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名作《漢宮春曉圖》,放大100倍,細微至極

2020-11-28 騰訊網

在中國繪畫史上,有一幅畫作,卷首卷尾被蓋章狂魔項元汴蓋章共16枚,還標註「子孫永保,值價二百金」;被明朝內閣首輔嚴嵩偷藏於鈐山堂。

這就是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與文徵明,沈周,唐寅一同被推為明四家的仇英,漆工、畫匠出身,生活所迫,為人勤奮好學,以至於是一位典型的多面手,人物,山水,花鳥,界畫無一不精,且往往於山水臺榭中可見人跡。

雖名為「漢宮」,但人們的身上都穿著唐宋風格的服飾,宮殿、園林、家具,則似乎是明代風格。畫面共描繪有114人,無外乎六類身份:貴婦、女官、婢女、男官、侍衛和畫師。

那麼這幅畫到底講了什麼?一起來看看!

卷首

當畫面徐徐展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卷首的二十四枚印章,其中九方白文印,十五方朱文印。

「乾隆御覽之寶」 「嘉慶御覽之寶」 「神品」

開卷

在晨霧瀰漫的樹叢中,若隱若現著金色殿宇頂,隨風飄動的黃旗,這是整幅圖卷的前奏。

視野移到畫面的入口,一張半開半掩的大門,高高的院牆上裝飾著華麗的琉璃瓦,門前立有一塊太湖石,擋住了由外觀內的視線。

進入院內,便是另一番天地。

第一幕

看到了地面飄起的晨霧嗎?按霧氣的聚攏程度,猜測描繪的時間在7點-8點之間。

起床後該幹啥?初春北京乍暖還寒,或許烤火盆能帶來些溫暖。

有一些大清早就跳起了「第一套宮廷廣播體操」的,也不乏幾個剛起床的懶妹。

還有兩個仕女和一個男童,正倚靠在池塘邊的護欄上,俯身望著池中點點的浮萍和低飛的白鷺。

身後的宮苑中有女官在給孔雀餵食,屋內兩個執扇的侍者正相背而立,一位衣著樸素的宮婢佇立在半開的門邊,眼神望向遠方。

再往前走是一處較為空曠的院落,有仕女在打理花草,攀枝折桂,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談笑有聲。

第二幕

行至卷中,便是畫面的高潮部分,主要以三處宮苑為主要活動場景。

這一處宮苑,描繪了一群仕女舞蹈、奏樂等活動,樂器有琵琶、古琴、古箏、笛子等與鬧騰的樂舞表演相對應的,便是那只在房間睡覺的懶貓。

還有人從暗處偷偷窺看,隱匿心思,表情和這個差不多。

這兩位小姐姐在安靜地閱讀,她們用手肘撐扶,斜臥閱讀,完美的鵝蛋形臉龐微微側著,她們或許代表了一種理想美的形式,眼眉清秀,嘴唇秀美,鼻子以側面表現,用一根線畫出,頗有日本浮世繪的感覺。

第三幕

宮中嬪妃的消遣方式,顯示了她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強調了她們的地位。

有些人在下棋或學習書法,有些人在賞畫或奏樂,也傳達出她們對審美與知識追求的熱情。

前景中,有兩位身著華麗的女子在弈棋,旁邊的小孩童正由一位婢女照應著,畫面中的僕人衣著樸素,裝飾簡單,與仕女之間有著較為清晰的等級之分。

其身後的場景中,一個孩童蹲在地上玩小狗,與宋代流行的嬰戲題材一脈相承。

視線再往左移,可看到倦繡與搗練的場景,這兩個場景都借鑑了唐代繪畫風格,尤其是畫中搗練的場景,與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十分相似,只是仕女稍微變動了一下位置,服裝與頭飾也都是明人的風格。

有人在演奏樂器,有人在跳舞,畫面的和諧感就這麼被強調出來了。

第四幕

接著是第三處宮苑,這裡有人正在畫像,兩旁站著數十位宮婢侍從,其中一位嬪妃正在接受畫像。

頭戴繡有精緻花紋的官帽,身穿圓領袖袍,腰上系紅色革帶的,一看就是男官。

第二類是侍衛,衣著樸素,頭戴巾角向上翹起的巾帽,手持衛棍,也身穿圓領袖袍,腰上系紅色革帶。

身穿淺色對襟寬口袖長袍,頭戴官帽,蓄有鬍鬚,面對著畫板的,就是畫師了。

卷 尾

行至卷末,只兩個侍衛立於宮牆之外,似乎在交接班或是交談什麼內容。全卷有開有閉,首尾呼應,意境獨到。

有仇英親筆寫的小楷題款「仇英實父堇制」,題款下方分別有「實父」和「仇英」兩枚印章,此外,卷末還有不同收藏者的大小印章十九枚。

《漢宮春曉圖》,全卷長近六米,絹本設色,描述了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生活場景,整幅畫作由宮殿建築連貫一體,樹木、奇石穿插其間,畫仕女、侍衛、嬰孩等共一百一十五人,是繪畫作品中少有的人物故事佳作。

