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科學獎項發布!五院士獲百萬大獎,北大學者斬獲四獎

2020-09-05 高校小寶典


8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本次評選於2019年1月1日啟動,經過推薦、有效候選項目評審、國內外同行專家通信評審、正式候選項目評審和理事會終審等階段,最終5個項目分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6位青年科學家(40周歲以下)分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

數理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高原寧教授以「實驗發現五夸克態」項目斬獲;

化學科學獎由四川大學的馮小明教授以「新型優勢雙氮氧配體和高效不對稱催化」項目斬獲;

生命科學獎由清華大學/西湖大學的施一公教授以「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項目斬獲;

地球科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朱日祥研究員以「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斬獲;

技術科學獎由清華大學的雒建斌教授以「摩擦中微粒作用機制及超滑機理」項目斬獲;

信息技術科學獎本年度空缺。

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

數理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關啟安教授以「多復變中的強開性猜想和相關問題的解決」成果斬獲;

化學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陳興教授以「聚糖的化學標記和解析」成果斬獲;

生命科學獎由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王克劍研究員以「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建立雜交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果斬獲;

地球科學獎由南京大學的唐朝生教授以「極端乾旱氣候作用下土體工程性質災變過程及應對措施」成果斬獲;

技術科學獎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孫明月研究員以「大鍛件均質化構築成形技術」成果斬獲;

信息技術科學獎由北京大學的肖雲峰教授以「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與應用」成果斬獲。

陳嘉庚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的前身是1988年所設立的陳嘉庚獎,是以對中國科教事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命名的。

2003年2月,在國務院領導的親自關懷下,在財政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的大力支持下,經國務院同意,民政部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設立了非營利的全國性基金會——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它是獨立的基金會法人,接受中科院的業務指導和民政部的監督管理。其宗旨是:獎勵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我國優秀科學家,以促進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金會實行理事會負責制,理事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國銀行、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工程院等單位的代表和熱心於我國科技事業的社會知名人士組成。

基金會成立之初便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2010年,考慮到國際上對青年獎的重視以及我國目前青年獎的設置數量和水平與我國科技發展現狀不相適應的狀況,為了激勵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獻身科技事業,基金會又新設立了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定位與標準:


陳嘉庚科學獎旨在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在強調科技成果原創性的基礎上,還非常重視科技成果的時效性並要求必須是在中國境內完成和取得的。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國內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其獲獎成果的原創性思想應由被推薦人提出並主要完成。

這兩個獎都重點突顯做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並且二者都不接受涉密類研究成果。
獎項設置:

這兩個獎都分別設立了六個獎項:數理科學獎(包括數學、力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包括醫學、生物學、農學)、地球科學獎、技術科學獎和信息技術科學獎。

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只評選一項,其中陳嘉庚科學獎以獎勵成果為主,獲獎人數一般為1人,最多不得超過3人,如無符合標準的項目,可以缺項。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則主要獎勵個人,每個獎項每次只評選1人,如無符合標準的人選,可以缺項。

推薦與評審:

兩個獎都只接受由基金會邀請的相關領域或同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教授、研究員)推薦,概不受理個人申請。以推薦書作為獎項評審的重要依據,各獎項分別設立評獎委員會,負責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的初選與評審工作。

頒獎與獎勵:


陳嘉庚科學獎金質獎章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都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由國家領導人頒發。其中陳嘉庚科學獎每個獎項獎金為人民幣100萬元,同時頒發證書和金質獎章。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個獎項獎金為人民幣20萬元,同時頒發證書。

影響力:

陳嘉庚獎自1988年設立以來,我國諸多優秀科學家都獲此殊榮,特別是劉東生、葉篤正、吳文俊等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學者也都曾先後獲得過陳嘉庚獎。陳嘉庚科學獎及青年科學獎目前在我國科技界和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和很高的聲譽,這無疑將對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與激勵作用。

今天就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吧,萬一實現了呢?如果您還有關於科技類獎項的相關資訊,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討論。

