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zo Ferrari曾說:「空氣動力學是為無法製造發動機的人準備的」

2020-11-26 騰訊網

風洞測試(Wind Tunnel),這是不是只有地球人類才做的事?請恕筆者才疏學淺,難以回答。但在地球上,一物體在空氣或者其他流體中作相對運動時,當中所產生的「風阻係數、Cd值」是你我他盡知的字眼,也可以高逼格地說上一句「空氣動力學」。

圖:著名的足球運動員Mesut zil,噢不,這是年輕時候的Enzo Ferrari。

圖:法拉利創始人Enzo Ferrari有一句名言,「空氣動力學是為無法製造引擎的人準備的」。這句話是早年Enzo本人在1960年回應車手 Paul Frère關於250TR的極速問題所說的。

現今大型風洞測試也是高逼格的存在,投資建設費用可是大大滴說,可對於飛機製造來說這是一筆不可缺的成本費用。因為世界上公認最早的風洞出現在19世紀末(1869~1871年),由英國人韋納姆(E.Mariotte)研究發明,後來飛機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也在1900年、1901年前後均對他們的飛機進行風洞測試。可以說當年的風洞測試和空氣動力研究大多數是與航空領域有關。

圖:飛機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在1900年、1901年前後均對他們的飛機進行風洞測試,雖說只是一個十分簡陋的風洞機構,但在1903年他們成功研製出載人飛機。

圖:其實當年有著不少有關風洞的設計,法國人Gustave Eiffel就曾在1909年建造出第一個直流開放式風洞。

隨後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建有大型風洞,而在美蘇冷戰時期,這類型的大型風洞測試更具有重要戰略性意義,當中出品不乏有超音速戰機和作戰飛彈。在此過後的發展中風洞測試就自成一體,不再是單單地為飛機、航空領域服務。1960年第一個全尺寸實車專用風洞測試由英國MIRA建造並投入使用,除了汽車之外,現今的風洞測試還關係到高樓建築、運動員裝備、航船等等。

圖:這是北美的XP-51B戰機進行去掉外翼時的風洞測試,要知道在空戰時被擊中斷掉機翼的情況大有發生。

圖:雖說被擊中一半機翼後會更難操控戰機,但至少在通過風洞測試後能提高人機返回基地的機率。

圖: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各種手段先不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當中的科學技術。

圖:早年美國NACA太空總局,就曾在0.04馬赫(約為50km/h)至0.58馬赫(710km/h),圖中左至右是0.04馬赫、0.4馬赫、0.58馬赫的測試情況)的風速區間段對人體進行風洞測試,其實是為當時的飛行員提供測試數據。

圖:再往後的風洞測試就不再是局限於飛機,還將會涉及太空設備、汽車、高樓大廈建築。

圖:1960年第一個全尺寸實車專用風洞測試是由英國MIRA建造設計,圖中大家所見到的白色氣流是由於加入有煙霧,讓高速氣流可視化。

稍微說點近的,像是近期舉行的2016裡約奧運會,空氣動力學也大派用場。來自捷克的斯柯達車廠,運用汽車空氣動力學的技術協助捷克奧運自行車選手Pavel Kelemen奪金。不同於上述的風洞測試,運用的是150臺高解析度相機來建立騎乘時的3D模型,再運用CFD電腦模擬不同騎姿的風阻,這樣一來即可找出最小風阻的騎姿。不僅僅是斯柯達,像是BMW也以自動駕駛的偵測技術協助美國泳隊在本屆奧運奪冠,此前McLaren、Ferrari也曾協助過英國和義大利運動代表隊。

圖:圖上所見的是捷克斯柯達車廠,運用汽車空氣動力學的技術為捷克奧運自行車選手Pavel Kelemen進行模擬風洞測試,最終成功奪冠。

而我國也早在1937年清華大學(當年開設有航空工程課程)就建造有國內第一個風洞,1947~1948年期間繼而建造有鐵殼風洞,氣流速度達40~50m/s。而在1968年新中國成立後,位於川西山區的「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建成,並稱裝備有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如:殲-10戰機、神舟系列航空工程、和諧號高速列車等均在此進行風洞測試。