相關焦點

  • 流動的歷史、無聲的樂章《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高清圖賞析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華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動的歷史、無聲的樂章;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用色彩記錄了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裡的錦繡河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具有引首、題跋、歷代名家題記、收藏璽印等濃厚文化痕跡,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 驚豔世界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你知道幾幅?
    《洛神賦圖》為東晉(317—420)畫家和詩人顧愷之(約344—406)所作,絹本,長卷。這幅敘事畫卷乃據曹植(192—232)的《洛神賦》而作。有四件宋(960—1279)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北京、遼寧省和華盛頓。
  • 中國名畫《溪山春曉圖》惠崇
    名稱:《溪山春曉圖》作者:惠崇創作時間:宋尺寸:縱24.5釐米,橫185.5釐米材料:絹本,設色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名畫《溪山春曉圖》惠崇 全圖畫芯溪山春曉圖 能入選中國名畫理由:⊙惠崇山水畫的代表作品;⊙圖繪林岫草舍,河灣泊舟,小橋飛鷺,沙渚蘆雁,美景無數;⊙畫境空曠清逸、煙嵐迷濛,為人稱道
  • 經典的傳世名作,講述最美的柏拉圖之戀,一起來探秘《洛神賦圖》
    因為《國家寶藏》的熱播,現在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洛神賦圖》也受到了大家的讚譽。畢竟是中國古代傳世的十大名畫之一,況且還講述了一個歷史上一個悽美的感情故事。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能賺足人們的眼球。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已經無緣再面見「畫聖」顧愷之的真跡,目前僅存的《洛神賦圖》也均為後世摹本,尤其以宋代居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傳世名作《洛神賦圖》吧!《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在創作的時候,是有原型的。當時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曾寫下了《洛神賦》,用以抒發自己一段無果的感情。
  • 《蒙娜麗莎的微笑》放大30倍後,隱藏的另一個美女是誰?
    ,還用上了頂尖的影像掃描技術,最終他把《蒙娜麗莎》掃描出了四個圖層,每個圖層經常處理後的大小大約就是原幅尺寸的三十倍以上,而每一層都由電腦生成了對應的畫面,最終就得到了四個放大的畫面,當然,這項研究還有另外一名藝術領域專家Andrew Graham-Dixon的協助。
  • 若把人類放大100倍,能否成功戰勝恐龍?最終誰會勝利?
    將人類體型放大100倍,能和恐龍較高下嗎?體型大不是優勢!在幾百萬年前估計沒人想到,最終「統領」地球的竟是小小的人類,現在人類和古代人類對比一下簡直就是兩個極端。有人說如果把人類放大100倍後,能否戰勝恐龍呢?人類一路走來是幸運的,沒有恐龍的消失怎麼會出現人類,人類和恐龍相比像只螞蟻,還不夠恐龍的剔骨棒,即使渺小也憑藉自己的大腦,不斷創造出高科技產品,如果將人類順利放大100倍後,能和恐龍打一架嗎?難道身高優勢便能戰勝它嗎?
  • 攝影師拍攝百萬倍放大率的高清3D昆蟲照(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些圖像如同山莓呈現在照相機前,但實際上這是蒼蠅等昆蟲的高清放大照片。來自英國貝德福德市的科學攝影師克蒂夫-格斯徹梅斯涅(Steve Gschmeissner)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這些昆蟲樣本放大了100萬倍。
  • 他將老虎畫成「病貓」,卻被譽為傳世名畫,專家:放大10倍才是經典
    專家:放大十倍 ,才是經典很多人看到這幅畫 ,都很難將它與老虎聯繫起來 ,雖然這幅畫很幽默 ,但作家顯然並不是為了幽默才創作的這幅畫 。後來經過專家的解釋 ,才知道這幅畫其中的含義 。放大十倍去看一下老虎的眼睛 ,才會發現畫中的老虎一直都在用餘光看向周圍 ,順著它的視線看上去 ,就會發現在右上角有一隻野蜂 ,這裡才是這幅畫的經典之作 。或許大家並不了解所表達的含義 ,但從畫中也可以了解到 ,這隻野蜂帶有劇毒 ,它正在攻擊著老虎 ,作為森林之王的老虎竟然也有怕的東西 ,在野蜂面前還表現得如此狼狽。
