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地面效應」那麼厲害?|賽車空氣動力學 P5

2020-12-03 CLauto酷樂汽車

Author / 蟹爪朝天

在《賽車空氣動力學》這個系列中,我們放棄那些複雜的公式,只來簡要說一些和賽車有關的空氣動力學原理,以及在車輛設計、調校中對空氣動力學的實際應用。懸掛等部件產生的機械作用力主要在低速行駛中起作用。整車外形產生的空氣作用力主要在高速行駛中起作用。在一條高低速彎兼備的賽道上,車隊通常會通過懸掛和尾翼等部件分別設定車輛在低速彎和高速彎中的操控特性。想要贏得更好的成績,真的應該了解一些賽車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在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應用中,主要是要考慮:通過流線外形減小風阻係數、儘量減小正面迎風面積、引導並利用氣流。常用的設計方法是:流體仿真模擬、油泥模型風洞測試、實際賽道測試等。

此系列共有八篇內容

01 空氣的特性02 賽道策略03 擾流板Spoiler04 翼面Wing05 車底氣流06 亂流區07 導流部件08 其它空力設計

前期回顧

大尾翼+兇悍的包圍真的厲害嗎|改裝百科·賽車空氣動力學 P1

大尾翼就是空力套件了?不一定!|百科·賽車空氣動力學 P2

加上「小尾翼」與「前鏟」,讓我們把空氣玩弄於股掌之中

大尾翼太大,駕馭不了?|酷樂改裝百科·賽車空氣動力學 P4

車底氣流

這次我們來說說關於車底氣流。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學問。

在平時家用車時我們可能感覺不到車底設計的方式對我們的駕駛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是當你開上賽車在跑道上飛馳時,車底的設計就十分重要了,設計的巧妙,科學化,就會使賽車更加穩定,更加能夠達到其機械的上限,並對成績有不小的影響。

如下圖所述,底盤平面適當的坡度有利於底盤下氣流的快速導出。

不考慮懸掛等機械下壓力,也不考慮尾翼等其它空氣下壓力部件的影響,單獨就底盤平面的坡度來說,前低後高的坡度的確可以讓車底氣流更好的導出,進而提升車輛整體的空氣下壓力。

但這樣帶來的空氣下壓力是偏重於車頭的,會帶來後輪的不安定及轉向過度傾向。

即:車頭的空氣下壓力收益大於車尾空氣下壓力的收益。

好在除了底盤外,車頭沒有太多可以大幅增加空氣下壓力的部件,而車尾有個尾翼。此時,尾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彌補或者說平衡了前後輪之間的空氣下壓力的差異。