往後就是藏身於各大學中的風洞測試實驗室:上海同濟大學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國內第一個汽車整車風洞)、吉林大學汽車風洞實驗室、汕頭大學風洞試驗室、北京交通大學風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XNJD-3風洞。

圖:國內的風洞測試除了涉及軍事項目外,還涉及有高速交通工具等民生工程。

圖:C919中型客機是國內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圖上所見的是研發期間對比例模型進行聲學風洞測試,以檢測飛行過程中的風噪。

圖: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風洞測試實驗室眾多,大多數置身於國內的大學校園,好比吉林大學的汽車風洞實驗室,可以進行等比例模型和實車的風洞測試。

至今,風洞技術已有100多年歷史,當中的結構組成也大致相似。目前風洞的分類有多種,假若按照流場氣流速度大小區分共有兩大類:低速風洞(氣體流動速度為0.4馬赫,約為480km/h)、高速風洞(氣體流動速度可達0.4~>5馬赫,1馬赫即1倍音速),期間高速風洞又包含:超音速風洞(Supersonic wind tunnel)、高超聲速風洞(Hypersonic wind tunnel)、亞音速風洞(Subsonic wind tunnel)和跨音速風洞(Transonic wind tunnel)。而像是汽車風洞測試之類採用的是低速風洞,而像是飛機、飛彈、航天工程等採用的是高速風洞測試。

圖:以0.4馬赫為界限,數值往下的為低速風洞,往上的為高速風洞,像是圖中的比例戰機模型就進行亞音速風洞測試。

再來就簡單介紹一下風洞的結構形式,汽車用的與航空領域用的風洞大致相似,畢竟早期汽車用的風洞大多是從航空風洞改造過來,而當中的許多空氣動力理論和概念也是從航空力學延續過來的,所以目前分有三大類風洞結構類型:直流式、回流式和立式風洞。

直流式風洞:

圖:直流閉式風洞,氣流通過試驗段後直接排到大氣中,雖結構簡單但不易保持恆定的空氣溫度和溼度,以及氣流穩定性差、噪聲大。

圖:賓尼法利納的直流開式風洞,半開式試驗段為保持有穩定氣流。

回流式風洞:

圖:回流閉式風洞,空氣溫度、溼度、噪聲等較佳,但也需要冷卻系統降溫(快速流動的空氣分子摩擦),換言之建造成本費用高。

圖:回流3/4開口式風洞,試驗段為開口設計能在測試時較好地模擬周圍氣體流動的情況,獲得相對準確的測試結果,但也由於此原因會帶來渦流和氣流能量損耗。

圖:回流槽壁式風洞,在風洞管道周圍裝有平行槽,用意是減少空氣流動阻塞。

立式風洞:

圖:立式風洞一般常見於汽車環境風洞(模擬風雪雨等氣候環境),佔地面積少是特點所在。

現今大多數風洞均採用回流式設計,當中的封閉管道是從小擴大,再由大縮小的循環迴路,好處是為了減少空氣傳輸時的能量損失,不然全尺寸相等的封閉管道會有邊緣氣流堆積、高速時氣流也會與通道邊緣有更大摩擦。

至於說到更具體的風洞組成則有:收縮段、試驗段、擴散段、穩定段(蜂窩器、阻尼網)、動力段(電機、風扇、整流罩、預扭導流片、止旋片等)、拐角段(拐角導流片)、散熱段。

其實這一大堆零部件的出現,不過是想讓風洞測試更加高效、讓測試數據更接近真實情況。所以像是蜂窩器、阻尼網、拐角導流片等部件就是消除當中的旋渦、穩定氣流;空氣分子會在傳輸中劇烈運動摩擦而產生熱量,儘管管道內設有大型水冷散熱器,可一般風洞會穩定空氣溫度在25℃左右。再來就是動力風機,以F1賽車風洞設計為例:將會被置於一大混凝土塊中作為固定,與底部承託混凝土之間將會是彈性元件連接,因為風機一旦被啟動後將會伴隨有劇烈震動,而這樣震動還會影響被測試對象,影響測試數據。

