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後的今天,美國好萊塢動畫《獅子王》以真獅版的形式又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帶著孩子去看的時候,忽然想起網友的一句話:25年前父親帶我去看獅子王,25年後我帶孩子去看獅子王。這句話看似充滿了情懷,但實際上卻暗含人生智慧,當年看《獅子王》時不懂得其中的生活真相,在其後的25年內生活都一一教會了我,而我之所以帶孩子來,是想把這一生活真相更早地教給我的孩子。
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小獅子辛巴的人生再貼切不過了:「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只記得當年小時候看《獅子王》,其它細節都忘記了,但裡面的小獅子辛巴的勇敢堅強讓我十分觸動,一度想成為像它那樣勇於面對生活磨難的人,然而現在想想,所有的勇敢堅強背後,都是生命難之承受之輕的結果。
再次看這部電影,才真正從裡面看出了許多深切的育兒真理!
一、面對親子溝通,要正確表達自己,用感受代替評判
幼稚、任性的辛巴不聽父親木法沙的忠告,帶著娜娜闖進了大象墓園,他自以為足夠英勇,想用一聲獅吼來嚇退土狼,結果不但沒嚇走土狼,反而招來了一頓諷刺和嘲笑。後來木法沙的出現,立刻讓土狼不寒而慄,這才使辛巴鬆了一口氣,脫離了危險。
救出兒子的木法沙說要給辛巴上一課,原本以為這「一課」至少也得一頓批評,沒想到卻是一通「表白」,木法沙告訴兒子,從未恐懼過的自己這次真的害怕了,因為害怕失去兒子。
看到木法沙的「上課」方式,著實讓我十分意外。記得有一次跟一個朋友逛超市,由於朋友不給她四歲的兒子買想要的玩具,兒子一氣之下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收銀臺等待,而在超市裡面的我們足足找了她兒子十分鐘,後來才在收銀臺見到了孩子,朋友明明十分擔心,然而見到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這孩子怎麼回事?怎麼這麼不聽話?我讓你一個人亂跑了嗎?跑丟了怎麼辦?下次再這樣亂跑我就不要你了,愛去誰家去誰家!」
明明看到孩子之後幾乎要喜極而泣,說出的話卻是句句傷人,我在旁邊提醒她:「孩子找到了,好好跟孩子說,吸取這次教育讓他下次別亂跑了。」朋友卻說:「這次不好好說說他,他根本意識到不跑丟的概率有多大!一定要讓他長個記性。」
然而孩子長沒長記性我不知道,結局卻是一場雞飛狗跳,最後在孩子的哇哇大哭中回家了。
朋友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只是憑著自己的主觀態度來評判這個事情,沒有去傾聽孩子的聲音,也沒有用客觀事實來分析真相。
孩子由於自己想買玩具的需求沒有得到母親的滿足,所以內心生氣、鬱悶、想找個出口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於是一個人走掉,然而此時孩子的理智告訴他,如果這樣亂跑,很有可能就找不到媽媽了,所以在收銀臺等候母親,看到母親那一瞬間他是欣喜的,但是等來的卻是一頓批評和臭罵。
母親完全可以像木法沙一樣,先適時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正確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因為害怕失去兒子的恐懼;然後告訴孩子這樣任性走丟有可能出現的種種後果——而不僅僅是批評和評判孩子的行為;最後讓孩子知道,有些冒險行為是要建立在自己真正強大的基礎上的,唯有保護好自己,才有機會去成長。
二、告訴孩子,我可以給予你一定的自由,但有些規則你必須遵守
辛巴和父親有這樣一段對話:
辛巴:這一切都是我的嗎?父親:所有的一切!辛巴:陽光能照到的所有的東西,那有陰影的地方呢?父親:那在我們的國度之外,你絕不可以去那個地方。辛巴:我以為國王可以隨心所欲。父親:你錯了,國王也不能凡事隨心所欲啊。
