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讀書總結|讀書這件事,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2021-01-14 塵字書

活了二十年,這還是我第一次寫年度總結,雖然這只是我2020年的讀書總結。

回顧過去的歲月,借用海子的詩歌,屬實有「年華虛度,空有一身疲憊」的感覺。老實說,對於讀書這件事,我似乎從來沒放在心上過。

當然,也不是說之前不讀書。小時候讀的多是一些兒童讀物,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死活看不下去,其餘三本倒還都讀的津津有味,只是讀完再不讀第二遍,到現在也差不多忘光了。

高中開始接觸一些小說以外的書,比如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關乎文學,關乎哲學,小說當然也讀了不少。但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讀這些課外讀物更多地是一種個人的發洩。

在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捧一本跟選擇題論述題毫不相干的課外書去讀,的確有一種忙裡偷閒的舒適感。然而一旦回到家中,真的閒下來時,讀書的欲望卻又不那麼強烈了。

高考後的三個月假期,其實是一段比較不錯的讀書時光,但現在看來,那三個月的時間完全都浪費在日復一日的打遊戲上了。

所以,我覺得我很久以來都對讀書沒有什麼自發的願望,或者說,我的求知慾並不強烈。但是2020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

2020年我開始嘗試寫書評,而要寫書評,就必須讀書。再加之疫情在家的影響,我有了充分的條件沉下心來,開始仔細揣測作者的意圖,分析他們的寫作思路。

帶著寫書評的目的去看書,讓我對書擁有了更為透徹的了解,但前期閱讀的薩特的《噁心》,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這兩本小說都不是那麼容易解讀,我在閱讀完最基礎的文本後,必須再搜索、閱覽大量的額外資料,才能勉強給出一點自己的見解。

很慶幸,困難沒有打倒我。我曾經在世界上所有知識堆砌而成的花園外漫步,但堅持讀書讓我得以有機會踏入園內,一窺知識土壤滋養出的美麗花朵。

可以說,2020年我最大的突破,就是由被動讀書,變成了主動讀書。這也是為什麼儘管這一年我只讀完了33本書,並不算多,自己仍由衷感到幸福。但同時,我也深知自己仍舊只是在門口徘徊,不過這次換到了裡面而已。

恰好這兩天讀鄭也夫教授的《論文與治學》,有一段話讓我感受良多。

「就我個人教學生涯裡的感受,多數同學讀書的熱情不大。我是1950年生人,我屢屢看到,同學們讀書的熱情、幹勁還沒有我大,讀書還讀不過我,這是說不通的。你們的精力、智力,都好過我很多。」

20歲的年輕人為什麼讀書讀不過60多歲的老頭子,鄭教授沒想通,其實我也想不通。但想不通的同時,我還感到一絲絲慚愧。

但還好,只要意識到了,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除了在思想上有一個轉變,在讀書方面,我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心得體會。

第一,不要怕讀不懂書,嘗試著去讀,總會有收穫。

因為是寫書評的,在寫作初期也常常面臨著這樣的困擾,那就是讀完書後沒讀懂。那麼這時候我就要面臨一個問題,讀書讀不懂,讀他的意義何在?

在我看來,讀這類書的意義在於幫助我發現之前從未發現的問題。比如說我讀一本小說,我沒有明白作者到底想說什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就會去看看作者的生平經歷,了解他的寫作背景。

正是因為問題存在,所以我才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些新的收穫。儘管有時我也不能最終給出答案,但搜尋解決方法的過程卻總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知。

除此之外,閱讀此類書籍也是一種磨練。讀書是需要意志力的,而閱讀一些相對艱深晦澀的書,就有助於磨礪我們閱讀的意志。讀書,猶如攀登高峰,讀一本信息量大的書更是如此,儘管過程艱辛,但只要敢於攀登,就一定能享受登頂的喜悅。

第二,什麼書都讀讀,不要局限於同一類型。

我在今年下半年才突然意識到,自己讀書有點太死了。此前我只讀小說,雖然什麼類型,哪個國家,各種流派的都讀讀,但小說畢竟是殊途同歸的。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對他們進行解讀,去發現背後隱藏的意義。

但人文社科類的,偏理論化的書就完全不一樣。他們就是最直接地將理論擺在你面前,不用你自己去挖掘,只需要跟他產生思維碰撞即可。尤其是今年讀的陳嘉映先生的《走出唯一真理觀》,讓我受益良多,對於很多事情都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理解。

除此之外,詩歌也要讀讀。我上半年幾乎沒讀過詩,下半年零零碎碎讀了些木心,讀了些海子。為什麼我要讀詩?因為詩具有極旺盛的生命力,充滿想像力的詩句本身就是詩人對世界的思考,而用思考凝鍊成的句子,帶給讀者內心的震蕩,與讀小說,讀散文體會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第三,讀書有用嗎?