圖:像是在這種循環風道的設計,解決渦流是一大要事,因此我們可以在風道的拐角處見到有導流片(上圖),在進入試驗對象的收縮段前見到有密密麻麻的蜂窩網(下圖),均是用來儘可能地消除渦流現象。

圖:為避免風洞電機的運行震動影響被測試對象,像是F1的風洞就在固定電機的混凝土塊與承託混泥土塊之間設計有彈性元件濾震。

筆者曾閱讀過某汽車雜誌,上面寫著「當汽車以80公裡/小時行駛時,將近有60%油耗是用來克服風阻」,這準確性如何還有待考究,但這句話即便是放在各品牌車廠看來也並沒有錯,因為他們也知道等條件下,當汽車行駛的速度越快,所受的空氣阻力也就越大。用學霸的話解析就是:F=(1/2)CρSV^2(F為空氣阻力,C為空氣阻力係數,ρ為空氣密度,S為物體迎風面積,V為物體與空氣的相對運動速度)。

圖:量產民用車進行風洞測試過後,多半會搬弄出風阻係數Cd值說事,各類廣告和宣傳片也均推廣其低油耗的表現。

假設在一定的ρ空氣密度下(不同的空氣溫度和壓力,也就有不同的空氣密度),空氣阻力的大小就與空氣阻力係數、迎風面積和速度成正比,拋開「速度」這一人為主觀的變量,各品牌車廠都想旗下的量產車型有更低的空氣阻力係數和迎風面積。所以早期的汽車設計師機智地採用上流線型車身,用以降低風阻係數,而當中最為突出的是1922年,羅馬尼亞工程師Aurel Persu設計的超低風阻係數汽車,Cd值範圍在0.22~0.28(即便是最大的0.28Cd值,也如現今的保時捷Carrera一樣),要知道當時一般汽車的風阻係數在0.8~1Cd值。

圖:最小0.22Cd值,即便是現今車型也是高難度的水平,但筆者估計這僅僅是衝著降低風阻係數而來的。

圖:豐田的第一款轎車:豐田AA型(1936產),也將當年美國車型中的流線型車身搬弄過來。

但現今在汽車風洞測試中除了講求低風阻係數外,還需要考慮到整車的熱交換管理、風噪處理,以及高速行駛時車身不穩定現象等,換言之更加講求整車高效空氣動力的表現,而這就有賴於外觀包圍套件和車身設計。

為了能相對更接近地得到車輛實際上路後的表現,車廠會進行比例模型風洞測試(模型比例通常有:1:2、1:2.5、3:8、1:4、1:5、1:10)、1:1實車風洞測試、聲學風洞測試和環境風洞測試,一系列過後收集數據、綜合分析再通過計算機運算,再逐步修改當中的車身造型設計、空力包圍套件、擾流導流板。

量產民用車利用風洞測試後,改善風阻係數還能省個油耗作為賣點,那賽車的風洞測試呢?燒錢是各車隊每年早料到的事,但前提是能有那麼一套空力套件產生下壓力的同時不增加空氣阻力,就好比F1賽車。而大致上用於測試F1賽車的風洞沒多大不同,唯獨是各車隊會根據所需選用不同類型的風洞。

筆者不敢說F1賽車的風洞測試只為了下壓力,但假若說民用家庭轎車行駛時的升力係數(Lift Coefficient)為0.3,那F1賽車的升力係數將會去到3.8,再者速度越快升力也將會增加。換言之,F1賽車的空力套件在風洞測試中會在一定範圍內控制氣流壓力和溫度等,實際比賽時能緊緊咬合地面。這樣一說,就讓筆者想起各種腦洞大開的車尾擴散器,還帶風扇的。

圖:擴散器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文丘裡效應。根據文丘裡效應,流體經過縮窄斷面時,流速會增加,車底部分相當於文丘裡效應中的縮窄斷面。而且要說明的是,真正形成下壓力的區域是車底,而非擴散器,因為根據上面的CFD圖,氣體流速最快的部分是擴散器前面的車底部分,擴散器的作用只是幫助車底形成一個文丘裡式的縮窄斷面。