當車頂空氣壓力大於車底時,二者壓力差越大,空氣下壓力也就越大。

所有除了用擾流板等部件增大車頂向下的空氣壓力外,還可以通過減小底盤和地面之間的空氣壓力,讓車頂和車底的氣壓差更大一些。

儘量減少進入底盤下方的空氣量、儘量提高底盤下方空氣的流速,以減小底盤下方的空氣壓強。

比如越來越多的普通原廠車型,將底盤下表面儘量平整化的作用之一就是增強地面效應。

將地面效應應用到極致的車型大概是Toyota 7,底盤四周幾乎和地面貼合,並在車尾設置了兩個風扇從底盤下向外抽氣。

一些開輪賽車(Open-Wheel Race Car)會在車頭設置一些小翼。這些小翼能高效獲得下壓力的原因主要是源於其自身的或在其所能影響到的底盤部位的地面效應

一些改裝賽車來說,可以用聚碳酸酯等材質的平板將後部底盤封閉平整。

特別是從原廠油箱後部到後槓下沿之間的部分。這樣的平整化改造可以很好的減少後部備胎圓、後槓前方等部位的不平整和空洞。

一方面是可以加快底盤下方的空氣流速,減少整車下部的空氣升力。

另一方面是在車尾,單獨或者說更大幅度的減少了車尾的空氣升力就等於提高了車尾的安定性,否則多數原廠車型後槓之前的空洞會導致強烈的亂流。

考慮到距離比後輪更遠,這個整車最遠端的亂流區的空氣升力對後輪附著力的影響還是不小的。

當然,在這樣設計時也要考慮差速器、排氣管等部件的散熱問題。如果原廠油箱已經拆除了,那油箱部位留下的巨大空洞就更應該儘量封閉平整了。

一些原廠車底盤的平整化部件是並不十分光滑的絨氈板

絨毛導致的微小不平整會帶來較厚的粘滯層(邊界層)和小型亂流。粘滯層越厚,其內部的空氣摩擦力也就越大,小型亂流多了,也很容易導致大型亂流的產生。

所以,如果追求極致性能的話,這些兼顧了隔音功能的板子是不能接受的。

可以換成一些表面光滑的板子。同理,在加裝了一些底盤強化槓後,底盤的平整性和壓力區的分布也會有變化。

車底空氣壓力區或者說壓強分布的改變,多少都會影響到高速狀態下整車的操控特性。

車底前部空氣壓力增大或後部空氣壓力減小,會導致前輪垂直負載減弱,或者說車頭仰角會略微上升。

低速彎可能感覺不出來,但在一些高速或全油門彎中,這種負載的變化就可能會帶來轉向不足。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是追求維修的便利性,還是安裝一款平整些的引擎下護板吧。

影響賽車地面效應的幾個因素

從側面溢出及進入的空氣量底盤平整度,即:底盤下表面外側的邊界層情況車尾氣流流出時的擴散情況,即:擴散器的設計基礎環境氣壓尾翼和前翼的空力效果,及其導致的前後底盤高度差異車輪捲起的氣流導致的底盤下空氣不穩定懸掛運動導致輪井附近底盤下空氣不穩定引擎艙向後排出高溫氣體對底盤下空氣數據的影響