其實看過不少知乎的段子,都說讀書能給一個人帶來怎樣怎樣的變化,讓人自信啊,談吐自如啊。小時候也常聽一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氣質上的改變,太玄,看不見摸不著,但讀書對於解決某些問題,肯定是有用的。讀書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幫助你解決理論上的問題。畢竟大學生得寫論文,你的理解,你的觀點,從哪來,肯定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麼前人在哪,前人就在書中。

其餘的呢,就是促成你理念的轉變,比如曾經有個問題,你死活想不通。某天看了一本書,發現書中的內容恰好對應著自己的問題,於是換了個思路,豁然開朗。

在我看來,這就是讀書的用處。但我還是覺得,讀書不要抱著太功利的心態。太功利,就沒法享受閱讀的歡愉,也無法沉浸下去與作者進行思維的碰撞。因為功利,是需要人急躁一些的,但讀書,至少不是一個急躁的活。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自己的年度十佳圖書吧。

NO.10《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丹尼爾.凱斯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好前一段日子研究了一個辯論題目,關於柏拉圖的洞穴之喻。所以當讀到小說開篇引用的一大段《理想國》中的內容時,忽然感受到了緣分牽引的力量。

作為一本科幻小說,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對科技發展水平的暢想。相反,丹尼爾.凱斯能夠將先天智力低下的查理變成高智商人士再回到原來狀態這一漫長過程中的心理波動和變化描寫的細緻入微,反倒讓我覺得挺需要想像力。

因為主角是智障人士,所以本書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會以及原生家庭對於這一弱勢群體的態度。除此之外,丹尼爾也在文中敏銳地指出智力與情商的區別。

人與人之間不能坦誠相待,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智力差距懸殊,而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去理解,包容對方。

NO.9《命運.文在寅自傳》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文在寅和盧武鉉二人之間的故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讀的過程中還是幾度熱淚盈眶。

雖然是文在寅的自傳,但正如其本人在最後所說的那樣,創作此書的動機完全是為了找尋盧武鉉生前的影子。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平生還有沒有機會在一個人的自傳中,充分了解另一個人。

當然,文在寅作為韓國政府的政要,讀他的傳記也能對當時韓國的一些政治舉措有所了解,不失為一手可供參考的材料。

雖然文字簡單樸素,但娓娓道來,慢慢鋪墊情緒,積累到最終,真的很難不受觸動。

願為江水,與君重逢,希望文在寅能夠善終。

NO.8《編舟記》三浦紫苑

《編舟記》其實我很早之前就已經讀過,不,這麼說並不準確。嚴格來講我是先看了電影,再買了實體書,但是買完之後只讀了一部分,沒有從頭讀到尾。今年疫情在家,翻出舊書,乾脆徹底讀了一遍。

《編舟記》作為小說,文筆倒真就沒有多麼好。但沒辦法,這個題材足夠冷門,而我又恰好喜歡。

編撰辭典猶如打磨一項藝術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再好不過。更關鍵的是,編撰辭典的人必須要沉的下心,耐得住氣,日復一日地在辭海遨遊,挑選最精確的釋義,才能最終促成辭典的問世。

當今信息化不斷發展,各類智能搜索軟體層出不窮,紙質的辭典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其背後的人文關懷和工匠精神也就更顯珍貴。

NO.7 《夜晚的潛水艇》陳春成

作為今年讀完的最後一本書,陳春成的這部處女小說集的確是不可多得的驚喜之一。

陳春成的風格恰好是我喜歡的那一類型。收錄的幾篇小說都遊走在現實與想像的邊界上,但敘說的並不是多麼宏大的命題。《釀酒師》講個人的追求,《竹峰寺》想要留住對過往的回憶,《李茵的湖》捕捉某個瞬間的觸動。很細微,但也因此很打動我,引起我的共鳴。

很喜歡不緊不慢的文風,從容優雅,娓娓道來。偶爾幾句話,像詩歌。在小說中尋找詩句,是一種美妙的體驗。

NO.6《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

喬伊斯.卡羅爾曾經這樣評價《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

「這些懷著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來的短篇,背景都設在布雷頓角……但讀者不會感覺他在描繪異域奇事,或在創造狹隘的地域文學,反而,他們會想到一些與之親近的世界。……阿利斯泰爾·麥克勞德的布雷頓角無處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進入。」