圖:2009賽季的F1鬧起了雙層擴散器熱潮,結構複雜的擴散器為F1賽車提供更多的下壓力,現今已被禁用。

圖:1978年的Brabham BT46賽車,它後面的那個大風扇,其實也算是一個擴散器,風扇旋轉吸走車底的氣流,只不過科技的進步使其成為一個大笑話。

除了提供有下壓力外,F1賽車還可以通過空氣動力套件減少下壓力超車,就好比DRS可調尾翼在調平狀態下大約能增加80匹馬力。總的來說,不管是為了娛樂觀賞性還是真刀實槍,F1賽車還有眾多複雜的有關空氣動力學的套件,而這一切均需要風洞測試得以實現。當然FIA也明白,也在不斷地修改F1賽車風洞規則,只可用不大於原車尺寸60%的模型測試、180km/h風速限制、即便是上限12套倍耐力輪胎也是規則指定內。

圖:曾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致意思是):誰家掌握了優秀的空氣動力,誰家就是F1賽事中的冠軍。所以如果對比起F1賽車的引擎研發費用,筆者相信空力套件研發、風洞測試的費用更大。

圖:哪怕是F1車手的頭盔形狀也需要進行風洞測試。

大尾翼、風刀、前後擾流、包圍、側裙等等是現今不少改裝玩家、賽道玩家都聽聞過的,像是World Time Attack Challenge(簡稱WTAC)賽車都會裝上這類的空力套件,而這無非也是想獲得更大下壓力和引導氣流降低風阻。

圖:其實對於賽車而言,進行風洞測試無非是想在下壓力和空氣阻力之間找出相對較佳的平衡點,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增加下壓力減少阻力,因此誕生有各類的空力套件。但筆者需要在這裡表明的是至今有不少知名車廠(尤其是法拉利),其民用車型即便原廠沒有大尾翼、風刀之類的,可風洞測試中卻能提供足以稱讚的下壓力。

圖:封閉風口,是減低風阻減少渦流亂流的做法,但當中所需考慮的還有車輛散熱等問題。

上文中我們不難理解風洞測試對汽車技術、發展的重要性意義,但上文也講述了投入設計、建造風洞所需要巨大的資金財力,所以在後來催生出仿真、虛擬計算機風洞測試。雖然說是計算機虛擬仿真,但像是飛機、航空、F1賽車、量產民用車等均進行有仿真計算機風洞測試。

在進行有一系列的CAD建模後,隨後就可以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計算流體動力學)中得知被測試對象的升力、阻力、壓力分布、流場(流動分離)、聲學等,可以說是在投入真實風洞測試前,為設計研發節約時間、節約金錢。至於說其準確性、精度如何?那筆者個人則認為,估計在真實的風洞測試後也難以保證汽車等物體在實際使用中一致,所以說到那CFD得出的數值只能算是輔助參考。

在本文開篇之前筆者就曾查閱過相關資料,一番過後自醒地明白真相:光憑這幾頁篇幅就想將風洞測試中的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說清講透,那筆者寧願選擇「身體被掏空」,因為光是那F1賽車上的空氣動力學就夠玩三天三夜了。可即便如此,後來發現搗騰那「風洞測試」還是有它的必要性,現今不都在講求高效率嗎?

