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學生代表在北京理工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 任超攝
9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學迎來建校80周年。
王越、毛二可、周立偉、朵英賢4位院士收到一份特殊禮物——一把精緻的「80周年校慶」小錘子。
車、銑、刨、鉗、磨、鑄、鍛、焊……金工實習,是大多數北理工學子都要完成的必修課。將一塊鐵坯按照規範流程加工成一把「金工錘」,是每個人的結課作業。
每把小錘子,從無到有,磨礪著學生們的匠人精神,也見證著難忘的大學時光。80周年校慶之際送上這份特殊的禮物,激蕩起一代代北理工人的共同回憶。
1940年9月,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自然科學院在延安南門外的杜甫川畔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
從為陝甘寧邊區培養急需人才,到受命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大學,為國鑄劍、矢志強國,再到實施「由單一工科向以工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發展轉變」等「五個歷史性轉變」,從自然科學院到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再到北京理工大學,80年來,時代變遷,校名更迭,北京理工大學始終走在「紅色育人路」的徵程上。
孕育報國英才
2月25日,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時,作為代表中國參賽的唯一隊伍,北理工「飛鷹隊」在阿布達比國際機器人挑戰賽上成功衛冕。
站上世界最高領獎臺的那一刻,他們齊聲宣示:「我們來自北理工,我們代表中國。」
在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中心教學樓的顯著位置,矗立著一塊石碑,碑上「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是北京理工大學建校80年來幾代師生員工崇德尚行、學術報國的真實寫照。
零下40攝氏度的海拉爾,62歲的孫逢春院士已經和團隊在室外工作了4個小時。
「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全世界沒有一輛純電動車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條件下放72小時還能自己發動的。只有我們現在能做到。」孫逢春說。
孫逢春在北理工學習、工作了38年,抱著「新能源汽車電動車在中國行駛無禁區」的報國之志,帶領團隊創造了很多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第一」。
「中國第一個電視信號接收發射裝置,是毛二可院士本科階段參與的畢業設計」,北理工廣為流傳這樣一段佳話。
20世紀50年代,北京工業學院先後成立了100餘個學生課外研究小組。其中,雷達專業學生毛二可所在小組成功研製出一個初級的電視發射和顯示裝置,並將此作為本科畢業設計。研製成功後,學校特別向國家申請了新中國第一個用於電視信號發射的無線電頻率49.75兆赫。
已是耄耋之年的毛二可,現在仍然戰鬥在我國雷達領域教學科研的第一線,踐行著自己「為國家做事」的諾言。「我們當前的科技相對國外強國還有差距。」他寄語年輕人,「彌補科技上的差距,年輕人要責無旁貸,一定要讓我們國家強盛起來。」
北理工師生的故事,生動詮釋了「德以明理、學以精工」校訓精神的滋養:德以明理,是道德高尚,達到以探索客觀真理作為己任之境界;學以精工,是治學嚴謹,實現以掌握精深學術造福人類之理想。
這種精神在北理工有著深厚的歷史土壤。
「藍天是我們的屋頂,高山是我們的圍牆……為了祖國的新生、為了民族的解放,任何困難也不能把我們阻擋!」這首自然科學院師生編創的詩歌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得益於自然科學院老院長徐特立倡導的「德育為首」思想。他強調,教育首先就是要「塑造人」。為開展好德育工作,學校每周安排一天政治理論教育,周恩來、朱德、陳雲、葉劍英等領導同志經常來校為師生上課。延安時期,學校明確提出了培養「革命通人、業務專家」的目標。
從「德育為首」,到「以智養德、以德養才、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從「學術為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到「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能力」三位一體,80年來,北理工人才培養始終緊緊圍繞「育人」這一主線,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可靠人才。
「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並組織高等教育的一次生動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次重要嘗試和創舉。此後不同階段,學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辦學實踐中不斷詮釋『紅色育人路』的深刻內涵。」北理工黨委書記趙長祿說。
而今,北理工30餘萬畢業生中走出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現代預警機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王小謨等50餘位院士,一批批學子投身國防、紮根「三線」,用青春甚至生命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
