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尾翼的學問多,能詳細F1賽車的尾翼嗎?

2020-12-05 牛車網

牛車網網友fily 問:

感受到尾翼的學問多,能詳細F1賽車的尾翼嗎?

牛車網網友純情小火機 答:

F1的賽車一直是集高科技、高逼格的產物,其尾翼設計也不例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F1賽車已經裝上尾翼部件,而F1的每一個部件都有明確的作用,前翼主要提供前輪下壓力,而後尾翼提供後輪下壓力(另一半下壓力由後下擾流擴散器提供),而高高、大大的尾翼很輕易能為F1賽車的高速疾走提供下壓力,但也容易產生巨大的前進阻力,而在大直道上表現尤為明顯。所以,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F1賽車,其車隊會根據每一條賽道的特性去分析、計算、設定前後翼的角度。而幾乎每一個賽季,賽例都會對尾翼的大小、方向等細節作出明文規定,各個車隊都要為此投入成本去開發新的尾翼。

【上層尾翼】

上層尾翼,是最為明顯的尾部擾流設計,它高居於賽車的尾部,而且只允許有兩個組件(通常的設定:主翼為大攻角、副翼為並行設計)。對於大多數的賽道,車隊會把翼片攻角(迎風角度)儘可能被調至最大,而在某些高速賽道上,如蒙扎、蒙特婁賽道,我們會看到角度不大的上層尾翼。

例如:摩納哥賽道(最短的F1賽道),F1車隊工程師會竭盡全力為自家賽車獲取負升力,所以,尾翼、副翼的攻角就被儘可能調大。

如果在蒙扎賽道(全年賽程中最快的賽道之一),車隊就會使用小攻角、低負升力、低阻力的尾翼調校而獲得直路尾端的極速;而在混合類型的賽道上,攻角的大小,可能對圈速的影響都差不多,此時,團隊戰術也是關鍵。

【格尼襟翼】

而在翼片的後緣位置,有一個名為「格尼襟翼」(gurney flap)的小部件。它由一小片的直角碳纖維製作,並用膠帶固定翼片尾端,通常垂直於翼面,指向於壓力側,它的作用是——用它來產生旋向相反的渦流。當然,它能增加一點點下壓力,又會增加一點阻力。

由於規則的允許(格尼襟翼可以伸出的尾翼區域),F1車隊可以利用更寬、更高的格尼襟翼來調整主翼片的性能。為了防止車隊這麼做,FIA規定:格尼襟翼的最高處不能超過20mm(一般不超過翼弦的5%高度),所以,車隊可能會利用這一點,設計更為出色的襟翼。

格尼襟翼在空氣動力學上有很大作用,不過,它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膠帶)固定在翼片尾端,主要是這讓車隊可以在維修區中快速取下格尼襟翼,以減小後部下壓力,增加一點尾速。這在賽道由溼變幹的比賽裡十分有用。

【DRS失速裝置】

2011年,F1賽事引入DRS可調式裝置,DRS的全稱是Drag Reduction System,中文:減少空氣阻力系統,也稱失速裝置、降阻系統,它主要作用是減少賽車的阻力,而獲得更高尾速。但是,尾翼也受到嚴厲的賽事規則而影響尾翼的寬度、擾流板的數量等細節。

說白了,DRS主要是為超車準備的,但是F1賽例規定,DRS在特定的賽道的區間可以打開尾翼的襟翼角度,而其結構很簡單,用一個液壓結構將上層尾翼推到更高更平的位置。上層尾翼放平後,其下壓力便大大減小,而阻力也隨之減小,這就提高了F1賽車速度,你理解它是「外掛工具」也是可以的。

然而,DRS設計是受許多規則的限制,不是車手想用它就能用了。例如,車手在可以在排位賽中使用,但只能在規定區間使用DRS,而正賽開始時,它將被更嚴格地限制:比賽的前兩圈是不得使用DRS,兩圈之後,DRS可以介入工作。當然了,如果F1賽車在直道上,而後車與前車的距離少於1秒鐘,後車可以使用DRS;而前車不得使用DRS來防守後車。當然,大直道前設置DRS檢測區域,車手可不能亂來。

車手激活DRS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車隊使用方向盤按鈕或者撥片(如下圖),而有的車隊使用油門踏板,當油門踏板踩過設定的最大行程後,DRS就被激活。

DRS功能被激活後,除了尾翼會放平之外,其它的模塊也會隨之作出調整,如引擎高功率映射、最大轉速等等改變,這樣的「鬥智鬥勇」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超車機會。