誠然,麥克勞德的確將故事嚴格的限制在布雷頓角,但他美到極致的筆觸所展現出的殘酷現實卻是全世界人民都在面對的。

在蠻橫徵服自然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吃了太多的虧,工業社會興起的幾百年前,地球已被我們弄得滿目瘡痍。所以麥克勞德給我們展示了地球的美,和那些破壞這種美的人所遭遇的制裁,這無疑是一種警醒。

另一方面,全世界的鄉村青年,或許都在不約而同的離開故鄉,前往城市。兩種環境的切換,堅守與出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是文明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實狀況。每一個有夢想的年輕人,都在離故鄉越來越遠,伴隨著陣陣割裂的傷痛。

NO.5《都柏林人》詹姆斯.喬伊斯

《都柏林人》是喬伊斯送給祖國愛爾蘭的一份禮物,遺憾的是,當時的愛爾蘭人不太喜歡這份厚禮。

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喬伊斯的天賦就已展露無遺。他敏銳的捕捉到了愛爾蘭整個國家的癱瘓,於是選擇將視角對準生活在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的人們。

這裡的人總是在徘徊,總是在躊躇,像一個個不知該去往何方的幽靈。而最後一篇小說《逝者》的結尾,蒼茫大雪從四面八方落下,覆蓋住整個愛爾蘭,大概這就是他們的歸宿。

NO.4《草枕》夏目漱石

今年夏目漱石的作品讀得尤其多,但最愛的仍舊是這本小說中的異類。

《草枕》作為寫給自然主義文學的宣戰書,夏目漱石毫無保留地將餘裕、非人情等眾多創作思想都融合在了這部小說中,算是集大成的一部作品。

再加之文筆優美,讀《草枕》時,就仿佛隨著夏目漱石本人到鄉村裡去住了些許時日,閒時便賞山玩水,將春日盛景盡收眼底。興致上來則吟詩作賦,與其聊天聊地,談藝術,談美,如此便是人生。

遺憾的是,我們不能久居夢鄉,終究還是要在小說的結尾乘上那列緩緩開動的蒸汽火車,結束這場夢幻之旅。

NO.3《消失的13級臺階》高野和明

2020年讀過最好的推理小說,破案解謎的過程相對較弱,小說還是偏社會派一點。

但《13級臺階》的社會性又跳脫出了對於人性的探討,而是針對日本的死刑制度作了鞭辟入裡的分析。儘管日本的死刑制度與我國有所區別,但我們仍能從中得到啟發。

死刑制度很明顯具有較強的報應刑論色彩,可以說,讓罪犯血債血償,是死刑的目的,至於讓罪犯改過自新,則是目的刑論的追求。

即便死刑犯改過自新,死刑的意義仍舊沒有實現,只有死刑犯倒下那一刻,死刑才完成了他的使命。可以說,死刑就是為罪大惡極之人而生的,維持死刑制度的,不是法律,不是國家,正是死刑犯自己。

NO.2《走出唯一真理觀》陳嘉映

陳嘉映老師的許多看法還是十分具有借鑑意義的,讓我一些模糊不清的想法變得具體,一些沒想清楚的問題也多少有了答案

縱觀此書,雖然包含的類型很多,包括談話、對話、書評,但基本上遵從一個方向,即打破唯一真理。

拋去唯一真理觀的意義並不是說我們就一定要激烈地反對、抵制某些流行的理念。恰恰相反,我覺得可以用陳嘉映老師的一句話來說,「召喚愛思考的人來思考」。在這個盲從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需要一些懷疑主義,去反思,去探索,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

當然,本書的某些篇幅涉及哲學理論,對於我一個門外漢來說,閱讀起來還是比較費勁的。陳老師偶爾有兩三個觀點,也蠻極端,我不太認同。

但總體上說,有這種感覺,這本書就成功了。因為我確確實實地,有一種在和陳嘉映老師對話的感覺。

NO.1《三體》

一開始看到微信讀書推薦的理由,每個人的書架上都應該有一本《三體》,我是不太信的。但《三體》畢竟盛名在外,同學也殷勤推薦,我也抑制不住好奇心,打算看看這本徵服雨果獎的中國科幻小說到底有多偉大。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三體》死忠粉了。

《三體》這部小說的確足夠用「偉大」二字來形容,劉慈欣對未來的想像是方方面面的。他並不局限於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描繪我們可能會過上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用著什麼樣的高科技產品,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他同樣還想描述技術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雖然技術發展了,但人性始終沒變。貪婪、自大、狂妄,人格上的黑暗面,即便技術怎樣發達都無法被消弭。很多人說大劉把人性寫的太黑暗,但在我看來,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

