞,這些能工巧匠的心靈手巧,不僅是本土陶瓷製造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撐,更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澱,書裡書外,他們都是「不為繁華易素心」文化價值觀的最佳傳承。
自然主義作家梭羅在《種子的信仰》一書中寫道:「如果你在地裡挖一個池塘,很快就會有水鳥、兩棲動物及各種魚,還有常見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大自然就開始往裡面填東西。儘管你也許沒有看見種子是如何、何時落到那裡的,自然看著它呢。」
浮華散去,時間終會讓有價值的事物煥發光彩,歷久彌新。
而面對那些巧奪天工的構思和成品,我們在讚嘆的同時,也自當對人生和事業擔起一份責任,兢兢業業,永不滿足,如此才不辜負這份流傳至今的敬業和認真,像業內通識一般,真正做到「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03思維方式篇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卡爾 · 薩根曾說,科學「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在前火箭科學家奧贊·瓦羅爾看來,要像火箭科學家那樣思考,就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比如當別人看到困難重重,你應該看到的是新的機遇;在遇到問題時,不應該怨天尤人,而是應該重新思考,制定出創新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火箭科學家思維的不同之處。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介紹了關於不確定性的積極作用,以及關於「第一性原理」的具體描述,還有鼓勵人們挑戰不可能的期望。
在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察 · 費曼看來,「不可能」並不意味著無法實現或荒謬可笑,而代表著「哇!這裡有令人驚嘆的事物,它與我們通常所期望的事實相矛盾,值得我們去了解」。
「要想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跡,你必須足夠荒唐,認為自己可以破壞整個宇宙。何謂荒唐?這是一種標籤,通常適用於那些所作所為讓我們難以理解的人。堅稱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或者地球繞著太陽轉而不是太陽繞著地球轉,這些都是「荒唐」至極的想法。」
不踏出那一步,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潛力,以及世界可以有多瘋狂。
「偉大的戲碼繼續上演,而你或可貢獻一行詩句。一首新詩。甚至一個全新的故事。你的故事。」
《錯覺的法則:識破大腦詭計的思維管理法》
在《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中,選手楊笠曾憑藉一場吐槽男性自信的表演,拿到了當場最高分,以及過後網上很長時間的熱搜。
在那場表演中,楊笠表示「男人不光美好,還特別神秘……為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
在楊笠表演之前,其實網上也早有「人生三大錯覺」的說法:手機震動、我能反殺、她喜歡我,讓人們保持警醒,恪守界限,不要總是想當然。
不可否認,自信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石,但是自信到底從何而來,人們吐槽的這類盲目自信,到底是內心的錯覺,還是自身真正實力的外在體現?
來自日本的大腦潛能研究專家西田文郎認為,所謂自信,或者其他想法,其實都是大腦在操縱我們情緒的結果。也就是說,以上認知其實都是大腦傳遞給我們的錯覺。
在《錯覺的法則》中,西田文郎為我們深入淺出介紹了大腦的工作原理,同時教我們如何利用生理學、心理學理論提升大腦功能,從而反客為主,操縱大腦,掌控自己的行動,讓學業、事業、家庭以及人生更上一層樓。
你認為「正確」的事情,其實有99%都可能是錯覺。可是錯覺又怎樣呢,如果能最終引導我們成功,何樂而不為?
不斷向大腦輸入正向記憶數據,重建我們的思維結構,我們才能在大腦的情緒指令下,塑造成功大腦與成功人生。這也是腦科學專家西田文郎在《錯覺的法則》中,想要告訴我們的終極道理。
不要讓曾經的「以後再說」,變成將來的「當時如果」;要是覺得未來你值得擁有,那是因為現在你能夠把握。
04童書繪本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
有著35年童書經驗的接力出版社總編白冰認為,有兩類書容易被父母忽略,卻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哲學書,因為這類書事關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會影響孩子認知世界的方式。
在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裡,作者海天以哲學為主題,講述了一個精彩的少年探險故事,並試圖以一種通俗有趣的方式傳達哲學之美,引導孩子思考和探索世界、認識自己。
世界是實體還是虛空?世上的事物是彼此孤立還是相互聯繫的?世界能完全被人類認識嗎……這些哲學難題,都將在《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主人公奇奇和妙妙的探險故事中一一呈現。
在書中,隨處可見作者海天對於中國古代哲人的名句引用,孔子和顏回的眼見為實、莊周夢蝶、柏拉圖的理念、王陽明的心無外物唯心主義等等,大量的典籍故事,都是在映照那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哲學到底可以用來幹什麼?或許它無法像應用技術一樣,給一個非常直觀的問題答案,但是哲學引導我們形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嘆,引起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如果培養孩子掌握了哲學理論這把利劍,加上正確思考的價值觀,以虛懷若谷的包容,隨時接收新知識,我們的孩子將在成長路上無往而不勝。
《我要月亮》
月亮是我們最古老的夥伴。在地球存在於宇宙的大部分時間裡,月亮一直陪伴著我們。正如羅伯特·庫爾森所寫的那樣,月球「控制地球的潮汐,為迷路者指引方向,發起秋收,激發詩人的靈感」。
作為現代載人航空領域的重要裡程碑,月球是航天的第一個目標,也是人們邁向更遠太空的中轉站。從邁出地球的第一隻小狗萊卡,到漫步月球的阿波羅號太空人,這位夜間天空的主角,正在逐步被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
為了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義大利「安徒生獎」最佳插畫作者與登上國際空間站的歐洲第一人,聯袂推出了《我要月亮》的科普繪本,在書中,關於月亮的人文軼事和科學介紹紛至沓來,為孩子奉上了一堂精彩絕倫的月亮科普與人文暢想課。
這本《我要月亮》看起來只是一本關於月亮的科普繪本,但實際卻不僅僅止於月亮的知識科普。在為孩子梳理月亮人文、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作者們獨具匠心,在其中穿插了電影、音樂、繪畫、舞蹈、體育、文學、機械等多領域的知識延伸,除了月亮的基礎知識,還不時出現了許多關於月亮的衍生話題與小問答,讓孩子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昂的閱讀興趣,從而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滿屏的精美繪畫,則為全書帶來了點睛之筆:古老的奔月神話、射向月球的載人炮彈、未來月球上的運動會會場……根據文字內容和歷史事件精心繪製的每一張配圖,都將帶給孩子無與倫比的視覺震撼體驗。
這是寓教於樂最好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