車手在緊急制動或殺入彎中時忘記關掉DRS,又會導致失去尾部的下壓力,此時,往往非常危險。因此,在踩下剎車時,車手必須立即關閉DRS。假如液壓機構失效了,襟翼也必須藉助風壓的作用,保持在關閉位置,所以說,DRS看似簡單,實際上它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是非常複雜的。

【端板】

和前翼一樣,尾翼端板也要遵守最小面積的規定,F1車隊一般都製造一塊大端板,將尾翼上下層連在一起,端板將上層尾翼產生的壓力傳遞給梁翼(下文有說明),梁翼再傳遞給底盤。

【梁翼】

梁翼,位於上層尾翼的垂直下方,讀者很容易忽略這個擾流部件。而這個部件同樣被賽例嚴格控制——只能有一個翼片。這個區域的擾流設計是非常麻煩的,首先,梁翼的安裝位置和尾部防撞結構有所重疊,而有些某些F1車隊工程師會將防撞結構穿過梁翼,但這樣就減少了梁翼的有效擾流面積。而現在,多數車隊已經吧梁翼安裝在防撞結構的上方,將梁翼上表面暴露在迎面氣流中,以獲取更多下壓力。

上述我們已經講到了上層尾翼、格尼襟翼、DRS、端板等部件,而這些都與「梁翼」緊密相連,首先,端板將上層尾翼產生的壓力傳遞給梁翼,梁翼再傳遞給底盤。而為了承受這些壓力負載,梁翼的設計強度非常大,而車隊以往會用支架來支撐上層尾翼,以減輕梁翼重量,但是,這樣又影響了尾翼的擾流效率。在尾部下壓力極其重要的年代,這樣的設計就慢慢被拋棄,而工程師們在碳纖領域攻破更多的技術難題,也就有新材料運用。

FIA對於梁翼的限定非常嚴格,梁翼的兩端被「規範」了,只有中間區域留給各個車隊工程師來自由發揮。

無論是加裝「u型」、「n型」翼片,這都是為了降低空氣渦流所產生阻力。

【百葉結構】

留意發現,尾翼端板的兩側有百葉窗的開孔結構,而設計這種有平行型的百葉縫隙主要為了減少尾翼阻力,提高大直道的速度,這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由於上層尾翼在高速飛馳會產生巨大的空氣阻力,而尾翼上方是高壓氣流層,其尾翼的下方和兩側是低壓氣流,而氣流在固定的區域匯集一起,形成漩渦氣流,而這股渦流會在尾翼後方旋轉擴大面積而產生更大的阻力,因此,它會降低賽車的直道速度,百葉結構正是用來均衡翼尖附近氣壓,防止渦流產生。如果你是一個F1賽車迷,那麼你會在雨戰(潮溼賽道)看到這些渦流的尾跡。