相關焦點

  • 百萬美元獎金!高官獲評「未來科學大獎」的背後的故事
    高級官員也能獲評「未來科學大獎」得百萬美元獎金,小編一語驚人!在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發揭曉之時,就有這麼一位副省級官員獲此殊榮。官員與科學獎?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秘辛,小編便和各位朋友一起探究一下「未來科學大獎」官員獲獎背後的故事。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盧柯獲物質科學獎
    、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訣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
  • 5院士獲百萬大獎!重磅科學獎公布,這些高校最多……
    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教授施一公等5位院士領銜的科技成果,分別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各個獎項,獎金100萬元。記者注意到,五個獎項的獲獎人單位包括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個人,每個獎項每次評選1名獲獎人,獎勵獎金為20萬元人民幣。
  • 5院士獲百萬大獎!重磅科學獎公布,這些高校最多…
    記者注意到,五個獎項的獲獎人單位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獎項:目前共設六個獎項,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獲獎人數一般為一人,最多不超過三人。如無符合標準的項目,可以缺項。
  • 山大彭實戈院士等4人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據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6日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全民空淨節 | IAM連續三屆斬獲家電行業重磅獎項「南山獎」
    代表空淨行業至高榮譽的獎項空淨「南山獎」正式揭曉。IAM 憑藉在空淨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硬核實力,斬獲由鍾南山院士命名的空淨「南山獎」。這是 IAM 連續第三屆獲得此殊榮。,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原國家質監總局副局長劉平均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侯立安出席了大會並作了重要演講,為未來空淨行業的規範和發展指導了方向。
  • 重磅!「2021科學突破獎」最新發布!
    9月10日,同時公布的還有「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學的其他3個大獎、物理學的2個和數學的1個,以及一些較小的獎項。加州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Lauren O』Connell表示:「Dulac所做的驚人工作真的改變了這個領域。」Dulac小組首次提供證據證明雄鼠和雌鼠的大腦具有相同的與養育有關的神經迴路,而這只是在兩性之間觸發的不同。
  • 5院士獲百萬大獎!重磅科學獎公布,這些高校最多…
    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教授施一公等5位院士領銜的科技成果,分別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的各個獎項,獎金100萬元。陳嘉庚科學獎獎勵科技成果,每個獎項每次評選1項獲獎成果,獎勵獎金100萬元人民幣,同時獲得金質獎章。記者注意到,五個獎項的獲獎人單位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彭實戈院士獲未來科學大獎,山大人表示:不多不多,也就獲獎4次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公布,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彭實戈是國際知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數學學院教授、泰山學堂院長,也是山東大學物理系的畢業生。記者從山東大學了解到,20世紀80年代從法國留學回國後,他創立了「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發現和證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彭最大值原理」等理論。他被譽為中國金融數學第一人,曾受邀在第26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一小時報告,是中國大陸在任全職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數學家。
  • 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將獎項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教授、美國的查爾斯·凱恩院士和中國的薛其坤院士。由於此前這個獎項的獲獎者中有5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推測薛其坤院士將成為下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實,楊振寧先生早有這樣的觀點。
  • 北大天才數學家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後赴美,現再獲世界大獎
    2021年中科院院士新增候選人數確定,其中數學領域的院士明顯得到了增加。數學,這個自然科學的皇冠,不僅是基礎科學突破的基礎,更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石。長期以來,我國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都不夠高:從2015年到2019年,中科院三屆院士增選情況來看,一共增加了200位院士,數學領域只增加了10人,僅佔5%;從新中國院士制度確定以來,我國一共也僅有71位數學院士,現在還健在的只剩50人,即使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也沒有一個專職的數學院士(丘成桐不是清華大學專職院士)。我國就沒有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家?
  • 彭實戈院士獲未來科學大獎,山大人表示:不多不多,也就獲獎4次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公布,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相關新聞:未來科學大獎上的山大人彭實戈獲得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是山大人第四次獲此殊榮。2019年,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也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第一位女性獲獎者。
  • 「中國諾獎」2020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砒霜治療白血病發現者獲生命科學獎
    北京時間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名單。王振義斬獲。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和袁隆平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獲得過該獎項。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該獎項主要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並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
  • 重磅!這個品牌的血細胞分析儀斬獲國際工業大獎
    作者:Elva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安納海姆(Anaheim)舉辦的2019年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年會暨臨床實驗室設備博覽會期間,經過激烈角逐,最受科學家推崇(Scientists』 Choice Awards)獎項評選組委會正式宣布貝克曼庫爾特
  • 96歲院士獲百萬科學大獎,全捐於扶貧基金會,致敬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其中「生命科學獎」被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張亭棟。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做出的決定性貢獻,授予他們「生命科學大獎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虞涵棋 張唯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中宏網山東9月7日電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以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 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獲百萬美元獎金!團隊發現新型納米結構
    9月6日,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正式公布,共4人獲獎。張亭棟和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該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研究團隊發現兩種新型納米結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南都記者注意到,盧柯現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
  • C羅斬獲重磅獎項,梅西四大皆空
    北京時間12月28日00:00,2020年環球足球獎頒獎典禮在杜拜舉行。在最重磅個人獎項中,C羅擊敗了梅西、小羅以及薩拉赫,當選2001-2020年「世紀最佳球員」。環球足球獎設立於2010年,由歐洲足球經紀人協會和歐洲足球俱樂部協會主辦,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會進行一次頒獎典禮。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張唯 賀梨萍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彭實戈於1947年出生於山東,1985年獲法國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博士學位,1986年獲普魯旺斯大學(University of Provence)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山東大學教授。