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航空業發展和環境優化,全球鳥擊航空器的事件發生概率不斷上升。有數據統計,2019年國內機場責任鳥擊事件同比增長15.6%。鳥撞飛機這一現象的背後,引發了業內對生態管理問題的不斷思考與探索。2012年,杭州機場即成立專業驅鳥隊,組織謀劃、開展行動,緊扣「平安」「綠色」發展主題,嘗試從生物鏈根源著手,對場區土面區草坪進行防鳥改良。
今年2月~8月,杭州機場飛行區共計施工3次,飛行區土面區植被種類從65種減少到6種,非引鳥草種平均蓋度從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割草周期從30天延長到了45天。這是杭州機場蟄伏5年取得的「非引鳥草種篩選項目」階段性成功,實現了「流程最簡單、能耗最低廉、成效最顯著」的換草效果。
多方調研 萌發「換草」念頭
早在2012年,杭州機場成立專業驅鳥隊後便積極謀劃如何從繁重的人工驅鳥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真正提高鳥防效率。杭州機場驅鳥隊從食物鏈著手進行研究,首次萌發出「換草」想法。在民航浙江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帶領下,驅鳥隊前往新疆伊寧機場學習飛行區種植薰衣草驅鳥並增加景觀價值、經濟價值的成功經驗。
驅鳥隊工作人員介紹,最初,他們對「非引鳥草種」的理解相對狹義,認為具有特殊氣味、鳥類不喜歡的草種,即是非引鳥草種,便試圖將飛行區草種整體換植為不引鳥的草,以期達到「一手驅鳥提效、一手景觀增值」的效果。2015年,杭州機場在場區選取了一塊小空地,開展了首次草種換植實驗,實驗選取了薰衣草、迷迭香和馬鞭草等3種香草植物。經過一年的精心培育、觀察、對比發現,馬鞭草開花後吸引菜粉蝶較多,最終選擇了迷迭香和薰衣草開展後續實驗。
2016年,杭州機場特別選取了500棵薰衣草和200棵迷迭香幼苗,並將試種地點移進了飛行區內。經過兩年的試種發現,杭州機場飛行區內土壤透氣性較差、積水嚴重。並且有限的日常管理人員與精細化養護需求間存在較大矛盾,導致第二階段飛行區試種工作失敗。
蓄勢待發 敲定「篩選」方案
試種失敗後,驅鳥隊及時總結原因,引進外來植被不僅對土質要求高,還需要精細的日常管理和養護,並不適合杭州機場生態環境及鳥防隊伍管理模式。為此,機場驅鳥隊將非引鳥草種的「換植」方案轉變為「篩選」方案。通過現場草種全面勘查與對比,將「非引鳥草種」的定義重新優化為自然生長高度低於30釐米、抗病蟲害能力強、結籽少的非引鳥草種,如狗牙根、結縷草等。
自2017年開始,驅鳥隊對飛行區內草種進行全面調研,對共計65種草種的生長特性進行深入研究。根據掌握的草種特性,選擇多種針對性篩選藥劑,並制訂了6套篩選方案。在實驗對比階段,在飛行區內選擇6塊草種組成較為複雜的小面積土面區作為實驗區。通過1年的篩選作業,對6套篩選方案的實驗效果進行橫向比較。2018年,6套篩選方案中非引鳥草種蓋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積佔地面的比率)均有提高,最高蓋度增加了20%以上。對開放空間內的小面積植被篩選作業而言,成果已相對顯著,驅鳥隊遂確定了非引鳥草種的「篩選」方案對杭州機場而言基本可行。
在此基礎上,杭州機場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繼續推進篩選方案的優化進程,並進入了區域化機械篩選和草籽種植對比階段。通過對比發現,雖然草籽種植更加直接有效,但是作業流程相對精細和複雜,對時間、人力需求量大。而區域化機械篩選的工作一年僅需撒藥3次,還實現了「狗牙根蓋度超過60%、引鳥蟲害密度減少15%以上、高危鳥害活動頻次降低8%、割草周期延長5天」的四大成果,有效降低了割草、滅蟲、驅鳥等一系列作業壓力,切實減輕了隊員繁重的驅鳥工作壓力。
蟄伏5年 成果破繭成蝶
今年,杭州機場斥資50萬元,在草種複雜程度更高的南飛行區開展「非引鳥草種篩選項目」。這次的目標進一步升級,預計達到狗牙根等非引鳥草種蓋度80%以上。2月,該項目正式啟動。截至8月,南飛行區植被種類已從65種減少到6種,目標草種狗牙根的平均蓋度從不足30%提高到了85%以上。割草周期從30天一次,延長到了45天一次,大幅降低了割草作業壓力。
自2015年著手探索至今,5年來,杭州機場通過「邊對標、邊試驗」的方式,經過「換植面積先小後大,經濟投入先小後大,人工養護先細後粗」的摸索,逐漸掌握飛行區全面生態環境特點,積累了豐富的草種換植經驗,為2020年的立項以及項目實施進程與結果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今後,杭州機場將努力堅持推進草種換植項目,努力實現非引鳥草種蓋度的「逐年加密」,爭取在3年後重塑飛行區非引鳥草坪生態系統。發展綠色機場鳥防模式,是一條漫長之路,杭州機場將秉承開拓進取的勇氣和精益求精的恆心,努力在較低水平的人工養護成本和較高水平的安全運行效果間找到持續平衡,最終實現「綠色鳥防、平安機場、持續發展」的建設目標。(《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趙瑜 通訊員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