父親告訴辛巴,即便是這個國度權利最大的人,也有自己所要遵守的規則,在底線之上可以隨心所欲,然而有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從心理學的範疇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界限。就像我們的皮膚就是我們身體的界限,它保護著我們的身體不受外來的侵入。我們的心理,也需要一個這樣的界限,來保護我們的心理不受傷害。然而這種心理界限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後天一點點地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分辨和建立這種界限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前段時間帶孩子去一個西餐廳吃飯,旁邊桌上一個大概四五歲的小女孩,看到隔壁坐著兩個姑娘在玩手機,就跑到別人旁邊坐下要求道「阿姨,看動畫片吧,別看這個了,不好看。」姑娘說:「小姑娘,阿姨一會兒就吃飯了,要不你去找你媽媽看吧。」小女孩說:「我媽不讓我看她手機,讓我用你手機看動畫片吧。」說著一把抓過姑娘的手機自己調起來。
姑娘看了看小女孩的媽媽,媽媽若無其事地自顧吃自己的,姑娘只好把自己的手機給了小女孩,整頓飯吃完,小女孩全程坐在旁邊玩她的手機。看得出來姑娘很不耐煩,但大概是想對方這麼小個孩子,媽媽又不管,玩玩手機又不能怎麼樣,索性隱忍了。
這個小女孩顯然就是個不懂得規矩的人,她不知道自由是建立在不打擾別人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界限,你離開了自己的空間,跑到別人地盤上去侵犯別人的空間,那你就突破了別人的界限,打破了規則,影響了他人。
行為界限不是法律界限,沒有一個固定的法規來衡量,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去把握自由和規則的尺度,那麼我認為,只要孩子不做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環境的事情,其他的都可以自由。
給孩子建立規則,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我在外面看到一個孩子跟父母生氣,就跑到花壇邊摘花壇裡的花,那這個孩子不知道遵守這個規則嗎?並不是的,只是孩子對自己情緒壓抑的一種反抗,那麼此時父母就不是要強調規則了,而是要幫助孩子解決好他違反規則背後的情緒和心理問題,解決好了,孩子自然就會遵守規則。
三、讓孩子知道,苦難可以讓人成長,也可以讓人趴下
父親木法沙為了救辛巴而失去自己的生命,這讓辛巴無比愧疚,背負著「殺父」的罵名浪跡天涯,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放逐,試圖逃避現實。
面對苦難,有人停留在過去無法自拔,有人即便傷痕累累也要舔舐傷口從頭再來。
《最強大腦》有一集,義大利男孩安德烈·拉託雷 VS 中國男孩李雲龍。其中有一幕,李雲龍誤以為自己擺放錯誤,在現場失聲痛哭,嘴裡一直念叨著:我擺錯了,可是我記對了呀!突如其來的挫敗感,讓李雲龍整個人都崩潰了,安德烈·拉託雷看見,忍不住落淚。主持人問他原因,安德烈·拉託雷說:我看他哭得這麼傷心,也覺得很難過。
可是結果公布之後,情節反轉,李雲龍贏了,他立刻破涕為笑。而輸了的安德烈·拉託雷大方地祝賀李雲龍,並與他擁抱。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很出名的「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也就是說,在面對挫折時能否順利解決問題,關鍵不在於這個問題有多少棘手,而在於你用什麼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挫折商」,又叫逆商,猶如心理自我免疫系統,不僅保護自己免受困難與挫折的侵蝕,還能提高生命的動力,以勇氣與智慧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大人要能夠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認同和積極鼓勵,這樣的話即便是孩子輸了也可以像安德烈一樣坦然面對,繼續爭取下次贏的機會。與此同時,孩子在不斷試錯不斷糾錯的過程中,得到的是逆商的不斷鍛鍊和加強,等到這種心理自我免疫系統達到一定的高度,那麼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不是退縮和放棄,而是如何勇敢地面對和徵服。
一個人的強大不在於他自身擁有多少知識和才能,而在於面對低谷時積蓄了多少奮起的能量。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退縮是人的本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告訴孩子:你可以哭,發洩情緒是人的本能。生活中有很多挫折,即便當前覺得很難過,面對它克服它,等過後再看就會覺得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