即便聖母如程心,也無法做到放棄自己生存的機會,讓其他人代替自己活下去。她的善良,恰恰是一種虛偽的善良,因此才會讓一眾讀者產生極為不適的感覺。

是一部科幻小說,但所展現出來的絕非只有科幻,而這也正是《三體》的偉大之處。

結語:

很奇怪,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越發現有許許多多的好書等待著自己去翻閱。這種強烈的感覺是我之前從未體驗過的。

現在的我,說不上十分樂意讀書,但至少知道有一處洞穴,裡面滿是寶藏,正等著我去發現,於是便時不時去一趟。去的次數多了,越發覺裡面的寶物光彩照人,挪不開眼,讓人垂涎。

我猜想,人大概就是這麼愛上讀書的。

2021如約而至,我也應該走走過場,展望一下未來。既然是讀書總結,那就希望2021能讀到更多好書,讓我在閱讀的道路上能夠走的堅定,走的足夠遠。

相關焦點

  • 樊登:如何把讀書這件小事兒做到極致?
    2013年樊登成立了「樊登讀書會」,成為了知識付費的先行者,4年來他深度解讀了150本好書,累計收聽人數達到一億人次,至今擁有300萬付費會員,馬東、尹建莉、張德芬都是他的聽眾。在解讀好書的過程中,樊登不斷強化著「讀書是一輩子的事」的理念。那我們該如何把讀書這件小事兒做到極致?
  • 『第25個世界讀書日是幾月幾日』2020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什麼
    在我們的生活中,讀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們會鼓勵大家去讀書,去吸收知識,在世界讀書日到來的時候我們會想要多了解一些這個節日,那麼2020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閱讀(讀書經驗分享)
    而要提高對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那就不得不提到讀書。說到讀書,很多人覺得,讀書很簡單,我們都是從小就讀到大的,二十年的寒窗苦讀的功力不是白費的。但是,說到這裡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為什麼同樣是讀書,有的人可以讀到清華北大,可以讀本碩博後,有的人只能專科,甚至中學小學呢。區別在哪裡,是智商麼,但是智商是可以通過讀書提升的。
  • 2019年讀書清單
    219讀書清單2017年,我訂了一個目標,每年要閱讀完100本書,沒讀完的書都不能列入這個名單。2017年完成了109本。2018年讀完了126本,感興趣之前書單的讀者請參閱文末連結。2019年目前讀完了100本。書單如下。
  • 21天陪伴式讀書營,我領悟出了一個道理:寫作一定要從閱讀開始
    他把對音樂的感悟融入到讀書當中來,認為很多人之所以對讀書有「畏難」情節,是因為把讀書這件事看得過於「高大上」,過於嚴肅,加上一些傳統觀念的灌輸,什麼「讀書有三到」,什麼「頭懸梁、錐刺股」,就讓那些不愛讀書或者不懂讀書方法的人更是對讀書產生了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為什麼不能像聽音樂一樣地讀書呢?為什麼不能讓書籍內容像流水一樣地流過呢?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可還記得最後一次買書是哪年哪月嗎》,閱讀量僅僅50枚,那是相當的慘澹啊!看得出來,這個話題似乎產生不了「爆文」----「讀書」?多麼不合時宜又迂腐文酸的話題啊!還讓「買書」?直接無視,飄過。近日重讀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驚覺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了----《讀書,想說愛你不容易》。
  • 最簡單高效的4步讀書法,聰明人都是這樣讀書的!
    比如,我這個月的閱讀主題是哲學,那麼我就以哲學這個關鍵詞去尋找關於哲學的著作,那麼最終我確定了我要閱讀的書籍有:《人生的智慧》、《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道德經》、《莊子》,然後每周讀一本,第一周讀這本......當然,這裡只是舉例子,前兩本都是比較通俗的,後兩本就相對深奧了,一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很好的讀完的。
  • 《實用性閱讀指南》:讀書改變生活的秘密都在這裡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扎心的話,懂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我時常也問自己為什麼?記得我在去年開始讀書的時候,朋友就問我讀書改變了什麼。我安靜地想過這個問題。好像真的並沒有改變什麼。你的生活沒有發生使質的變化。也許這種變化太微小了,我根本就看不見。
  • 2020年讀了156本書,這種方法解決我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時間過得飛快,2020年也接近了尾聲。盤點了一下今年看過的書單,好傢夥!自己都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一共讀了156 本。仔細算了一下,今年真正看書的時間大概 8 個月左右,3月到 6 月,9 月到 12 月,相當於 8 個月讀了這些書,還寫了 20 多篇書評、影評。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為啥我讀書那麼慢?
  • 海洋的年終總結流水帳(2020)
