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桃疆
2019-01-26 07:50 來源:澎湃新聞
跟漫威宇宙的影迷摩擦出一段孽緣的羅素兄弟,在多媒體與遊戲評論網站IGN的問答活動中,確認阿斯加德的洛基在《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死亡,但是以洛基為主角的衍生電視劇也快和觀眾見面了。
洛基,作為漫威宇宙中為數不多活過一集且大旗不倒,存在感比女主角更強烈的反派,比《寵物小精靈》裡的武藏和小次郎更擔得起「可愛又迷人」的標籤。英國演員湯姆·希德勒斯頓(中國暱稱「抖森」)飾演的洛基在2011年的《雷神》和次年的《復仇者聯盟》中都以反派的身份出現,並成為好萊塢電影中又一個操著一口英音的反派角色。
好萊塢是如此喜歡將反派角色口音設定為英音,以至於汽車品牌捷豹推出了一則廣告就叫《英國惡人》,《雷神》中飾演反派的湯姆·希德勒斯頓、《大偵探福爾摩斯》中飾演反派的馬克·斯特朗、《鋼鐵俠》中飾演反派的本·金斯利出演了這支廣告。
捷豹汽車廣告廣告也沒有對好萊塢為什麼這麼喜歡讓反派說英式英語這件事給出明確答案,基本都在猜,馬克·斯特朗有一句臺詞甚至乾脆地歸納為「可能就是因為聽上去合適」。
好萊塢電影大量將反派角色的口音設定為英音,大致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映的經典電影《星球大戰》,裡面的反派角色達斯·維德,飾演者大衛·鮑羅斯是一名英國演員。《星球大戰》上映時,國際格局仍然處於冷戰期間,但美蘇較量到這時候已經不再是勢均力敵的狀態了,儘管《星球大戰》電影中仍然隱隱能夠看出冷戰局勢的影響,但裡面的反派並沒有必要使用蘇聯口音,尤其是達斯·維德和其他角色錯綜複雜的關係,讓他講蘇聯式英語也不合適。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好萊塢反派角色開始被英音,確切地說是「RP音」(接受口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支配。1989年的動畫電影《小美人魚》和1992年的動畫電影《阿拉丁》中,儘管擔任反派角色烏蘇拉和賈法的演員帕特·卡洛兒、喬納森·弗裡曼都是美國人,但角色仍然說英國「普通話」,1994年《獅子王》中的反派角色刀疤直接起用英國演員傑瑞米·艾恩斯作為配音演員。這個設定跨過千禧年仍然沒有發生什麼根本性改變,講述東方故事的《功夫熊貓》中,2008年第一部的反派雪豹大龍配音演員是英國人伊恩·麥柯肖恩,2011年第二部反派孔雀沈王爺的配音演員是英國人「狗爹」加裡·奧德曼。
好萊塢動畫部分英音反派角色動畫片如此,真人出演的電影也是如此,比如《漢尼拔》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漢尼拔,比如前述出演了捷豹電影那三位。再比如說美國演員安吉麗娜·朱莉出演《沉睡魔咒》中的女主角兼反派角色瑪琳菲森,給角色設計的也是要講英國「普通話」。
大量英國演員受市場驅動赴美發展,鑑於許多英國演員都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其中多數經過語音指導都可以說美式英語,比如出演《豪斯醫生》的英國演員休·勞瑞,在電視劇中講的就是美式英語,更年輕一代的英國演員更是如此。而美國演員選擇為角色設計或是被安排使用英音的情況也不再少數。由此可見,讓反派說英式英語是一種刻意的安排。
好萊塢電影中部分英音角色這種刻意安排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大眾的「刻板印象」。英音的大部分使用者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英音也就有了某種「精英人設」,英音雖然和皇室口音存在細微的差別,但因為共性大於個性,也沾染了特權階級和權欲的色彩。美國市場上最受大眾歡迎的、最有群眾基礎的角色,仍然是那種用法措辭都不那麼講究的、說起來口腔肌肉更加放鬆的發音。反覆在影視作品中強化這種主角與反派的對立,最終留下的就是英國惡人和美國好人的對立。
當然,在美國影視作品中充當惡人反派角色的口音不僅僅只有英式口音,東亞、中亞、非裔、義大利、俄羅斯口音等「非我族類」的口音也是常見的反派角色,而這些角色並非都像洛基那樣可愛迷人,甚至能夠隨著故事的展開擺脫純粹反派的身份。美國電影通過佔據世界主流文化的支配位置獲得了文化上的引導權,好萊塢通過口音和角色的分配潛移默化地強化著語言背景與群體刻板印象,它或許在近些年有所改善,但從未徹底改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英國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