根據不同賽道特點,百葉結構也會根據風洞試驗進行改變,以達到最佳的效能。

相關焦點

  • 汽車加裝尾翼,有什麼作用
    我們經常在路上看到一些私家車的尾部有汽車尾翼,很多都是自行加裝改裝的,當然原廠有的車型也帶。今天跟大家聊聊汽車尾翼的作用。行話說的尾翼就是導流板。汽車車身改裝在轎車後備廂蓋上後端做成像鴨尾似的突出物,將從車頂衝下來的氣流阻滯一下形成向下的作用力,這種突出物稱為擾流板,裝有擾流板的汽車,裝有導流板的汽車擾流板和尾翼的區別是前者與車尾連為一體,或乾脆就是車身整體設計的一部分。車尾擾流板其實也可用來產生下壓力,但是常見的功能仍是減少浮升力和氣流拉力。
  • 飛機尾翼的奧秘
    相比之下,位於機尾的尾翼,雖然飛機飛翔並不靠它實現,但沒了尾翼的飛機依舊無法自由翱翔。因此尾翼和機翼在功能上同等重要。那麼今天的內容,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飛機尾翼的組成和功能。「T型尾翼」。T型尾翼的優點是能使平尾減少受到自身氣流的影響,提高操作性,而且這種尾翼布局可使機後有較大的開口,方便裝卸貨物。
  • 貼紙/尾翼/偽豪車 女生眼中最low的汽車改裝
    Top.3 裝X的尾翼 真懂車?小到玩具車大到真正的賽車,在很多人眼中,它們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大的尾翼,這就造成了一個潛移默化的觀念:「最棒的車和性能車都是帶尾翼的。」但是不要以為女生都是呆萌呆萌的小傻瓜,你覺得她們會看不出你的小心思嗎,一輛比亞迪非搞個大尾翼只怕就只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裝X不是這麼個裝法啊!
  • 大眾朗逸尾翼安裝方法
    那麼,大眾朗逸尾翼安裝方法?下面聽小編為你來解說。 朗逸尾翼安裝前先清潔一下後尾箱蓋,在尾翼安裝的大概位置塗上助粘劑,然後就在尾翼上貼上3M膠,在後尾箱上比對一下位置,然後撕掉部分3M膠,對好位置後把3M膠全部撕掉,反覆按壓尾翼,直至粘牢,就安裝完成了,建議安裝好後2~3天不要沾水。
  • 解決車尾亂流,不是隨便安安尾翼就能搞定
    在《賽車空氣動力學》這個系列中,我們放棄那些複雜的公式,只來簡要說一些和賽車有關的空氣動力學原理,以及在車輛設計、調校中對空氣動力學的實際應用。 懸掛等部件產生的機械作用力主要在低速行駛中起作用。整車外形產生的空氣作用力主要在高速行駛中起作用。
  • |賽車空氣動力學 P5
    在一條高低速彎兼備的賽道上,車隊通常會通過懸掛和尾翼等部件分別設定車輛在低速彎和高速彎中的操控特性。想要贏得更好的成績,真的應該了解一些賽車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在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應用中,主要是要考慮:通過流線外形減小風阻係數、儘量減小正面迎風面積、引導並利用氣流。常用的設計方法是:流體仿真模擬、油泥模型風洞測試、實際賽道測試等。
  • 汽車安裝尾翼,只是為了拉風?還有你不知道的作用
    汽車安裝尾翼,只是為了拉風?還有你不知道的作用也許你在街頭或者馬路上會看見一些車在車輛尾部有一個帥氣的尾翼,有些是原車本身就有的,有些是後期加裝的。也許你的心中會感嘆這些車十分拉風,同時也會疑惑為什麼這些車上會安裝尾翼,難道就是簡單的為了拉風嗎?不,還有你不知道的作用。先搞清楚什麼是尾翼。其實尾翼這個發明,最早是出現在飛機上的,但是飛機上這個東西其實叫擾流板。它為什麼出現在飛機上呢?它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飛行擾流板,它一般在飛機機翼兩側,大概有四至五片。
  • 為什麼飛機尾翼設計各有不同?倒T型和正T型有何不同
    尾翼結構設計對全機的氣動彈性品質及疲勞斷裂性有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著飛機性能的優劣。本文將詳細講述常見的八種尾翼結構布局,這之中有的在大型軍用機及民用客機上應用,有的已成為行業應用無人機身上的主流尾翼布局形式,文章詳細羅列了以上布局各自的優點及設計難點,以供大家了解參考。
  • 飛機氣動布局雜談:水平尾翼到底放哪兒好?
    常規布局的機體,由機身、機翼、尾翼組成,尾翼又分為水平尾翼和垂尾尾翼。這些部件在外觀上基本一目了然很好區分。這種布局從飛機發明不久就開始使用,並且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在常規布局上,機身主要起到承載重量、連接其他部件的作用,機翼產生升力,垂直尾翼提供方向安定性,水平尾翼提供俯仰安定性。
  • 八代高爾夫R亮相,四排氣帶尾翼!或是史上最強「藍針」大眾