投身強國偉業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搭載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中國北鬥系統「獨步天下」的一大優勢就是短報文系統,可不依靠任何系統實現北鬥終端之間的通信,這一功能領先全球。在這背後,是北理工作為核心單位從2013年起承擔的MEO報文通信接收處理機的研製工作,學校先後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讓北鬥衛星實現了自如「發簡訊」。
1958年9月9日,河北宣化某靶場。伴隨巨響,新中國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成功升空。這背後,凝聚的是北京工業學院師生的付出和心血。
「做火箭推力實驗沒有實驗室,我們就挖個坑,底下弄平,墊層鐵板,上面有3個銅柱墊著,再放一塊鐵板,發動機再放上去,當時就是這麼做實驗的。」北理工宇航學院教授萬春熙回憶。
射向中華蒼穹的火箭,是學校發展壯大的一個小小縮影。這所從革命聖地走來的大學,在服務黨和國家重大需求中培養人才、歷練隊伍,是學校辦學探索中一以貫之的主線。
「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在這樣的辦學理念的驅動下,學校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若干「第一」,第一枚二級固體高空探測火箭、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第一套電視發射接收設備、第一輛輕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探測雷達、第一臺20公裡遠程照相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對我們來說,祖國的大地就是國家急需的特種車輛裝備。」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昌樂說。
20世紀90年代初,機械與車輛學院項昌樂團隊毅然挑起了我國第三代特種車輛傳動關鍵技術專項研究重擔。30年來,團隊在特種車輛傳動理論研究、技術創新、裝備研發及應用等方面做出開拓性工作,實現了我國特種車輛傳動技術的兩次技術跨越。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衛星導航、特種裝備……把尖端科技書寫在祖國大地上,把一流成果應用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北理工的「紅色育人路」在與黨和國家同向同行中,迸發生機活力。
傳續奮鬥新程
1949年,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正在美國舊金山堪薩斯大學留學的吳大昌振奮不已。當他得知,由重工業部領導的華北大學工學院正急需大批教師時,本來立志投身農業的他毅然改變了決定,加入其中。
為了為新中國培養優秀工業建設人才,學校在全國廣攬名師大家,力學專家張翼軍、化學專家周發岐、物理專家馬士修等知名專家相繼加入,吳大昌等一批剛從海外歸來的優秀青年學者也慕名而來。
這是學校家國使命感召有志青年的結果。老中青三代、「六世同堂」。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有這樣一支教師隊伍,老師們畢業參加工作的時間,從20世紀50年代持續到今天。20世紀50年代畢業的「中國槍王」朵英賢院士、六七十年代畢業的國家突出貢獻專家、80年代畢業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0年代和21世紀畢業的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2017年8月,一篇題為《膠體納米晶的異價摻雜:陽離子交換提供摻雜發光和摻雜能級調控新途徑》的論文,在國際知名物理化學學術期刊《美國物理化學快報》發表,並受邀以視頻形式在美國化學會網站進行專題報導。該雜誌主動約稿的封面文章,來自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張加濤團隊,也代表了國際業界對北理工在納米級半導體研究領域成果的積極評價。
「世上無難事,只要敢想敢做、堅持去做、努力去做,一定會有所收穫。」「科研工作不能有半點兒『雜質』。」張加濤的話體現了他對科研的忘我執著。2011年,剛剛結束海外學習的張加濤,被北理工聘為首位徐特立特聘教授,在學校有力支持下,張加濤投入他所熱愛的研究中,不斷取得研究突破。
張加濤的成長軌跡,是近年來北理工青年人才成長的一個縮影。北理工校長張軍表示:「北理工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離不開3個元素——家國、沃土、夢想,這是我們代代傳續的紅色基因、不變使命。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堅持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理念,為青年教師盡全力營造學習、工作、成才的綠色生態環境,助力大家的事業發展。」
說起北理工的今天,期頤之年的吳大昌滿懷欣慰:「學校的傳統好,教的學生很好,學風很好,前途很好。這個學校發展是有潛力的,現在看我們的估計沒有錯。」
(本報記者 周世祥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王徵 劉曉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