  • 他將老虎畫成「病貓」,為何卻成傳世名畫?
    公元1470年後,明代的著名畫家唐寅就畫下了一幅《猛虎下山圖》,還有清朝畫家華巖所畫的《蜂虎》等等。歷史上與虎有關的畫作並不少,但其中最為怪異的還是這幅《峰虎》圖,首先,且不論畫作的內容是什麼,光是這幅畫的名字就十分奇怪,自古以來,人們畫虎大多以一些威風的名字命名,而像這樣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的名字確實很罕見。
  • 他將老虎畫成病貓,為何能成為傳世名畫?專家:放大10倍看它眼睛
    專家:放大十倍 ,才是經典 很多人看到這幅畫 ,都很難將它與老虎聯繫起來 ,雖然這幅畫很幽默 ,但作家顯然並不是為了幽默才創作的這幅畫 。後來經過專家的解釋 ,才知道這幅畫其中的含義 。
  • 戴它手機鏡頭可放大400倍 看清活細胞
    400倍。    相關顯微鏡參數計算方法:    放大的倍數=物鏡的倍數*目鏡的倍數,    觀看時物鏡的選擇是從小到大的    400倍就可以觀察細胞了,1000倍就更加放大一點。Nurugo 「Micro」手機顯微鏡配件 詳細放大圖示(引自CNET)    從圖中可以看懂,可以放大18倍和400倍,看到的細節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首先在圖中可以看到毛根莖
  • > 穿越火線漢宮
    迄今為止,通過一些官方公告和場外信息我們可以了解到,AG、SV、AE、漢宮、白鯊等聯盟中的一流強隊在陣容上相較於上賽季都有調整。[查看詳情] 更新時間:[04-19] 就在今天中午,漢宮電子競技俱樂部官方微博正式發出公告:原漢宮戰隊退役職業選手哈倫,於本賽季正式復出,並且將代表漢宮電子競技俱樂部參加接下來的WCG中國區預選賽以及CFPL等各大賽事。
  • 放大10000倍的蚊子腿部照片,你一定沒見過!
    今天就帶領各位小夥伴藉助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領略下放大10000倍的蚊子腿部照片放大100倍光學顯微鏡下放大10-100倍腿部有細小絨毛但是細節看不清楚這時要借用第二種工具掃描電子顯微鏡200-10000倍蚊子腿表面覆蓋大量有序排列十微米級的空心鱗片十微米是多大呢?
  • 動畫顯微鏡放大100倍,中國動漫太牛了!
    之前有很多關於放大後100倍的迪士尼,看到滿滿的細節,完全被震撼到了。像《超人總動員 2 》裡連衣服紋理的質感,甚至是衣服凸起被磨損後變黃都能體現出來。但如果我說,中國也有像迪士尼這樣的動畫公司,國漫也能經受住顯微鏡放大100倍的考驗,你相信嗎?
  • 放大鏡下放大30倍,我懂了
    而這些細節均是能以放大鏡放大觀賞的,《清明上河圖》為何能成為千古奇畫?其畫作之中的細節是它足以傳世多年的一大亮點——若將它放大來看,當中的每個人物每個動作舉止清晰可見。作出千古奇畫不僅需要極強的耐心、細心,更需要超高的藝術水準。這確是一門藝術!
  • 放大10倍還是20倍,你說了算!
    放大10倍還是20倍,你說了算!相信有不少網友都曾經參觀過各類藝術展、畫展,一般情況下,多數作品都可以一目了然地觀察到各種細節,但在看一些非常精緻小巧的藝術品或者畫作時,就沒那麼容易了,往往我們必須貼得很近,才能觀察到作品中那些令人震撼的細節。比如一些精美的微雕、繪畫類作品,都有著非常驚人的細節。
  • 500年前一幅畫,放大10倍,竟然發現了一個戴眼鏡的男人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幅名畫《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描繪的是北宋時期的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繁榮景象,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後來在明代的時候,著名畫家仇英畫了一幅《南都繁會圖》,描繪的是明朝舊都南京的市井繁榮景象,被譽為是南京的《清明上河圖》。
  • 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迎來148歲「生日」
    正在上海展出的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受訪對象供圖)新華社上海11月14日電(記者楊愷、吳宇)正在上海展出的莫奈傳世名作《日出·印象》13日迎來了自己的148歲「生日」。展覽主辦方特別在當天為這一跨越世紀的文化遺產舉辦了一場「生日會」。
  • 齊白石畫一隻蟲子100萬,放大10倍後,專家感嘆:戴放大鏡畫的?
    齊白石畫昆蟲一隻值100萬,放大10倍,專家感嘆:戴著放大鏡畫的?很多朋友都知道齊白石最擅長畫寫意畫,其實齊白石的工筆畫也是造詣非凡,齊白石畫蝦他就是採用工筆和寫意畫技法結合創作的。齊白石畫的一幅《蒼蠅圖》,在1997年時就賣出了20萬的高價,如果放到今天豈不是要100萬的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