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網網友fily 問:
感受到尾翼的學問多,能詳細F1賽車的尾翼嗎?
牛車網網友純情小火機 答:
F1的賽車一直是集高科技、高逼格的產物,其尾翼設計也不例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F1賽車已經裝上尾翼部件,而F1的每一個部件都有明確的作用,前翼主要提供前輪下壓力,而後尾翼提供後輪下壓力(另一半下壓力由後下擾流擴散器提供),而高高、大大的尾翼很輕易能為F1賽車的高速疾走提供下壓力,但也容易產生巨大的前進阻力,而在大直道上表現尤為明顯。所以,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的F1賽車,其車隊會根據每一條賽道的特性去分析、計算、設定前後翼的角度。而幾乎每一個賽季,賽例都會對尾翼的大小、方向等細節作出明文規定,各個車隊都要為此投入成本去開發新的尾翼。
【上層尾翼】
上層尾翼,是最為明顯的尾部擾流設計,它高居於賽車的尾部,而且只允許有兩個組件(通常的設定:主翼為大攻角、副翼為並行設計)。對於大多數的賽道,車隊會把翼片攻角(迎風角度)儘可能被調至最大,而在某些高速賽道上,如蒙扎、蒙特婁賽道,我們會看到角度不大的上層尾翼。
例如:摩納哥賽道(最短的F1賽道),F1車隊工程師會竭盡全力為自家賽車獲取負升力,所以,尾翼、副翼的攻角就被儘可能調大。
如果在蒙扎賽道(全年賽程中最快的賽道之一),車隊就會使用小攻角、低負升力、低阻力的尾翼調校而獲得直路尾端的極速;而在混合類型的賽道上,攻角的大小,可能對圈速的影響都差不多,此時,團隊戰術也是關鍵。
【格尼襟翼】
而在翼片的後緣位置,有一個名為「格尼襟翼」(gurney flap)的小部件。它由一小片的直角碳纖維製作,並用膠帶固定翼片尾端,通常垂直於翼面,指向於壓力側,它的作用是——用它來產生旋向相反的渦流。當然,它能增加一點點下壓力,又會增加一點阻力。
由於規則的允許(格尼襟翼可以伸出的尾翼區域),F1車隊可以利用更寬、更高的格尼襟翼來調整主翼片的性能。為了防止車隊這麼做,FIA規定:格尼襟翼的最高處不能超過20mm(一般不超過翼弦的5%高度),所以,車隊可能會利用這一點,設計更為出色的襟翼。
格尼襟翼在空氣動力學上有很大作用,不過,它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膠帶)固定在翼片尾端,主要是這讓車隊可以在維修區中快速取下格尼襟翼,以減小後部下壓力,增加一點尾速。這在賽道由溼變幹的比賽裡十分有用。
【DRS失速裝置】
2011年,F1賽事引入DRS可調式裝置,DRS的全稱是Drag Reduction System,中文:減少空氣阻力系統,也稱失速裝置、降阻系統,它主要作用是減少賽車的阻力,而獲得更高尾速。但是,尾翼也受到嚴厲的賽事規則而影響尾翼的寬度、擾流板的數量等細節。
說白了,DRS主要是為超車準備的,但是F1賽例規定,DRS在特定的賽道的區間可以打開尾翼的襟翼角度,而其結構很簡單,用一個液壓結構將上層尾翼推到更高更平的位置。上層尾翼放平後,其下壓力便大大減小,而阻力也隨之減小,這就提高了F1賽車速度,你理解它是「外掛工具」也是可以的。
然而,DRS設計是受許多規則的限制,不是車手想用它就能用了。例如,車手在可以在排位賽中使用,但只能在規定區間使用DRS,而正賽開始時,它將被更嚴格地限制:比賽的前兩圈是不得使用DRS,兩圈之後,DRS可以介入工作。當然了,如果F1賽車在直道上,而後車與前車的距離少於1秒鐘,後車可以使用DRS;而前車不得使用DRS來防守後車。當然,大直道前設置DRS檢測區域,車手可不能亂來。
車手激活DRS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車隊使用方向盤按鈕或者撥片(如下圖),而有的車隊使用油門踏板,當油門踏板踩過設定的最大行程後,DRS就被激活。
DRS功能被激活後,除了尾翼會放平之外,其它的模塊也會隨之作出調整,如引擎高功率映射、最大轉速等等改變,這樣的「鬥智鬥勇」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超車機會。
車手在緊急制動或殺入彎中時忘記關掉DRS,又會導致失去尾部的下壓力,此時,往往非常危險。因此,在踩下剎車時,車手必須立即關閉DRS。假如液壓機構失效了,襟翼也必須藉助風壓的作用,保持在關閉位置,所以說,DRS看似簡單,實際上它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是非常複雜的。
【端板】
和前翼一樣,尾翼端板也要遵守最小面積的規定,F1車隊一般都製造一塊大端板,將尾翼上下層連在一起,端板將上層尾翼產生的壓力傳遞給梁翼(下文有說明),梁翼再傳遞給底盤。
【梁翼】
梁翼,位於上層尾翼的垂直下方,讀者很容易忽略這個擾流部件。而這個部件同樣被賽例嚴格控制——只能有一個翼片。這個區域的擾流設計是非常麻煩的,首先,梁翼的安裝位置和尾部防撞結構有所重疊,而有些某些F1車隊工程師會將防撞結構穿過梁翼,但這樣就減少了梁翼的有效擾流面積。而現在,多數車隊已經吧梁翼安裝在防撞結構的上方,將梁翼上表面暴露在迎面氣流中,以獲取更多下壓力。
上述我們已經講到了上層尾翼、格尼襟翼、DRS、端板等部件,而這些都與「梁翼」緊密相連,首先,端板將上層尾翼產生的壓力傳遞給梁翼,梁翼再傳遞給底盤。而為了承受這些壓力負載,梁翼的設計強度非常大,而車隊以往會用支架來支撐上層尾翼,以減輕梁翼重量,但是,這樣又影響了尾翼的擾流效率。在尾部下壓力極其重要的年代,這樣的設計就慢慢被拋棄,而工程師們在碳纖領域攻破更多的技術難題,也就有新材料運用。
FIA對於梁翼的限定非常嚴格,梁翼的兩端被「規範」了,只有中間區域留給各個車隊工程師來自由發揮。
無論是加裝「u型」、「n型」翼片,這都是為了降低空氣渦流所產生阻力。
【百葉結構】
留意發現,尾翼端板的兩側有百葉窗的開孔結構,而設計這種有平行型的百葉縫隙主要為了減少尾翼阻力,提高大直道的速度,這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由於上層尾翼在高速飛馳會產生巨大的空氣阻力,而尾翼上方是高壓氣流層,其尾翼的下方和兩側是低壓氣流,而氣流在固定的區域匯集一起,形成漩渦氣流,而這股渦流會在尾翼後方旋轉擴大面積而產生更大的阻力,因此,它會降低賽車的直道速度,百葉結構正是用來均衡翼尖附近氣壓,防止渦流產生。如果你是一個F1賽車迷,那麼你會在雨戰(潮溼賽道)看到這些渦流的尾跡。
根據不同賽道特點,百葉結構也會根據風洞試驗進行改變,以達到最佳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