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你是什麼血型?」對於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愛情都有很大影響。
日本人說,A型血的人是敏感的完美主義者,也能很好地在團隊中工作,但總是過分焦慮;O型血好奇心強、慷慨大方而且固執;AB型是天生藝術家但神秘難測;B型總是興高採烈,但是古怪且自私。
約40%的日本人是A型血,30%是O型,只有20%是B型,AB型則是剩下的10%。有4本描述不同血型特徵的書在日本熱賣,銷量超過了500萬本。廣播電視的早間新聞、報紙和雜誌經常播發和刊登血型分析文章,並且討論不同血型的相容性。很多婚介所都提供血型比照,就連流行的卡通和電腦遊戲,也會提及主人公的血型。甚至飲料、口香糖、浴鹽和安全套,都是按照不同的血型銷售。
然而,血型由血液中的蛋白質決定。儘管科學家們隔一段時間就站出來,試圖拆穿這些「信仰」,但它們仍在日本很有市場。一個通常給出的解釋是,在一個充滿制服和同質化的社會,血型提供了一個簡單框架,將人們分為容易識別的組群。「成為和別人一樣的人,在日本被認為是一件好事。」翻譯小林千枝說,「雖然我們喜歡找到一點點不同,來區分人群。但另一方面,這會給人數少的B型和AB型帶來壞事。」
1901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奈特發現ABO血型。這項為他贏得諾貝爾獎的研究,讓區分不同血型的人成為可能,並為成功輸血和器官移植鋪路。優生學家們在隨後的二戰時期「劫持」了他的理論,納粹利用該理論進行種族優生研究。
上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也採用此理論,來訓練「更好的士兵」,而且在二戰期間,皇軍按照血型組織戰鬥團隊。
如今,這些熱情被用在了不尋常的方面。在北京奧運會上為日本贏得金牌的日本女子壘球隊,據說就是利用血型理論,為每個選手設計訓練方案。一些幼兒園用這個方法教學,一些大公司職位任命也是依據員工血型。1990年,《朝日新聞》刊登了三菱集團的領袖團隊報告,稱該團隊完全由AB型的人構成,因此「他們具有制定計劃的能力。」
這個觀念甚至影響了政治。一名前首相認為,在他的官方文件中,公布他是A型血是很重要的事,而他的對手都是B型血。去年,日本復興大臣松本隆粗暴對待地方官員的視頻,在電視上被播放後,任職只有一周的他就被迫辭職。在辭職演講中,他將失誤歸結為他是B型血。
在西方,O型和A型血的人構成人口的85%,但在整個亞洲,多數人是B型血。日本是個例外,該國血型更豐富。
一家小診所因為人們積極獻血而忙碌著,AB型血的小和田野子正躺在一張床上,通過咕嚕作響的機器獻血,這是她第8次獻血。「人們有時候不喜歡我。」她說,「他們認為我古怪孤僻。」
儘管小和田野子邊說邊笑,但似乎在日本,無論多少科學闢謠都無法阻止人們相信「血型說明一切」。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