今日日籤

相關焦點

  • 深入解讀F1賽車中的地面效應
    那時候,直接在引擎上下功夫,抵達對立對手的水平並不可行,通過一些美妙的空氣動力學特性使引擎動力最大化,是他們知道怎樣操作的僅有方法。『出名的蓮花78賽車,科林-查普曼規劃』「地上效應」是指由改造的空氣動力學套件,為轉彎賽車建立起的一種吸地效果。
  • F1賽事決心讓「地面效應」回歸,來增加比賽的「廝殺」程度!
    F1決心於為2021年新賽車塑造「地面效應」,賽事高層們相信這一空氣動力學概念的回歸將有助於賽車之間更近距離地比賽。正如Giorgio Piola的插畫所顯示的2021年賽車可能呈現的外觀所示,新規則的核心是針對賽車如何製造下壓力做了徹底的修改。該主意是為了擯棄現今在這項運動中佔據主導地位的複雜的空氣動力學裝置,尤其是定風翼和導風板。例如:屆時鼻翼會簡單許多,同時沒有那麼敏感。
  • 貼地飛行——帶你了解F1神奇的地面效應
    無論你是不是一位F1車迷,相信你都聽說過地面效應一詞。最初是由科林-查普曼的路特斯車隊在上世紀70年代末引入F1賽事中。1977年的路特斯78是第一輛被稱為「翼車」的賽車。它的側箱內部形狀正是倒置的飛機機翼。汽車會被緊緊地吸在地面上,從根本上增加下壓力。
  • 風洞與空氣動力學剪不斷的關係
    隨著現代科學發展的整體化趨勢的出現,空氣動力學特別是低速空氣動力學已跨出航空航天領域,正在向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滲透,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並逐步形成了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工業空氣動力學(Industrial Aerodynamics),風洞的應用範圍愈益廣泛,包括降落傘、船帆、球類、標槍、鐵餅、汽車、建築物、橋梁、奧運火炬、風車、通風機、冷卻塔等等,凡是在空氣和風中的行為不清楚的,都需要在風洞中試驗和研究
  • 淺談空氣動力學 高下壓力絕非民用車的菜
    對於空氣動力學套件來講,F1賽車無疑最具代表性的典範,倘若忽略掉懸掛系統與輪胎,那麼整體車身則呈現出修長的構造,除去引擎艙與散熱吊艙呈水滴型結構外,近乎全部位置均被各種翼片所覆蓋。這些翼片能夠在接近300公裡的時速下,提供自身車重2.5倍以上的下壓力,從而保證輪胎能夠被牢牢地壓在賽道表面。
  • 2021規則新鮮出爐,重新引入地面效應
    賽車我們周三獲取的消息是,賽車本身將徹底重造,重新引入地面效應,以便讓賽車能貼的更緊。賽車底部會有文氏管布局,以便為車身後部的雙層擴散器餵食,能讓賽車比現在這一代更少受到前車擾流的影響。當然現在規則還沒有最終確定,最初版本的簡化版本鼻翼,沒有獲得所有人的認同。
  • 庫伯賽車:靈動的車影,車翼契合空氣動力學,實力強勁
    庫伯賽車:靈動的車影,車翼契合空氣動力學,實力強勁 庫伯賽車張揚個性的設計彰顯F1方程式賽車的氣魄,這種設計在速度最大時可以有效減少氣流帶來的阻力,超級F1發動機能夠使方程式賽車更快、更強、更有力量,F1賽車雖然是開放式駕駛室但是緊湊的設計完美的保護了賽車手,車身的碳纖維需要工程師一層層粘貼並放入特質烤箱而得出的完美品
  • 賽車發展愈漸快速,也許許多以前不敢想像的未來正在實現
    20世紀30年代,汽車聯盟和梅賽德斯 - 奔馳為大獎賽車提供了流線型車身,這是德國工業為提升其納粹獨裁者的寶貴自我而作出的努力。接下來的世界大戰讓我們更多地了解了空氣動力學,因為各方都有聰明的頭腦負責建造更好的戰機。即便如此,這些知識還是花了更多的時間來製造出更快速的賽車更為無聊的追求。
  • Enzo Ferrari曾說:「空氣動力學是為無法製造發動機的人準備的」
    但在地球上,一物體在空氣或者其他流體中作相對運動時,當中所產生的「風阻係數、Cd值」是你我他盡知的字眼,也可以高逼格地說上一句「空氣動力學」。燒錢是各車隊每年早料到的事,但前提是能有那麼一套空力套件產生下壓力的同時不增加空氣阻力,就好比F1賽車。而大致上用於測試F1賽車的風洞沒多大不同,唯獨是各車隊會根據所需選用不同類型的風洞。
  • 汽車上這7個部位都是空氣動力學!你的車上有幾個?
    其中的空氣動力學應用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何為空氣動力學呢?學術界給出的定義是這樣滴,空氣動力學,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物體在空氣或其它氣體中運動時而產生各種力。簡單來說,就是物體在運動時與空氣接觸而產生的各種力,有些力可能是「好力」,但有些力可能會阻礙物體的運動。
  • 吉林大學吉速車隊賽車實車風洞試驗
    > 吉林大學張英朝課題組全面支持參與吉林大學吉速車隊的賽車氣動力學工作,為車隊提供專業賽車空氣動力學指導。 實驗準備 由於賽車軸距輪距偏小,無法使用乘用車的臺架,在確定了油車電車的尺寸後用木板設計出合適的平臺。之後調整風洞六分力天平平臺的軸距,將賽車在天平上定位,接著對賽車表面進行清潔、密封,然後進行實驗。
