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羅義安(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近年來,許多地方啟動了「青藍工程」,開展師徒結對幫扶活動——青年教師拜經驗豐富的教師或骨幹教師為師,一師帶一徒,師徒互動,教學相長。在一些學校,「青藍工程」成為能力提升工程,不少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的骨幹、當地的名師;許多「師傅」在「後浪」的推動下,煥發出職業第二春,成為校園的「常青樹」。
在此過程中,也有些青年教師刻意模仿師傅的教學風格,一味照搬師傅的教學招式,甚至連服飾裝扮也與師傅一模一樣,儘管超越了自己,卻沒有超越「師傅」。
日本有一個天才書法家,9歲參加日本青少年書法展,引起了強烈反響。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這位小神童臨摹王羲之的書貼成癮,把自己的書法個性磨得一點不剩。儘管他的字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在藝術家眼裡,他的作品只能算是仿製品,沒有任何鑑賞價值。這個故事印證了吳昌碩的觀點,「學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進,似我者死」。
青年教師拜師求教也是如此,徒弟不能照搬師傅的教學特色。從徒弟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看到師傅的影子,但不能成為師傅的影子。因此,在拜師的過程中,青年教師不能鸚鵡學舌,更不能東施效顰,丟掉自己的教學個性和特色。
其實,青年教師是與眾不同的潛力股,他們不僅能追上師傅,而且有能力超越師傅。那麼,為何有些青年教師沒有「勝於藍」?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只求「似」,不求「破」與「化」,潛能沒有被挖掘出來,從而失去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拜師求教,重在揚長補短、取長補短,使自己的長處更「長」、短處更「短」。在成為名師之前,青年教師先要成為「明師」,即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與規劃,找準生長點和發展區。只有這樣,才能夠處理好繼承與發揚的關係,才能夠學會取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特色、教學風格。只有這樣,徒弟才能夠「進」和「生」,成為教學骨幹,延長職業生命。
此外,師傅帶徒弟,要跟徒弟約法三章,鼓勵徒弟「破我」,乃至「化我」。更為重要的是,在指導的過程中,師傅要為徒弟豎梯子,引導徒弟朝著新的高度攀登,而不是畫圈子,限制徒弟創新與創造的思維,讓徒弟失去自主而自由生長的空間。
「化我者生,破我者進。」師徒只有深諳其道,並踐之於行,「後浪」才能夠推「前浪」、超「前浪」,同時,「前浪」也能滾滾向前。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 楊卉_NQ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