相關焦點

  • 努力掌控航天技術的跨流域空氣動力學
    6月13日,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大會在京舉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超高速空氣動力研究所、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志輝潛心研究跨流域空氣動力學,在飛行器往返大氣層稀薄流到連續流跨流域高超聲速氣動力/熱關鍵技術問題方面取得系列創造性成果,為載人航天工程領域多類飛行器氣動研製作出顯著應用成效和社會效益,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
  • BOOM SUPERSONIC推出採用VELO3D增材製造的發動機零件
    航空航天公司Boom Supersonic首次推出了XB-1飛機,其特色是由3D印表機製造商VELO3D製造的大量增材製造零件。 布勒說:「由於具有挑戰性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必須與卓越的耐用性和高溫要求相平衡,因此航空硬體特別難以用3D金屬印刷製造。」 「 VELO3D的技術允許在最苛刻的操作條件下為任務關鍵型應用生產輕巧,複雜的設計。」
  • 蘭博基尼Huracán EVO精妙的空氣動力學
    在Huracán EVO 後驅版車身呈現更加精妙的空氣動力學解決方案,亦彰顯蘭博基尼標誌性的設計DNA。強有力的外拓線條讓車身更具視覺張力:前部進氣口更寬,裝備了改進的空氣動力學系統。後部裝備了專門打造的全新後擴散器。標誌性的「Y」字型電子概念車燈與前分流器融合,成為車身空氣動力學設計的組成元素。
  • F-119發動機給圖紙無法生產,單晶葉片成卡點
    而只要一談到中國航空發動機,不出預料會出現的是「落後美國30年水平」,「一直在突破,但是沒有發動機出現,「俄羅斯發動機最大的國外買家」等等標籤,那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呢?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國產五代隱形戰鬥機設計和製造技術,在動力系統上的欠缺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 第十八屆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交流會
    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第十八屆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交流會擬定於
  • 為什麼國產發動機始終無法超越日本發動機?專家說得很直白
    現在國內汽車製造業比起從前來說確實有了相當明顯的進步,湧現出了市場表現相當不錯的國產車型,不過真要說到汽車的核心部件甚至可以說是如同心臟一般重要的發動機的製造,不只是和一些西方老牌工業強國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就連同處亞洲,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想要追趕上它我們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 風洞與空氣動力學剪不斷的關係
    地球上,一物體在空氣或者其他流體中作相對運動時,當中所產生的「風阻係數、Cd值」是你我他盡知的字眼,也可以高逼格地說上一句「空氣動力學」。 那,這跟風洞測試有什麼關係?
  • 淺談車輛空氣動力學設計__萬家熱線-安徽門戶網站
    在如此的速度之中,空氣對車輛行駛能力的影響已經非常大。所以,當代汽車設計必須要包含的一項就是空氣動力學,這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空氣中的運動物體與空氣之間的關係。當今汽車的最高行駛速度普遍不超過350km/h,這個速度剛達到噴氣式飛機的起飛速度。所以汽車涉及的空氣動力學屬於中低速範疇,且汽車行駛時相對於空氣無俯仰、無偏航、無滾轉,相對於航空界的氣動研究簡單許多。
  • 汽車發動機皮帶傳動系統動力學建模與仿真技術
    汽車發動機皮帶傳動系統主要包括發動機正時同步帶傳動系統和發動機前端附件皮帶傳動系統,由於皮帶傳動系統是典型的剛柔耦合傳動系統,在發動機變速變載工況下
  • 整車油耗貢獻最大的設計因素-空氣動力學
    說到影響汽車設計油耗,先排除動力總成的發動機熱效率的高低,汽車傳動效率高低的影響,再排出底盤,半軸,輪胎的影響,其實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風阻空氣動力學了。下面圖為某車型車輛風阻和汽車輪胎和底盤阻力比較圖,可以看出,隨著車輛速度增大,風阻呈陡增的趨勢。基本在70km/h 時的時候 風產生的阻力就大於汽車原本阻力了。那麼風阻主要與汽車設計哪些因素有關呢?
  • 說一說汽車發動機的分類,組成
    汽車的動力源泉就是發動機,而發動機的動力則來源於氣缸內部。發動機氣缸就是一個把燃料的內能轉化為動能的場所,可以簡單理解為,燃料在汽缸內燃燒,產生巨大壓力推動活塞上下運動,通過連杆把力傳給曲軸,最終轉化為旋轉運動,再通過變速器和傳動軸,把動力傳遞到驅動車輪上,從而推動汽車前進。一般的汽車都是以四缸和六缸發動機居多,既然發動機的動力主要是來源於氣缸。
