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本次評選於2019年1月1日啟動,經過推薦、有效候選項目評審、國內外同行專家通信評審、正式候選項目評審和理事會終審等階段,最終5個項目分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科學家(40周歲以下)分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
數理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高原寧教授以「實驗發現五夸克態」項目斬獲;
化學科學獎由四川大學的馮小明教授以「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項目斬獲;
生命科學獎由清華大學/西湖大學的施一公教授以「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項目斬獲;
地球科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朱日祥研究員以「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斬獲;
技術科學獎由清華大學的雒建斌教授以「摩擦中微粒作用機制及超滑機理」項目斬獲;
信息技術科學獎本年度空缺。
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
數理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關啟安教授以「多復變中的強開性猜想和相關問題的解決」成果斬獲;
化學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陳興教授以「聚糖的化學標記和解析」成果斬獲;
生命科學獎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王克劍研究員以「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建立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果斬獲;
地球科學獎由南京大學的唐朝生教授以「極端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災變過程及應對措施」成果斬獲;
技術科學獎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孫明月研究員以「大鍛件均質化構築成形技術」成果斬獲;
信息技術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肖雲峰教授以「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與應用」成果斬獲。
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的前身是1988年所設立的陳嘉庚獎,是以對中國科教事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命名的。
2003年2月,在國務院領導的親自關懷下,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的大力支持下,經國務院同意,民政部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設立了非營利的全國性基金會——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它是獨立的基金會法人,接受中科院的業務指導和民政部的監督管理。其宗旨是:獎勵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我國優秀科學家,以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金會實行理事會負責制,理事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國銀行、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的代表和熱心於我國科技事業的社會知名人士組成。
基金會成立之初便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2010年,考慮到國際上對青年獎的重視以及我國目前青年獎的設置數量和水平與我國科技發展現狀不相適應的狀況,為了激勵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獻身科技事業,基金會又新設立了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定位與標準:
陳嘉庚科學獎旨在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在強調科技成果原創性的基礎上,還非常重視科技成果的時效性並要求必須是在中國境內完成和取得的。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國內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其獲獎成果的原創性思想應由被推薦人提出並主要完成。
這兩個獎都重點突顯做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並且二者都不接受涉密類研究成果。
獎項設置:
這兩個獎都分別設立了六個獎項:數理科學獎(包括數學、力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包括醫學、生物學、農學)、地球科學獎、技術科學獎和信息技術科學獎。
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只評選一項,其中陳嘉庚科學獎以獎勵成果為主,獲獎人數一般為1人,最多不得超過3人,如無符合標準的項目,可以缺項。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則主要獎勵個人,每個獎項每次只評選1人,如無符合標準的人選,可以缺項。
推薦與評審:
兩個獎都只接受由基金會邀請的相關領域或同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教授、研究員)推薦,概不受理個人申請。以推薦書作為獎項評審的重要依據,各獎項分別設立評獎委員會,負責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初選與評審工作。
頒獎與獎勵:
陳嘉庚科學獎金質獎章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都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由國家領導人頒發。其中陳嘉庚科學獎每個獎項獎金為人民幣100萬元,同時頒發證書和金質獎章。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個獎項獎金為人民幣20萬元,同時頒發證書。
影響力:
陳嘉庚獎自1988年設立以來,我國諸多優秀科學家都獲此殊榮,特別是劉東生、葉篤正、吳文俊等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學者也都曾先後獲得過陳嘉庚獎。陳嘉庚科學獎及青年科學獎目前在我國科技界和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和很高的聲譽,這無疑將對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與激勵作用。
今天就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吧,萬一實現了呢?如果您還有關於科技類獎項的相關資訊,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