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犇/圖)
"一個號稱全國最大的幹細胞企業如何演繹「美麗騙局」?一個國家部委屢次聲明違法的行業如何成為企業老闆、科研學者的「搖錢樹」?"
2012年3月,56歲的杭州退休幹部唐靜(化名)四處詢問「幹細胞美容」。
在過去的數月內,這個傳說中的「萬能美容神針」,正通過朋友的現身說法和廣告宣傳吸引著她。宣傳中的美容療程是這樣的:先從自己身上抽取幹細胞,隨後送至專業機構加工處理,剔除了無用成分的幹細胞再重新打回臉上。
這個過程花費不菲,低者五六萬,高者數十萬。而回報則是目前沒有任何幹細胞研究科學家敢承諾的事情:返老還童、恢復青春。
在2006年被揭穿為「十大科技騙局」而受到重創之後,幹細胞美容已捲土重來。「幹細胞美容已經替代羊胎素等產品,成為美容業的新寵。」著名的生物醫藥產業網站「生物谷」董事長張發寶說。
美容機構胡說八道「忽悠幹」
唐靜查詢的「幹細胞科學網」上宣稱,「用於抗衰老的幹細胞源自北科生物,現10000多例近5萬餘次幹細胞應用安全可靠。」
「幹細胞科學網」正是由號稱中國最大的幹細胞企業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科生物)主辦。在過去的數年內,這家企業一直飽受爭議。
「不管怎麼說得天花亂墜,幹細胞美容都是非法的,衛生部門從沒有批准過。」北京協和醫院整形美容外科王曉軍教授說。衛生部和國家藥監局此前也曾屢次澄清。
「我們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家人接受幹細胞美容產品。」多位從事幹細胞研究的學者,以及美容行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我們無法驗證它對美容的有效性。」中山大學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項鵬說,「抗衰老是模糊的概念,美容只靠病人的主觀感覺,並無客觀標準。」
《中華細胞與幹細胞雜誌》編委廖聯明副教授擔心,由於不存在合法的產品,你很難確認到底打入體內的是什麼。五花八門的注射液成了替代物:膠原蛋白、雌激素、人胎盤組織液、人胎素,甚至是生理鹽水……這些產品價格低廉,一披上幹細胞的美麗外衣,頓時身價百倍。
由於成分不明,「幹細胞美容針」成了體內的「定時炸彈」——雌激素打多了容易患上乳腺癌;生理鹽水打入臉部,則會導致浮腫;而注射來源於非正常渠道的人胎素製劑,則可能產生過敏反應並感染病毒。在2006年的媒體報導中,深圳西伯萊、西伯泰等公司生產的幹細胞美容產品曾傷害消費者,甚至可能傳播愛滋病毒。
「我們是新產品,沒有批號,只是由北科提供技術保障。」與北科生物合作的深圳景福醫院在接受諮詢時坦承。
廖聯明指出,由於國家沒有批准幹細胞美容產品,即便真品,也幾乎沒有任何渠道確保安全。
「學術界至今對細胞擴增是否致癌還存在爭議。」廖聯明說,即使在生物技術發達的美國,雖然已有機構報備了少數幾個臨床試驗項目,但也一直處於「安全有效」的證明階段,全世界至今也沒有進入臨床運用的產品。
企業老闆趨利避害「暈著幹」
然而,「幹細胞美容,一直在投資界擁躉如雲。」醫療產業投資人林洋(化名)說,從2003年甫一出現,第二年便風靡市場,雖屢經打擊,市場卻越挫越大。
林洋此前曾試圖與北科生物合作,但最後決定放棄。「它的技術門檻並不高,安全性也令人質疑。」林洋說,開設一家生產幹細胞美容產品的生物公司,大約只需要幾十平米的實驗室,投資500萬元左右。「幾個技術員組合一下,買些儀器,馬上就能生產。」
「500萬元的投資,已經是最好的設備了,面向的是高端的群體。」張發寶說。
「每件幹細胞美容產品製劑,成本大約在兩千到三千元,市場推薦的批發價是五千到八千元。」林洋說。經過核算,只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全部收回成本。
更大的利潤或許在於銷售環節。深圳景福醫院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諮詢時稱,每次通過皮膚注射,五萬到六萬元一次。
「更多的是由公司直接向美容院推銷,由美容師向顧客直接推薦,然後各自分成。」浙江省美發美容協會副會長羅紅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曾拒絕過多位學生的遊說,她們試圖讓她幫忙推銷,一旦成功,「一針26萬元,利潤對半分」。
北科生物,這家號稱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擁有七十多家幹細胞治療中心的企業,從其誕生起,就遭到學界的嚴厲批評,包括Nature(美國科學權威刊物)在內的國際科學界更多次質疑它的研究方法和經營模式。
北科生物一直在大力宣傳「和當地醫院合作,向病人提供幹細胞臨床治療」,它的董事長胡祥在許多場合,都不忘宣傳自己的臉因接受了幹細胞產品注射而變得年輕。
根據其向媒體公布的數字,這家成立於2005年,啟動資金僅為300萬元的公司,在第二年就開始盈利。2008年,它的合作醫院達到50家,年利潤1700萬-2000萬元。2010年,公司年收入超過2億元。