  • 為什麼螺旋槳飛機無法超音速飛行噴氣發動機葉片卻能超音速旋轉?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雖然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就造出了飛機,實現了人類飛行的夢想。並且在此後經歷了螺旋槳、噴氣式兩個重要的時代,特別是螺旋槳時代更是統治了整個一二次世界大戰。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螺旋槳飛機是無法實現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原因就在於隨著飛行速度的增加,螺旋槳槳葉葉尖位置的氣流速度增快後,會逐漸從葉尖位置產生失速,並逐漸擴展到葉根位置導致整架飛機失速。
  • 庫伯賽車:靈動的車影,車翼契合空氣動力學,實力強勁
    庫伯賽車:靈動的車影,車翼契合空氣動力學,實力強勁 庫伯賽車張揚個性的設計彰顯F1方程式賽車的氣魄,這種設計在速度最大時可以有效減少氣流帶來的阻力,超級F1發動機能夠使方程式賽車更快、更強、更有力量,F1賽車雖然是開放式駕駛室但是緊湊的設計完美的保護了賽車手,車身的碳纖維需要工程師一層層粘貼並放入特質烤箱而得出的完美品
  • 【學術報告】「空氣動力學及氣體動力學在工業領域中的一些應用...
    報告人:單希壯 研究員報告題目:空氣動力學及氣體動力學在工業領域中的一些應用報告人198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科學院俞鴻儒院士。他先後在中航集團中國航空空氣動力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及同濟大學等單位從事風洞實驗技術、氣體動力學工業應用、高速列車及汽車空氣動力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跨聲速風洞洞壁幹擾、氣動方法裂解製取乙烯、熱分離器技術、工業廢鹼回收技術、壓電式壓力傳感器技術以及高速列車動模型實驗技術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
  • 火箭發動機和飛機發動機哪個技術含量更高,更加難製造出來?
    作為飛機及火箭的心臟,航空發動機和航天發動機,它們哪個技術含量更高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好奇的問題,我們一起看看。而說到航空,大家可能都覺得很平常,畢竟這個時代飛機已經是通用的交通工具了,而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實的火箭、飛船。那麼作為各自的心臟,航天發動機和飛機發動機,它們的技術含量那個更高呢?
  • 只要三分鐘 了解汽車空氣動力學及運用
    這個計算公式為風阻係數=正面風阻力×2÷(空氣密度×車頭正面投影面積×車速平方)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到,正面風阻力要減小,可以將車頭的迎風面積縮小,比如將車頭做得更薄或製作更多空隙用來導流。另一方面,車體還要適當做大,這樣才能增加投身投影面積,當然較小的車頭和較大車身之間還要兼顧美學比例。
  • 要啥冰箱啊,液態空氣發動機才是未來
    冷嘲熱諷的人認為,克努森自導自演了一場Theranos式的騙局,部分原因在於沒有人知道他的設計汽車究竟是怎麼工作的。多年以來,有效的液態空氣發動機似乎跟永動機一樣荒唐。即便如此,液態空氣發動機背後的基礎原理並不荒唐。大多數發動機依賴熱差進行工作。以汽油發動機汽車為例,燃料與空氣混合後,進入活塞腔,點燃後,溫度瞬間可以達到1000攝氏度。氣體迅速膨脹,推動活塞,進而轉動車輪。
  • 它不相信空氣動力學,只相信大力出奇蹟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奇的SRT,但是知道JEEP也有SRT嗎,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款大切諾基SRT,不相信空氣動力學的大傢伙。僅在國內銷售過幾年,高達120萬的售價也是比較貴的,能理解它的人相對來說少之又少,6.4L的排量油耗也是大問題,綜合油耗15L左右,估計跑市區二十個都有了,百萬級別的車還在乎油耗嗎,我想不會的。13款過後就進行了改款,改款過後外觀更霸氣,圖為16款。目前國內是沒有新款SRT在售。
  • 發動機課堂:空氣噴氣式發動機
    空氣噴氣式發動機中,經過壓縮的空氣與燃料(通常為航空煤油)的混合物燃燒後產生高溫、高壓燃氣,在發動機的尾噴管中膨脹,以高速噴出,從而產生反作用推力。空氣噴氣式發動機,可分為無壓氣機的和有壓氣機的兩類。
  • 汽車空氣動力學標準模型研究現狀與分析丨AutoAero201922期
    研究實踐表明,這些標準模型不僅為汽車氣動外形設計與評價提供了優化參考方案,還可為汽車風洞試驗對標、校準、測試技術開發、檢驗CFD計算精準度等提供對標和驗證模型。圍繞這些模型積累出來的氣動力數據,也可成為風洞實驗數據相關性和不確定度分析的參考依據,同時,也增強了汽車空氣動力學行業內的交流,成為一種交流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