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題申報書的申報論證環節,需要申報者撰寫研究假設。什麼是研究假設?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為什麼要撰寫研究假設?假設的內容是怎麼形成的?研究假設表達方式是怎樣的?在此,筆者和老師們交流一下學習與實踐體會。供批判。
筆者最初想寫得簡單一些,但在行文中,發現有些問題要交待。於是寫得有些冗長了。讀者可以直接閱讀標題一、二、五。
一、什麼是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科學理論、相關文獻、實踐經驗,對研究問題的規律、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研究之前的預先設想的、暫時的結論,是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某種結果。
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找出這樣幾個關鍵性的短語,如推測性論斷、假定性解釋,預先設想的、暫時的結論,研究者希望的結果等。這些短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研究假設的主要內涵。
我們舉個例子,稍做解釋:
如《實踐性作業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研究》這個課題。研究者推測:實踐性作業可以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其中這個結論是預先設想的,暫時性的,是研究者希望的。至於最終能不能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那要通過研究與實踐來驗證。
研究和實踐後,可能會出現三類結果:「可以提升」、「不能提升」或者處於某個中間狀態。
二、研究假設有哪些特點呢
周曦老師在《關於課題研究中「研究假設」之探索與思考》一文中,詳細闡述了研究假設的幾個突出特點。筆者認為,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預見性
所謂預見性,就是在研究之前,要把解決問題的策略、路徑、方法等進行預測,反映研究結論與研究問題之間存在的因果關係或是相關性關係。
(二)科學性
所謂科學性,就是給出的假設判斷要有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依託,或演繹或歸納而來,是合乎規律、合乎邏輯的。雖然結論是推測和預想的出來的,但絕不是胡亂捏造,憑空而來的。
(三)檢驗性
所謂的檢驗性,就是提出的結論是可以通過科學實驗或具體實踐來進行檢測。課題研究的過程就是檢驗假設正確與錯誤的過程。
三、課題論證中為什麼要撰寫研究假設
在選題論證或是研究方案設計中,有些教師往往忽視研究假設的撰寫,認為研究假設並不重要。其實不然,在整個科研活動過程中,研究假設有其獨特的價值。
特別要強調的是:課題研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檢驗研究假設的過程,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假設。
那麼研究假設在課題申報中有哪些具體的作用呢?
(一)研究假設可以保證研究方向一致性
因為課題研究的過程是圍繞研究假設開展的,所以研究假設寫的清晰明確,可以保證研究過程不跑偏。比如:《實踐性作業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研究》這個課題。課題研究假設的核心是「實踐性作業可以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那麼研究過程就要圍繞實踐性作業這個大的方向進行,如果不重視這個大方向,研究工作就可能出現游離中心,迷失方向的問題。
(二)研究假設可以增強研究的成果意識
研究假設建立了自變量以因變量的邏輯關係,自變量最終可以轉化有效的成果,因變量是課題最終要達成的研究目的。研究過程就是要驗證這個自變量的是真是偽。所以,有了這個研究假設,可以使研究者時刻圍繞成果開展研究工作,提升成果意識。研究假設是通向成果的橋梁。如《實踐性作業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研究》這個課題。其自變量就是這個實踐性作業,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把這個變量分解細化,建立各種專題、操作流程、操作規範和依據數學素養建立評價指標,這些最終要轉化成為成果。因變量就是那個研究目的,即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四、研究假設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對課題研究系統思考和反覆論證的結果。前文我們反覆強調,課題研究的過程就是驗證假設的過程。那麼,表述研究假設就要把解決問題的諸多可行性舉措、路徑、策略、方法擺出來,依據研究者的視野對這些自變量進行評估、遴選、歸類,建立起假設模型。
有的教師問:那些解決問題的諸多可行性的舉措、路徑、策略、方法等從哪裡來的?當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研究者帶領研究團隊經過學習、思考、藉助相關理論、文獻資料、實踐經驗預先想出來的。
有的教師問:答案都想出來了,還用研究嗎?當然要研究,研究就是驗證你提出來的諸多答案是真還是偽,是不是能夠解決你工作中的問題。
其實,提出研究假設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最為常用的方法有演繹法、歸納法、類比法等。演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式,即基於理論或規則來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歸納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式,即基於研究者的自身的認知和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類比法是從諸多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和優選的思維方式,從而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操作層面,一般採取頭腦風暴方式和利用德爾菲法進行。頭腦風暴是組織課題組內部成員徵集解決問題的策略;德爾菲法則是聘請相關專家或有經驗人員徵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五、研究假設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
一線教師特別希望給個模板,這樣寫起來比較方便。當然有一般性的寫法,如:課題組認為,如果通過……的方法(策略、途徑、方式、工具等),就可以促進(解決、提高、改善等)……
如《實踐性作業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假設可以這樣表述:
如果通過建立基於數學學科素養的實踐性作業專題系列,進行系統化地實施,並且建立起基於數學學科素養的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標準、規範學生實踐性作業的行為,可以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學習數學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寫好研究假設要找準三個變量,並且處理好三者的關係。這三個變量為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三個變量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自變量與因變量是因果關係,或是具有相關性的關係;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在常態範圍。
寫研究假設時,首先要把自變量的概念進行準確界定;然後分解自變量概念,找到其所包括的外延;隨後研判外延與因變量所存在是因果關係或是相關性關係;最後以開列小標題的方式逐一進行表述,表述的模板如前文給出的。
為什麼要把無關變量控制在常態範圍?主要是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做這樣一項研究,「利用歸因訓練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的研究」,教師在開展歸因訓練的過程中,又超常規地給學生補課,增加課時,最後就無法判斷學業成績提升是補課造成的,還是歸因訓練造的。
此文闡述借鑑周曦老師的一些觀點,於此鳴謝。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