  • 跑高速發飄之謎 解讀汽車空氣動力學
    空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無處不在卻又被我們忽略的東西隱藏著什麼?毫無疑問,空氣擁有著巨大的力量,它能輕而易舉摧毀人類的城市,卻又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清爽。空氣對汽車有何影響?今天,教授打算與大家聊聊有關空氣和汽車的那點事,在接下來的文字中,大家將會對空氣動力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希望大家在看完文章後,對這股隱形的力量,能有新的認識。
  • 【學術報告】「空氣動力學及氣體動力學在工業領域中的一些應用...
    報告人:單希壯 研究員報告題目:空氣動力學及氣體動力學在工業領域中的一些應用報告人:單希壯,同濟大學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科學院俞鴻儒院士。他先後在中航集團中國航空空氣動力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及同濟大學等單位從事風洞實驗技術、氣體動力學工業應用、高速列車及汽車空氣動力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跨聲速風洞洞壁幹擾、氣動方法裂解製取乙烯、熱分離器技術、工業廢鹼回收技術、壓電式壓力傳感器技術以及高速列車動模型實驗技術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
  • 只要三分鐘 了解汽車空氣動力學及運用
    汽車在行駛時會受到來自空氣的阻力,被稱為風阻。我們經常會聽到廠家介紹新車的風阻係數,似乎風阻係數越低就好。那麼空氣對於行進的汽車有什麼樣的影響?而風阻係數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汽車在空氣中行駛,空氣對於車輛產生阻力主要來自這三種形式。第一,氣流撞擊車輛正面所產生的阻力。
  • 淺談車輛空氣動力學設計__萬家熱線-安徽門戶網站
    在如此的速度之中,空氣對車輛行駛能力的影響已經非常大。所以,當代汽車設計必須要包含的一項就是空氣動力學,這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空氣中的運動物體與空氣之間的關係。當今汽車的最高行駛速度普遍不超過350km/h,這個速度剛達到噴氣式飛機的起飛速度。所以汽車涉及的空氣動力學屬於中低速範疇,且汽車行駛時相對於空氣無俯仰、無偏航、無滾轉,相對於航空界的氣動研究簡單許多。
  • 浪漫古典速度之王 Chaprral 2J賽車
    在GT中如此可敬的對手,其實是1970年的Chaparral 2J賽車,方正外觀與現代的空氣力學設計迥異,在尾部擁有一對類似外燃機噴口的設計,儼然就是一具巡航飛彈,只待冠軍獎盃入袋。1970年正當各大賽事舉行的同時,各車廠正在尋找空氣力學的突破口, Jim Hall是第一成功應用地面效應的美國人,他不僅是一位德州石油商人,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賽車手,於1961年成立Chaparral賽車公司,致力研發更精銳且更能具有貼地性的賽車,經過9年賽事經驗成長,共發表了Chaparral1以及Chaparral2A~2H等賽車,Jim Hall為爭取更佳的成績,重新設計新的賽車
  • 了解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見的汽車改裝實例
    了解空氣動力學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見的實例,將有助於我們在汽車改裝時理解汽車的外形設計。車輛行駛在路上的時候會對靜止的空氣造成衝擊,空氣會向車輛的四周流動,一部分經過車體表面、一部分則進入車底,還有一部分會進入車輛的內部,那麼怎樣才能高效的疏導和利用這些氣流為車輛提供充足的下壓力,同時可以迅速地把超跑的發動機、制動系統產生的熱量帶走。不過相比於賽車,增加下壓力並不是超跑等汽車改裝時所追求的一切,因為追求下壓力和減少空氣阻力就像翹翹板的兩端。
  • 「會飛的樹蛇」專家解釋空氣動力學原理
    蛇在滑翔時與在地面運爬行時方式是不同的。美國科學家查明,蛇在飛行時使用了怎樣的空氣動力學原理。研究者們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雜誌上。對蛇獨特技能的研究始於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當時正研究蛇爬行的空氣動力學機理。之前進行的試驗表明,蛇在飛行前可以爬到樹枝上並倒掛在那裡。選好飛行方向後,蛇會用尾巴用力把身體「彈起來」彈到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