    八代高爾夫R亮相,四排氣帶尾翼!車尾明顯增加了更加誇張的尾翼,這套尾翼系統確實可以有效打破車尾紊亂氣流,而且高速狀態下能夠提供不太明顯的下壓力。除此之外車尾還有更加誇張的4根粗壯排氣管出口,這一看就是啊高性能車的標配,排氣管之間還有大尺寸黑色導流板,在懂車的人眼中,這樣的高爾夫R簡直就是扮豬吃老虎的典範,外觀乍一看人畜無害,其實一腳油門下去就能夠用實力吊打一些入門級別跑車。
  • 彩虹5無人機「黑科技」加持,沒有水平尾翼也能飛 留空時間35小時
    這個消息至少告訴我們:未來在我國領海上空飛行的,不只是有人戰機,隨著075大型兩棲攻擊艦的入役,大型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也會成為艦載機,到時候我們的075兩攻的投送距離又會增加一個數量級(畢竟暫時還沒能研製出垂直起降隱身戰機)。
  • 波音787夢想客機水平尾翼出現質量問題 或延遲交付
    新華社舊金山9月8日電(記者吳曉凌)美國波音公司8日說,該公司在鹽湖城生產的787夢想客機水平尾翼存在質量問題,可能導致787夢想客機交付延遲。波音公司說,今年2月份發現787夢想客機水平尾翼某些部件在生產過程中受力過大,造成部件間隙大於規定的千分之五英寸(0.127毫米),可能導致水平尾翼過早老化。
  • F1賽事決心讓「地面效應」回歸,來增加比賽的「廝殺」程度!
    但是最大的改變將發生在賽車底部,由一系列的文丘裡通道和深層的雙擴散器來為賽車製造大量的下壓力。國際汽聯單座方程式技術事務主管尼古拉斯·湯姆巴茲斯表示:「我們想讓賽車互相之間儘可能地比賽和跟隨,從而創造更多令人激動的戰鬥。我們希望輪胎在車手們戰鬥時不會退化,或者能讓進攻方跟得很近之後來發起攻擊。」
  • F1新規則增加超車機會
    虎撲7月17日訊 2021年F1規則改變的核心是拋棄複雜的空氣動力學裝置,特別是鼻翼和側分流板區域,以獲得更簡單,對前端氣流變化不太敏感的賽車。但最大的改變一眼看不出來,發生在賽車底部,引入了「文氏管」遠離,以便為尾部的雙層擴散器餵食氣流,產生大部分的下壓力。
  • 跑跑手遊傳說賽車尖鋒地獄火性能測評
    全新傳說級競速賽車「尖鋒地獄火」於5月1日爆裂登場。看到這輛新賽車稜角突出的鋒銳造型,大家對它的性能表現是否也更加期待了呢?今天就讓我們以賽道實測為大家展現尖鋒地獄火的卓越性能吧!卓越性能 均衡強悍百鍊神鋒尖鋒地獄火作為尖鋒的最新款式,延續了尖鋒系列如同次世代戰機一般的翼身構造,配合鋒銳造型車身,飛速疾馳時猶如破空的利刃。
  • 運輸機在高空被另一架飛機撞了尾翼,迫降到地面又與一架飛機相撞
    普萊爾斯心裡也非常緊張,但他仍鎮定回答:「彼克卡,別急,我再檢查一下,看看是否能調整到水平狀態。」飛機的尾翼出現了大大小小几十個洞,那個5米高的垂直尾翼也不見。我們的飛機已變成了一隻禿尾巴老鷹了!」普萊爾斯聽了,心裡咯噔一下,他知道後面的垂直尾翼掉了,就等於方向舵沒有了。
  • Mugen發布思域Type R新套件,其中碳纖維尾翼售價超1萬美元
    現在有個好消息:這臺概念車身上的外觀套件將正式上市,其中包含碳纖維引擎蓋、碳纖維格柵、前槓、空氣擴散器、碳纖維外後視鏡殼體、側裙、晴雨擋、後窗頂部空氣擴散器、尾槓、以及造型誇張且角度可調的碳纖維尾翼、LED尾燈、碳纖維車牌架、鈦排氣、以及來自RC20GT概念車上輕量化鍛造20英寸輪轂等。
  • 本季F1規則6變化:前翼10毫米 承重須達千牛頓
    但是新賽季仍然有些新的改變,德國《圖片報》盤點了本賽季F1賽車設計和製造規則的六大變化。利用新的規則,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的首要目的是提高F1賽車的安全性,降低成本和增加比賽觀賞性。第一:前翼承重量增大賽季前的測試裡,對於賽車前翼的試驗更加嚴格。為了提高賽車速度,新的前翼被造得更小,但是承重量被要求更大。
  • 豐田牛魔Supra再進化實車亮相,新增碳纖尾翼,外形全面賽車化
    新車多用碳纖維裝飾,外觀視覺衝擊力更強,新車的側面是19英寸明亮的黑色運動鍛造輪+紅色剎車切割機,充滿個性和動感,外形方面,新車大面積碳纖維空氣動力集,大大優化了汽車整體輕量化水平,給了新車更好的行駛性能,外形全面蕾絲化了。
  • 一場飛機設計革命,戰機無尾時代到來,AFC將取代垂直尾翼和襟翼
    所謂的「X」飛機也被稱之為X平面飛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機體僅在一個平面內延伸,沒有垂直尾翼和襟翼,不包含任何垂直界面的飛機。新型效應器控制飛機計劃(CRANE)就是DARPA推進的具體項目,旨在尋找一款依靠新流體控制技術和獨特的設計理念來構建、一款顛覆常規認知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