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喝個酒,都會往空調屋裡一坐,優哉遊哉。那麼在古代,炎熱的夏季,人們宴飲時,是怎麼防暑降溫的呢?
我們知道,早在先秦時代,我國的集市上就有了飲食店,《鶡冠子·世兵》說:「伊尹酒保,太公屠牛。」《古史考》也說:「屠牛於朝歌,賣飲於孟津。」與此同時,我國也有了冬日取堅冰藏之,供夏季取用的做法,冰當然是古人宴飲時的主要降溫原料。如今考古發現的東周凌室遺址和北魏時的冰殿遺址,都是這方面的明證。其中的冰殿遺址就是在洛陽魏故城西北部的一座夯土臺上發現的,它就是北魏帝王避暑宴飲的最佳場所,這也為古人開的大酒店和家庭宴飲,起到了很好的啟示作用。
當然,能在冰殿上吃飯的,肯定不是一般老百姓,除了帝王之外,就是那些手握重權的大臣了。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楊國忠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就是還有穿著棉衣赴宴的,當時的降溫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冰在古代,畢竟是一種奢侈品,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享受的。夏季宴飲時降溫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搭建涼棚也不失是一種實用有效的方法。還是《開元天寶遺事》上說的,「長安富家子劉逸、李閒、衛曠,家世富豪,而好待士,每至數伏中,各於林亭內植畫柱,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召長安名妓閒坐,遞請為避暑會,人皆羨慕」。更有甚者,還有設水室洞房的,就像《消夏部》上說的,「魚胡恩有洞房,四壁爽安玻璃板,中貯江水及萍藻諸色魚蟹,號魚藻洞」。
這有點巧設佳境,改善飲食環境,讓人有心靜自然涼的味道。這在古代的酒店中也是普遍運用的。據《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記載,不論是汴京還是臨安,酒樓食店的裝修都極其考究,大門有彩畫,門內設彩幕,店中插四時花卉,掛名人字畫,這個時候再增設上降溫的冰盆,會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清涼感覺。
還有,就是在炎熱的夏天,古人也多採用進涼食用涼物的舉措。據《清異錄·饌饈門》記載,唐敬宗宮廷中有一種「清風飯」,「用水晶飯、龍睛粉、龍腦末、牛酪漿調,事畢,入金提缸,垂入冰池,待其冷透供進。唯大暑方作」。這麼高級的涼食,也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吃得起。《雲仙雜記》中也說:「房壽六月召客,坐康竹簟,憑狐文幾,編香藤為俎,刳椰子為杯,搗蓮花制碧芳酒。調羊酪造含風鮓,皆涼物也。」
至於用涼物,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達到防暑降溫的目的。在《杜陽雜編》中就曾經說到同昌公主宴客時的奇特方法。公主有一天在廣化裡宴請賓客,儘管桌子上擺滿了美味佳餚,可由於天氣太熱,客人們都難以下咽。這時公主讓人取來澄水帛,以水蘸之,掛於南軒,冷得滿座人都想多穿點衣服。那薄如蟬翼,輕細透亮的澄水帛上浸的就是龍涎,古人說的龍涎,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可以制龍香的一種鯨的分泌物,它有防暑降溫的功效。
古人宴飲時最常用的工具當然還是扇子。這個被稱為「搖風」或「涼友」的降溫寶貝,既可自扇也可讓美人站在旁邊代扇,達到「扇不清涼人自涼」的最佳效果,省電又環保。為了節省人力,漢代丁緩還發明了「葉輪撥風」的納涼工具。據《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到了唐代,出現了綠色環保的「空調房」——涼屋。涼屋依水而建,利用水車的原理將涼氣送入宴飲的室內;還有的乾脆將水送到屋頂,製成人工水簾,讓宴飲的屋子形成一個自然的水簾洞,人們便一下子涼爽起來了。
明代人每逢夏天,還在廳堂中挖幾口井,然後蓋上鏤空的鐵蓋子,鋪上墊子,坐在上面宴飲。這種方法不但簡單而且環保,一家人坐在上面吃飯,既清爽無比,又其樂融融。
不論何時何地,人們在夏天宴飲時為了防暑降溫,都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總之,活人不能讓尿憋死。翻開歷史看看,歷朝歷代的防暑降溫措施,都曾效果顯著,風行一時。
插圖 艾姍姍 J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