2012年3月13日,南方周末記者試圖聯繫北科生物,但董事長胡祥在兩次聲稱開會掛斷電話後,此後再未取得聯繫。
「北科生物已經度過原始積累階段,一些小企業的情況更糟糕。」多位要求匿名的學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泥沙俱下、魚目混珠。」2012年3月12日,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加強對幹細胞產業規範的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是遼寧省糖尿病治療中心院長。
「業內人士對濫用幹細胞的做法肯定不支持。」張發寶說。但遺憾的是,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需求面前,追求「安全有效」的醫學倫理,很快就被淹沒在鋪天蓋地的誇大宣傳中。
最新的介入者是上市公司中源協和幹細胞生物工程股份公司。2012年初,它收購了同樣從事幹細胞產業的和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澤生物)。
和澤生物宣稱建成「全球第一家以生物醫藥技術生產幹細胞美容化妝品的GMP級幹細胞美容化妝品生產車間」,即將規模化生產名為「詩丹賽爾」的幹細胞美容化妝品。
但南方周末記者看到,天津市藥監局2012年1月頒發的衛生許可證顯示,和澤生物被許可的只是「發用類、護膚類、美容修飾類、香水類化妝品生產」,隻字未提「幹細胞美容」。
介入幹細胞產業之前曾連續二年虧損、被降為「ST」股的中源,此時或許已經成功。自從2011年上半年宣布收購和澤生物後,短短半年內,其股價就從每股10元飆升至27元,上漲了174%。
學者專家推波助瀾「大膽幹」
幹細胞技術如果按照藥品來開發,平均投資周期可能要超過10年,而投資額度則至少高達數億。「即使研發成功,新藥也至少要在10年以後可能會有產出。」張發寶說,許多投資人打擦邊球就成了自然的選擇。
一些學者也捲入其中。「由於商業因素介入太多,整個學術研究也變得不再純粹。」一位專家質疑。
北大幹細胞中心主任李凌松教授正是業內備受爭議的一例。李凌松曾與人合作,創辦「科宇聯合生物」並擔任董事長。其間他申報了關於「幹細胞美容產品製備技術」的專利。
「我和科宇聯合早就沒關係了,早就退出了。他們亂做……」李凌松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電話採訪時說,「這個問題我已經不想再回答。」
由李凌松擔任籌委會主席的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幹細胞分會2011年會,本應是純粹的學術會議,被一些與會專家詬病現場的布置看上去更像是個商業合作的平臺。「學術交流之外,展會上四處可見幹細胞美容、治腦癱等內容的企業展覽廣告。」
一名專家提供當時的招商宣傳資料顯示,這次會議徵求了不少贊助商。唯一的「鑽石贊助機構」名額,明碼標價為30萬元,享受的待遇是「贊助機構一名高層領導可在開幕式前被安排至VIP室與出席領導和貴賓交流……」此外還有「鉑金贊助」和「黃金贊助」。
「這些榮譽,最終往往淪為欺騙患者和消費者的道具。」上述專家質疑說。
地方政府的曖昧態度,同樣助長了幹細胞產業的亂相。
北科生物此前曾受到深圳政府的大力扶持,更曾進入「深圳產學研基地」。而在成都,2010年12月的「中國西部幹細胞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當地官員更宣傳,「預計用5年的時間,在高新區打造中國首個幹細胞核心產業基地。」而這個論壇上,宣傳的內容,正包括幹細胞美容產品。
監管部門緊閉雙眼「不讓幹」
「科技部門奮力搶跑『鼓勵幹』,衛生部門緊閉雙眼『不讓幹』,藥監部門眼盯美國『看著幹』,學者專家崇尚信仰『大膽幹』,企業老闆趨利避害『暈著幹』,醫療機構追名逐利『偷著幹』,美容機構胡說八道『忽悠幹』,數萬患者被做白鼠『花錢幹』。」在全國兩會的提案中,馮世良引用一首打油詩,呼籲加強對幹細胞產業亂局的規範刻不容緩。
這是長期管理失範的結果。「保健、美容是政策的盲區,幾乎沒有什麼政策去規範它。」張發寶說,衛生行政部門主要監管非法行醫,藥監部門監管的是藥品安全,幹細胞美容卻長期遊走在監管的盲區,很少得到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
僅有的規範也如一紙空文。廖聯明說,2009年正式實施的《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把幹細胞治療技術歸為第三類醫療技術範圍,在此範圍的機構需申請審查,並報衛生部審批。2009年10月31日前沒有提出審核申請或沒通過審核的機構停止臨床應用。但在現實操作中,這些規定在幹細胞美容和治療的運用中似乎變得從未存在過。
「現在,不能只講科學家要道德自律,政府更要想辦法彌補這一空白。」馮世良說。
亂局或許可得到初步整治。2012年1月6日,衛生部發文,規定中國將在2012年7月1日前停止在治療和臨床試驗中試用任何未經批准使用的幹細胞,並停止接受新的幹細胞項目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