    春節時期開始封城,我還在工作,封城期間最忙的時候一天上兩個班,工作18小時,暈的都忘了打卡。 4月份開始全封閉式背書,手機4天才充一次電,大小便都不敢鬆懈,每天2:30之前不睡覺,最晚的一次背到4:40,7:30爬起來複習、吃飯,中午睡20分鐘再起來背題,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個月,6月份考完試手機都不會玩了,一天中午我懶散的坐在公園長椅上看小孩吹泡泡,這個花花世界可真精彩…… 7月開始技術比武,每天上班12個小時。
  • 「樊登讀書」創始人的秘訣是……丨21讀書
    (圖:真相與後真相的區別)至於不可證偽,就是當一個人檢測的一件事情不如他預期的時候,他會給出各種解釋,他不會承認這件事情本身可能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拿了一段中性的文字描述給一些人看,這些人看完後,實驗人員問,這段文字說得像他們嗎?所有人都覺得太像了,簡直就是自己的簡介。
  • 猶太人:聰明的人,一般不會放過這3件事,40歲知道就晚了
    作為經商成功的民族,猶太人一直都是商界人士爭相學習的對象。猶太人認為,在未來真正有出息的人,一輩子不會放過這3件事,到了中年再知道就晚了,可惜很多人都不在意!1、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自我成長猶太人中流傳最多的不是如何做生意、如何賺錢,而是如何增長自己的智慧。在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猶太父母就會培養他們讀書的習慣。他們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然後讓孩子去舔舐,目的就是為了告訴他們:書本是甜的,這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愛上讀書。
  • 讀書《吃掉那隻青蛙》
    2021年馬上就要到了,早上起來,看到朋友圈裡各種跨年的信息,大家都在感嘆2020年終於要熬過去了,畢竟在2020年我們在一起經歷了太多,如果說在歷史的長河中最值得紀念的人類共同面對生存與死亡的一年,恐怕非2020年莫屬。好,我們不說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了,開始我們今日的讀書。
  • 【同題作文】|| 讀書那些事
    我是讀書長大的伍根源     佛科實驗小學501班        說實話,剛開始,我也並不喜歡讀書,曾想:「讀書有什麼好處呢?」 可爸爸常拿莎士比亞的名言來激勵我, 什麼:「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當時,我也並不懂這句話的含義。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如何運用讀書筆記提高讀書效率閱讀了一本書,該怎樣才能把讀過的書變成精神財富?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讀書愛好者,他曾這樣闡述讀書筆記的作用:「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 在讀書這件事上,鞠萍和章澤天都是好姐姐
    她是幼師畢業,從1984年起便進入央視做了青少年節目主持人。從《七巧板》到《大風車》,鞠萍姐姐一直都是小WiFi這一代人心目中的漂亮姐姐。這20多萬本童書,京東會陸續送到全國兩百多所鄉村學校以建立圖書角。昨天在第二屆京東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章澤天向大家承諾:「童書樂捐的活動我們會一直做下去,明年、後年每一年大家都可以看到這個活動。我們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們可以享受到讀書的樂趣。」
  • 不讀書,如何行萬裡路?不讀書,早晚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而這,都是書本裡學會的,是文字帶給我們的。再說一點現實的。網上有個很火的視頻博主叫rea,走遍了世界各地,拍出了片子簡約時尚,大方自然,總能滿足你對遠方的各種期待。可是大家知道她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嗎?美國紐約大學。一個後來行遍世界的女孩,早知以後的生活是靠腳丈量天下,是否就放棄了讀萬卷書生涯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沒有腳下,哪來遠方,沒有書籍墊底,我們哪裡知道遠方和遠方的遠方在哪裡?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並且這種先例是不需要自己花費巨大的代價去學會的,只要你可以認真的看看書,便可以通過很小的代價去學習到那些本來需要很大的代價才能懂得的事情。我說的」無用「並不是讀書這件事是」無用「而是讀書的目的應該是」無用「的。
  • 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平民:因為讀書,開始捍衛「隱私權」
    談到文藝復興,出現在普通人腦海中的,都是一些大人物,比如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那麼,歐洲普通人的文藝復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今天就從「讀書」這件小事開始,聊聊那個巨變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普通人都讀什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