嫋嫋涼風動,蕭蕭落葉寒。
滿地飄落的樹葉,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沒有什麼價值,但在張淼看來卻是她創作的最佳道具,撿拾起來,或雕刻,或塗鴉,或拼貼,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在一片小小的葉子上,生動地上演,煥發出了非凡的生命力。莒縣城陽街道第二中學青年教師張淼以葉為紙,以刻刀為畫筆,把對藝術的執著、對家鄉的熱愛,濃縮在一葉之間。11月29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莒縣城陽二中,探訪張淼與一片葉子的故事。
張淼在創作葉雕
上午9點,記者到達莒縣城陽二中時,張淼已在校門口等待,推開二樓的工作室大門,人物的、風景的、花鳥的……各種用樹葉雕刻成的作品撲面而來,普通葉子變得絢麗多姿、栩栩如生,令人讚嘆!
1991年出生的張淼,熱情爽朗率真,從小受祖輩影響喜歡寫寫畫畫,大學畢業後就擔任美術教師,在蛋殼雕方面有著不斐的成績,中央級、省級、市級媒體等都對她進行過報導。藝術需要融會貫通,既然在蛋殼上能作畫,樹葉應該也是個不錯的載體!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接觸了葉雕,突然間仿佛茅塞頓開,「這就是我要做的!」這種想法在她腦海裡揮之不去,從此開始了自己充滿樂趣的葉雕生涯。
日照摩崖石刻
日照萬平口
日照太陽鳥
創作葉雕作品,需要大量細緻而耐心的工作,更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在同事眼裡,張淼對這片樹葉相當痴迷,讚嘆於她旺盛的精力和創作力。葉雕的第一道工序是選取葉子,張淼往往蹲在地上一選就是一上午,她告訴記者,創作這些葉雕作品,首先要挑選表面光滑、沒有明顯腐爛和斑紋的葉片。經過多次篩選、泡煮、乾燥、分解、去經絡、造型、雕刻等60多道工序,根據不同樹種樹葉,利用葉片的自然形態和縱橫交織的脈絡,乘著想像力的大船,找到一個中意的藝術載體。
為了讓學生們學習了解掌握葉雕技藝,張淼可沒少下功夫,她自學創新製作、網上查資料、收集合適的葉片,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製作葉雕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因為秋天的葉子質脆,易刻斷,幹後易破碎,每個製作環節都要嚴格操作,稍有不慎,將前功盡棄。剛開始也雕不好,做了很多嘗試才成功。」
她先在紙張上同比例地畫出要雕刻的人物肖像,然後對照著畫出來的初稿,將葉肉按照圖案的設計進行加工挑除。「葉片比較薄,手上的力度要掌握好。」張淼說,雕刻時每一刀都要十分細心,「要注意力集中,同時要有耐心。特別是雕刻人像比起雕刻別的來說難一點,把握人物靈動的神態非常重要。」
要從「小白」變成「大拿」,都需要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張淼規定自己每天堅持雕刻一片葉子。在她看來,雕刻樹葉和做任何事情一樣,一旦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所在,就不要放棄好好堅持下去。它們帶給自己的,不僅是會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有趣,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盈。也許我們沒有像藝術家一樣精湛的雕刻手藝,但是也可以有自己的創意,將葉子玩出更多可能性。現在張淼每周帶領學生們開展葉雕課程,將人物故事、生肖花鳥等等作品帶入課堂,寓教於樂,在不知不覺中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們刻出一個個不一樣的世界,再經過自己的加工,變成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張淼坦言,學校開設葉雕課程讓學生們更多地和大自然接觸,同時,也通過在葉子上玩藝術和DIY,拓展了學生們的思維和想像力。
火烈鳥
建築工人
踩高蹺推小蝦
張淼說,葉雕在藝術創作的美學原則上與其他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凸顯鮮明個性,具備了版畫、微雕、剪紙等藝術表現形式。葉雕是運用自然形態,順應自然,突出意趣,展示大自然巧奪天工與天人合一的意象,她一般忽然來靈感了,就會用葉雕的方式呈現。她自己研發製作雕刻工具,在觸手可及的樹葉方寸之間,展開想像的翅膀,張揚青春的活力,繪製人生絢麗,雕刻繽紛世界,成就了非遺傳承的絢麗夢想。近年來,張淼創作了許多葉雕作品,人物、動物、植物及著名特色景觀等,作品薄如蟬翼、色澤自然,耐酸鹼潮溼,具有葉幹而不脆、絡柔卻不斷、手感若絲麻、收藏無黴蛀的特點。「完成的作品也比較好保存,你可以直接當做書籤使用,小心一點不去折斷的話能保存挺久,也可以給它們加一個塑封,都很方便。」因此張淼覺得,葉雕技藝從技術方面來說也更容易傳承。莒縣城陽二中每周開闢的葉雕課程更是讓張淼的葉雕技術有了更好的施展空間。
葉子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但是藝術卻是無限的。日照摩崖石刻、萬平口風景區、太陽鳥、毋忘在莒……張淼的很多作品充斥著日照元素,當天她向記者展示了最新力作——「家在日照」,通過栩栩如生的建築來展示日照的發展變遷。在她看來,推介家鄉、宣傳家鄉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張淼在向記者展示作品《毋忘在莒》
張淼在葉雕技藝方面,勇敢地走在用藝術開拓人生寬度和深度的路上,渴望在藝術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她說:「做葉雕的時候,能夠安靜地放空情緒,整個過程很享受。我在一次次創作中找到了它的價值,也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讓葉雕更好地傳承。」
來源:日照日報一黃海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