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大腦暗能量或能提供關於意識本質的線索
現已證實,當我們的大腦在休息時——比如坐在椅子上發呆、躺在床上睡覺,或接受了麻醉,各個腦區之間仍在不停地傳遞信息。這種不間斷的信息傳遞被稱作大腦的默認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們拍打蒼蠅,或有意識地對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應時所耗能量的 20 倍。實際上,我們有意識去做的大多數事件,比如吃飯和演講等,都是對大腦默認模式下基準神經活動的背離。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然後是意識階段:無意識處理完成後,大腦同時給出所有特徵,形成最終「畫面」,即大腦最後呈現的東西,讓我們意識到這些信息。 整個過程從外部刺激到意識認知,持續時間可達400毫秒。從生理學角度看,這段延時相當長。論文第一作者、EPFL精神物理學實驗室的麥可·赫佐格解釋說:「因為大腦想給你最好、最清晰的信息,這要花大量時間。讓你意識到它的無意識過程沒什麼好處,因為這會讓人非常困惑。」
-
人類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發現對意識至關重要的兩個大腦網絡
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抑或只是幻覺?它以何種方式起源自何處?我們又為什麼需要擁有意識?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都在對大腦進行研究,試圖解開關於意識的諸多謎題。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
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網站報導,該校與其他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提出了一種兩階段模型,解釋了大腦是如何處理無意識信息,並把它們從無意識轉入有意識的。按照這一模型,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生起一瞬間,意識之間是長達400毫秒的無意識狀態,在這段間隔裡沒有時間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最近《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上的論文中指出,人們感覺周圍的世界是流暢無間的,但這是一種幻覺。近來一些實驗表明,外界信息並非連續地進入意識認知,而是大腦在離散的時間點收集這些信息,經處理後呈現出來。
-
意識是虛擬還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人類大腦解剖圖因為除了人類身上,在其他動物身上根本找不到這種高級意識活動存在,就比如計算能力,人類會算1+1=2,因為人類會思考,運用意識產生的判斷能力,算得一個再增加一個就是兩個,但是動物們會嗎,動物們除了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捕獵、避險、睡覺、進食、育兒)外,高級一點的生命活動根本無法完成,它們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為了吃飽或者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
意識是一種物質嗎?人類大腦到底是怎麼產生意識的?
隨著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強大,對於我們自身的研究也是越發的深入了,然而不管我們的科學如何的發展,對於人的意識卻很少有人能夠解釋,那麼人類的大腦到底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呢?其實關於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在早前的時候就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甚至在20世紀的時候還被許多人認為,這是一項禁忌課題,它並不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樣的限制,但對於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卻依然沒有完美的定論很多研究人員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只要能夠了解了大腦的工作原理,那麼意識是如何誕生的也就不攻自破了,然而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成功
-
科學家認為宇宙是一個具有意識的大腦
但是,一群科學家給出了更精確的說法,宇宙其實是一個大腦,太陽系只是一個「原子」,而地球就只是太陽系中的一個「電子」而已。眾所周知,大腦是控制我們身體的指揮中心,沒有大腦,也就不會有意識。人類了解意識的唯一原因是我們擁有感覺和體驗。現實的最基本組成形式,比如原子,它也具有最基本的意識。
-
動物也有意識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動物植物#系列徵文動物也有意識嗎?「意識」這個詞,有複雜的定義。如果以「自我認知」來定義意識的話,答案是肯定的,動物有意識。以著名的劍橋宣言開場。2012年,神經學家們聚集在英國劍橋大學,籤署了關於動物意識的劍橋宣言(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宣言指出:「沒有大腦新皮質層的動物也有神經基質,有能力表達意向性行為。」換句話說,沒有大腦新皮質層的非哺乳動物,也有意識。
-
大腦所承載的意識,上傳意識到網絡空間獲得「永生」,可能嗎?
不過就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最熱門的研究就是如何把人類的意識上傳到網絡空間,這樣讓一個人以精神意識狀態從而獲得永生。小編的個人想法是,意識是一種什麼也不知道的物質存在的,意識是存在的,但必須是大腦還存活的情況,意識才會出現,也就是說大腦作為載體承載著每個人的意識,那麼這個載體如果出現了損毀,人類自己建造了一個載體,那能夠獲得「永生」嗎?
-
科學分析:人類意識源自大腦電磁場嗎?
與意識相關的神經元被認為是大腦意識發生所必需的部分,意識僅與神經元相關,而這些相關性是大腦特定部位的突觸放電模式,這是神經科學的傳統觀點。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大腦,就會發現不同類型神經元產生電化學突觸刺激,這就是生命所感受到的意識。
-
科學分析:人類意識源自大腦電磁場嗎?
他認為,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其複雜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科赫指出,精確的數據,提供了關鍵的因果關係,而不僅僅是觀察,使用證據來確定意識的神經元相關性。與意識相關的神經元被認為是大腦意識發生所必需的部分,意識僅與神經元相關,而這些相關性是大腦特定部位的突觸放電模式,這是神經科學的傳統觀點。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大腦,就會發現不同類型神經元產生電化學突觸刺激,這就是生命所感受到的意識。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這種全腦範圍、協調性的電活動是有意識大腦的特性之一,倫理學家和科學家領導研究小組的發現引發一系列關於是否大腦類器官應該達到這種先進程度的道德和哲學問題,是否「有意識」類器官有權獲得特殊待遇,以及是否給予其他細胞「一定權利」,使意識從頭開始創建成為可能。
-
實驗室創造出的大腦會有意識嗎?
這種全腦協調的電活動是大腦有意識的特性之一。該團隊的發現令倫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提出了一系列倫理和哲學問題,即是否應該允許類器官達到這種高級發育水平,「有意識」的類器官是否可能有權享有其他細胞團所沒有的特殊待遇和權利,以及意識是否存在從零開始被創造的可能性。
-
玻爾茲曼大腦是否存在?人類的意識是真的嗎?
玻爾茲曼大腦為我們描述了宇宙中一種孤單的大腦,在宇宙空間中存在著熵,而熵是分低熵和高熵的,就在熵起落的狀態裡面就存在著許多低熵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就是玻爾茲曼大腦,也就是宇宙中獨有的意識流。根據能力守護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我們的宇宙空間熵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它不會減少,當然這個前提是我們就有一個單一宇宙,因此也不排除有高等宇宙存在,那麼這個高等宇宙中就會存在高熵態物質,所以這種情況我們暫時先不考慮,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研究,在我們的宇宙中有很多孤單的玻爾茲曼大腦存在。
-
X-Brain:大腦與意識之間的解釋鴻溝與物理難題
同理,如果沒有第一人稱視角為基礎,意識也就無從誕生【參見埃文·湯普森(Evan Thompson)著作《生命中的心智》(Mind in Life)】。想要利用本體論跨越解釋鴻溝,第二個要點在於,意識的誕生不光需要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還需要複雜的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提供獨特的神經生物學特質。它們共同創造了意識。
-
鴉科鳥大腦中也存在 感覺與意識的神經關聯
原標題:鴉科鳥大腦中也存在 感覺與意識的神經關聯《科學》2020.9.25封面故事主持人:本報記者 陸成寬人類傾向於相信我們是唯一擁有某些特徵、行為或能力的物種,尤其是在認知方面。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安德裡亞斯·尼德等科學家認為,「意識和大腦皮層之間的關係只有人類獨有」的觀點現在也有了反駁它的證據。具體來說,科學家們在食腐烏鴉的大腦中植入電極,記錄它們做出反應時的神經元信號。當食腐烏鴉做出反應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發射信號,表明它們有意識地感知到了提示;但當它們沒有反應時,它們的神經元就會沉默。研究人員報告,烏鴉發射與行動一致信號的神經元位於腦髓中。
-
科學家找到大腦負責意識的關鍵區域
意識(consciousness)自古以來都是人類不斷思考的哲學問題,但科學方面對意識生理機制的解釋卻幾乎為零。哈佛醫學院和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在幾十年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大腦中負責意識的關鍵區域。神經學認為意識(consciousness)由兩部分組成:知覺(awareness)和喚起(arousal)。之前的研究認為腦幹負責喚起。負責知覺的腦部區域比較難找,但大概藏在負責較高級功能的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
-
靈魂拷問:實驗室創造出的大腦會有意識嗎?
這種全腦協調的電活動是大腦有意識的特性之一。該團隊的發現令倫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提出了一系列倫理和哲學問題,即是否應該允許類器官達到這種高級發育水平,「有意識」的類器官是否可能有權享有其他細胞團所沒有的特殊待遇和權利,以及意識是否存在從零開始被創造的可能性。
-
笛卡爾:從大腦中釋放出了「意識」這個幽靈
唯獨有一塊是大腦的禁區,人類一直苦苦徘徊在門外,至今依然是一片荒蕪,鮮有人踏足。它就是:大腦的意識之謎。如果要談「意識」這個話題,一定繞不開將這個幽靈從大腦中釋放出來的人物,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他。勒內·笛卡爾1.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大腦」,卻不小心喚醒其意識!
200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劃:10年內培育「人造大腦」。雖然至今為止,人造大腦的計劃還未成功,但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人造大腦的培育時,竟然被機器檢測到了和人類一樣的腦電波。此事發生之後,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將人造大腦培育下去,那麼它就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許與動物一樣,也許不同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極端的過去人類一直擁有著探索的天性,而人類自身也隱藏著大量謎題,就像人造大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大腦的例子,但早期的實驗,大多非常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